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馬拉松十大年度人物·譚傑

中國馬拉松十大年度人物·譚傑

當衝過終點拱門時手錶上的時間定格在3小時13分24秒,譚傑在2017年北京馬拉松上以提前45-49歲男子組BQ門檻11分36秒的成績,達到了2019年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資格。

明年,當他力爭去獲得2020年的波馬資格時,他將進入下一個年齡段的BQ門檻,時間,對於這位勤奮而嚴肅的馬拉松跑者,又寬待了5分鐘。

獲得波士頓的參賽資格,對於《中國馬拉松·領跑者》出版人譚傑來說,已經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他下一個目標,就是以BQ的成績連續參加10年波士頓馬拉松。因為按照波馬的規則,這樣他將自動獲得第11年的參賽資格,而且,只要他堅持每年參賽,這項全世界歷史最為悠久、並以嚴格的BQ線篩選參賽者的路跑賽事——波馬,將永遠向他敞開懷抱。

我並不否認「慢」在跑步運動中的重要性,我也尊重每個人基於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而做出的選擇,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剛剛建立起的一點點體育精神就這樣被冠冕堂皇地輕易放棄了嗎?

6年前,當譚傑剛剛開始接觸跑步的時候,甚至當他以4小時23分的成績在2012年杭州馬拉松完成了自己的首馬的時候,BQ,這個嚴肅跑者心中神聖的標誌線,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此生不可能達到的成就」。

那時他的目標還是「破4」,隨之一年按部就班的訓練後,2013年北馬,譚傑將自己的PB提高到3小時39分。距離他的年齡組BQ門檻,只差14分鐘。

BQ,進入了譚傑的視野。

「這14分鐘,我怎麼著也能提高吧。」為了這一句「怎麼著也能」,譚傑用了兩年的時間。雖然當時他把幾次衝擊BQ未果歸結為大連馬拉松逆向的海風、波特蘭馬拉松五六十米爬升的大橋以及東京馬拉松高樓林立造成的手錶測距飄移,但是當他終於在2015年北馬以3小時20分的成績穩穩獲得波馬資格後,譚傑清楚地認識到,「之前的幾次跑崩,原因只有一個,跑齡太短。兩年半的跑齡,不足以解決包括減肥、首馬、累積跑量、提高核心力量、提高速度、平衡跑步與生活工作關係在內的所有問題。」

而隨著跑齡的增加,訓練能力的增強,他的跑量也敢於放大了。BQ也就彷彿水到渠成。

雖然2015年北馬當天上午溫度飆到30攝氏度,最後5公里還出現了抽筋前兆,但最終他還是以比門檻快了5分鐘的成績達成BQ。

「人類,從狩獵時代開始,跑得快的人一直受到尊重。體育,從來都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用科學的匠心打造自己的身體,最大程度地放射出生命的光芒,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嗎?」

「六星跑者」 這個名稱我不接受,請以後不要再這樣叫我!所謂的 「六星跑者」,僅僅說明你去參加過六項大滿貫賽事。

北京時間2016年11月6日,譚傑完成了他個人六大滿貫的最後一站——紐約馬拉松。成為了跑者們口中的「六星跑者」。

「六星跑者」是跑圈近些年比較熱門的稱呼,指的是完成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的跑者。在中國完成包括柏林馬拉松、東京馬拉松、倫敦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在內的六大滿貫賽事的人也正呈現出井噴之勢,估計不久就能超過千人。

譚傑擁有六枚大滿貫獎牌,這些獎牌是他這些年跑步歷程的見證。但是對於「六星跑者」這個稱呼,譚傑並不喜歡,「六星跑者只是對你馬拉松參賽經歷的一個記錄,並不是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在他看來,所謂「六星跑者」,當然你首先是一個能完成馬拉松的跑者,但也僅僅是你有錢或者有閑去參加過六項大滿貫的賽事,只要是你都參與了,湊齊了獎牌就行了。「參加六個大滿貫賽事,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旅遊愛好者去六個國外城市玩,去過東京、倫敦、柏林、紐約、波士頓旅遊這種經歷值得炫耀嗎?

