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仙這個姓已有700多年歷史,但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中仙這個姓已有700多年歷史,但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原標題:中仙這個姓已有700多年歷史,但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中仙村,池姓家族發展史記


尤溪縣中仙鄉中仙村,俗名中村,位於尤溪東部,舊屬二十二都,海拔650米,土地總面積16.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06畝,其中生態林6601畝,人口約3390人、942戶,距縣城75公里。



全村有池、樂姓氏人家久居於此,有中仙、橫溪、溪口洋三個自然村,東與華仙相鄰,西與上仙接壤,南與德化縣楊梅鄉和順村交界,北部與竹峰、蘇峰村連山連水。





元至正年間(公元1300年)池姓始祖池高叟攜全家從尤邑十九都珠建鄒宦遷移二十一都漁洋,後其孫池國祿開基中村。





池國祿初到中村,因生活所迫,在樂姓家族打長工,以種田為生,池國祿為人厚道且勤勞,深受樂家上下喜愛,便自建草屋居住。


有一天,江西有位風水先生途經池國祿屋前,見天色已晚,便叩門借宿,池國祿見那位先生氣度非凡,眉宇間透出一股英氣,不敢小窺,立即引其入屋,粗茶淡飯熱情招待,當晚,並將自己床鋪騰讓出來讓先生入寢,而夫妻兩人則在灶前生火熬夜,直至天明。

清晨,風水先生起床後,發現主人夫婦竟然一夜無眠,讓床待客,此舉令人肅然起敬,心生感動之餘,便有意助他。


飯後,風水先生攜池國祿走出屋外,指著下面坡兜洋一塊地對他說,此地為寶地,來日可將祖屋遷居於此,必將人丁興旺,話畢,便告辭遠去……


之後幾年,池國祿因家境貧寒,樂家見其勤快,毅然預付兩年工錢讓其圓夢,遵循風水先生所言,遷居祖屋,但人丁繁衍不興,仍然起起伏伏。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冬(公元1560年),池家祖屋慘遭匪寇掠劫,並被焚燒一次。




直到繁衍第十六代後,明朝萬曆戊午四十六年間(公元1617年),池家池元鈺積攢了一定的財富,風水先生來中仙時,便殺雞殺鴨宴請風水先生,後與兄弟興建祖屋,之後並生下兩子,大兒子池積善、字慶余,二兒子池積基(後子孫開基他處)。


說起大兒子池積善,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淵源。


當年,正值兵荒馬亂時期,為了逃避匪寇掠劫,池元鈺躲進樂家建造的"安仁寨"內避難,在避難其間,結識樂氏家族一女,兩人一見如故,長輩們見池元鈺人也不錯,便將小女許配給他為妻,不日後成親,池元鈺也就自然而然暫住樂家,僅一溝之隔,池氏後人稱樂氏為「過溝媽」。


第二年,樂氏懷孕後,池元鈺欣喜萬分,倍加愛護。樂氏私塾先生見池元鈺待人周到,雖膝下無子送至私塾,但每年都與樂家等同,年初必殺雞宴請私塾先生,先生愧之言道;如此盛情,無以回報,罷了,那就為你未出生的孩子起個名吧!思忖片刻後,差學童拿來筆墨,鋪開紅紙後執筆寫下"積善、字慶余」。

果然,池元鈺來年生下男嬰,並取名為池積善。後來,池姓家族日益興旺,延源至今。




中仙地處邊陲地帶,不時有匪寇進犯,明朝未年,樂氏家族為了防禦匪寇,在中仙建造第一座大寨,後池姓家族日益興旺後,其後裔池積善花銀兩將大寨買下。


清朝乾隆十八年(公元1748年),池世秩為了加強抵禦能力,保護族人,自行出資興建第二座土堡,之後1856年,池長江與兄弟再次合建第三座「鞏昌堡",此後中仙陸陸續續共建九個土堡,保一方鄉民。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德化匪首率黨百餘人竄入中仙,焚燒房屋十三座,正火光衝天時,國民軍營長賴管帶率兵救援,中仙才免於此劫。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德化匪首陳國華率匪部攻打中仙,幾經掠劫長達二十四天,用火攻圍劫西坑林小土堡,燒死鄉民七十餘人。後國民軍胡士同營長由永泰嵩口趕至中仙救援,並擊退匪徒,暫時保一方平安。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月十七日,盧部盧興邦因中仙受黎元洪北洋軍閥政統觀念影響,拒向盧部繳納餉銀,盧興邦十分氣憤,便派盧興榮遣大隊人馬攻打中仙土堡,激戰六十餘天,焚燒民屋三十餘座,池氏祖祠大、二祖兩座,但土堡仍久攻不下。


後盧興榮又從盧部調來兩門大炮攻擊,終因土堡堅如銅牆,一時無法攻下。有人獻計稱,堡壘厚達三尺,光土槍土炮不可能拿下,只能智取。

於是,盧興榮派一位當地的部下,佯裝成探訪親人在寨子叫門,守門人一看是當地人,立即將寨門打開讓其進入,當地人在寨子內逗留了半天方才離開。


直到天色已晚,當地人再次叫門,守門人用當地話與他交談了一會,不見有何異樣,便將寨門打開,正在這時,那位當地人突然將裹在腰間內的碎石撒落一地,致使大門被石子卡住,無法關閉,頓時,寨子四周火光衝天,一片吶喊,化裝成鄉民的盧部士兵一擁而入,將寨內人員全部控制,成功智取了「鞏昌堡」。


盧興榮攻下第一座土堡時,立即命令手下將大炮架設於寨子最頂端,取制高點瞄準目標,繼續轟打下一個寨子。


一聲令下,炮聲轟鳴,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炮彈竟意外朝天放空,或者打偏,盧興榮火冒三丈,衝上堡頂,掏出手槍頂著從北洋軍閥收編的一炮兵腦門命令道:"再出意外,將你當場擊斃」。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輪轟打時,將對面土堡打了一塊邊角。


正當盧部地面部隊準備衝鋒時,「寨頭坪」寨頂突然升起一面白旗,基督教牧師許觀光與尤溪縣知事姚其昌揮旗示降,表示議和。


從那以後,中仙鄉民按照盧部要求,每年定期繳納餉銀,補充軍用。


一九五八年,全國「大躍進」響應中央號召,中仙「大寨、寨頭坪」兩個寨作為居民點拆除,一九七七年,"農業學大寨",「尚印寨、溪壠寨、山墩兜寨"也因「苦戰一冬、平整中仙洋面田」被拆除。


如今,中仙只保存一個「鍾祥堂」,俗稱"寨下寨",至今仍保存完整。



改革開放以來,中仙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少人紛紛外出下海經商,有的就職於政府不同崗位,他們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不忘故土,一些有遠見的族人,返鄉建造自己的美麗家鄉。

中仙村兩委,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政策,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橋樑新建三座,十六個防洪抗旱多功能水壩,環村公里硬化3.6公里約一百多萬元,基本戶戶通,中心小學異地新建校區,響應政府殯葬改革,投入骨灰樓建設近百萬元,近幾年來,中小流域整治,河道清理,村裡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項目,飼養梅花鹿、養豬養魚,新農村規劃與文化建設做到一絲不苟,盡心儘力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得到干群一致認可,並多次受到鄉、縣政府領導好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尤溪網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尤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