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戰爭時蔣介石突然裁軍百萬,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抗日戰爭時蔣介石突然裁軍百萬,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投降,者14年時間裡,中國處於抗日戰時期,這是中華民族齊心合力共御外敵的歲月,面對日本的侵略戰爭,我們需要士兵、將軍進行防禦和反擊,按理說軍隊越多越好,但在1944年年底,蔣介石突然宣布大量裁軍,一共裁掉120萬軍隊,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抗日戰爭一開始,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時說過:「戰端一開,地無分東西,人無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隨後馬上迎來淞滬會戰,這場戰役中日軍有30萬,中國軍隊有80萬,經過三個月的廝殺,最終日本獲勝佔領了上海,國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這場戰役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因為淞滬會戰的勢力,導致長江三角洲的兵力消耗太多,後來日軍進入蘇州、南京等地,幾乎沒再遭遇大型的反抗,後來蔣介石遷都重慶,南京淪陷才導致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歷史意義是毋容置疑的,但為什麼國軍對日軍3:1的比例仍舊失敗了呢?這是蔣介石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從盧溝橋事變開始,面對日軍的侵略,中國軍隊奮起反攻,但在抗日戰爭大大小小百餘場戰鬥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戰敗的次數很多,戰勝的次數卻很少,一直到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日軍入侵中國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及貴州等地,非常不幸日軍又取得勝利,導致中國100多萬領土淪陷,面對這樣的戰果,蔣介石異常憤怒。

豫湘桂戰役後蔣介石召開會議,討論戰敗的主要原因,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軍隊的戰法存在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軍隊作戰準備不充分,第二是將領們戰法老舊,以過去的經驗為作戰基礎,第三是中國軍隊數量少,對於第三點或許很多人難以理解,要知道豫湘桂戰役中國參戰人數130萬,日軍40萬,為何還說人數少呢?

原來當時中國軍隊中130萬,聽起來數量多,但實際上有40%是不能參戰,都是醫療、行政、教導、後勤等人員,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而且當時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豫湘桂戰役之前日軍曾進攻中國一炮兵營,該兵營臨時拿到美製火炮,但日軍來襲之際,因沒人能看得懂英文使用說明書,所以只能放棄火炮撤退,這令美國非常奔潰。

面對中國戰場的情況,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擔心中國戰場會崩潰,他詢問斯大林何時能與日軍作戰,但當時的蘇聯軍隊跟德國較量,根本沒時間顧及中國的戰場,所以中國戰場一切只能靠蔣介石,面對如此形式,最終蔣介石做了一個決定:裁軍!

1944年底,中國軍隊便開始裁軍,一直到1945年4月左右裁軍完成,這次一共裁掉120萬軍隊,基本都是後勤人員及沒有戰鬥力的部隊,留下的都是能直接拿槍上戰場的,當然,在裁軍的同時,也在大力徵兵,當時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口號,許多愛國青年踴躍參軍報國,這些青年大多接受過較高教育水平,蔣介石通過裁軍又徵兵,使整個軍隊的素質得到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境文化通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三大錦衣衛首領,個個心黑手毒,可結局都很慘

TAG:意境文化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