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馬拉松?親近,但是心懷敬畏之心。我們不能因為已經跑過馬拉松,或者即將完成馬拉松,而怠慢這段距離。我們也不能因為精神力量的強大,而去肆意磨難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挑戰極限,但是,如果我們忽視科學,馬拉松都會第一時間報復我們的身體,乃至我們的精神。對這項偉大的運動心懷敬意,學會必要時退讓、隱忍,甚至暫時放棄,並最終以退為進。

跑步6年,迄今為止譚傑一共完成了36場全馬,這個數量在跑者中並不算多。談到對於比賽計劃的安排,譚傑表示,波馬和北馬是他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兩場比賽,其他的比賽,都是圍繞這兩場比賽來安排。比如在波馬之前安排兩三場比賽,以賽代練找找狀態;北馬之後也會參加兩三場比賽,譚傑稱之為「慣性參賽」。國內的比賽以沒去過的為首選,國外的比賽也是看時間地點是否合適,比如出差或者休假,正好趕上附近有個馬拉松賽,就去體驗一下。

比賽成績有起伏,但是譚傑對於每一場比賽,都是在當時的身體情況下全力以赴,這是他對待比賽的態度。「我不可能出現計劃外的PB,我會清楚地知道這一場比賽自己的能力,清楚地預測這一場比賽自己的成績。」譚傑一共跑過6次北馬,其中4次都跑出了PB,「對於我來說,地利很重要。人們總會說北馬太熱了,但是舟車勞頓、飲食等等比溫度、坡度對我的影響更大。我喜歡主場作戰。」

每年北馬的備戰期,都會經歷北京最熱的一段時間。酷熱下的堅持訓練,也讓溫度對他的影響微乎其微。臨近北馬時再和他的好朋友吳衛東一起到西山完成一次爬升2000多米的30公里LSD,北馬就算拿下了。

BQ、PB都達到了,今後的目標是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譚傑講起了他的好朋友吳洪濤講過的一段美國著名馬拉松選手梅伯關於在比賽中設立目標的故事。「梅伯在比賽中總是給自己定4個目標,目標從難到易依次設立,以追求第一個目標而努力,不行的話就去爭取完成第二個,再不行就去爭取完成第三個,這樣總不會令自己放棄比賽。」

譚傑也是如此。今年的北馬,他也設立了4個目標:第一個,310,這是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第二個,PB(快於自己之前的PB314);第三個,320(確保2019年BQ);第四個,325(至少達到BQ線)。

「其實第一個目標以我現在的能力,還是達不到的。但是它一直都是我的一個目標,所以我把它列在第一個。比賽中,當我跑完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目標肯定實現不了了。我的主要目標,就是第二個。但是,比賽就是比賽,你不知道後面會出現什麼狀況,如果第二個目標不能實現,我也會去努力完成第三個。我相信以我的訓練中累積的能力和水平,我是可以做到的。當然,最後我完成了第二個目標。」

談話中,譚傑透露出他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我覺得以我現在的訓練狀態,我身體的狀態,我的能力,在50歲以前,我能跑進310。」

我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嚴格執行這本書的訓練理念,以及飲食和營養方面的建議,把自己的全程馬拉松成績從接受任務時的3小時49分,提高到最終交稿時的3小時14分;從一個當時還在為破4而沾沾自喜的一年級跑者,到現在已經連續兩年以波士頓馬拉松達標者的身份站上波馬賽道;在兩年時間裡,我的體重也從80公斤降到了最低時的70公斤以下,體脂從接近20%降到了最低時的10%以下。當以上這一切在我的身上真實發生之後,我終於有足夠的勇氣在2015年的北京馬拉松之後,將這本「大書」一鼓作氣翻譯完成。

2017年6月,譚傑用了5年時間翻譯完成的《耐力》一書終於付梓,隨即創下出版一個月內3次印刷的紀錄。因為一邊翻譯一邊踐行,譚傑以其科學嚴謹的訓練態度,在這本譯作中打上了深深的個人印記。

同時,譚傑給書中所倡導的「低心率訓練法(MAF)」形象地起了個新名字——「滋啦滋啦訓練法」,這個名字來自於油脂燃燒的聲音。對,沒錯,這個訓練法的核心內容,就是減脂;訓練的最大特點,就是慢。

無疑,這個訓練法一經推出就引人入勝,而譚傑身體力行的減脂效果也成為這本譯作最有力的註腳。

對於跑步者來說,最大的困擾就來自於源源不斷的傷病。然而,令人羨慕的是,跑步六年,譚傑從來沒有受過傷。譚傑說,這也得益於這本書中所傳達的訓練理念。「在這本《耐力》大書中,馬費通博士反覆使用了兩個詞:fitness和 health。為了忠實原作者的意思,我嘗試用很多中文辭彙來表達 fitness的意思,最終選用的是『競技狀態』,而相對應的 health 就是『健康狀況』了。

馬費通博士通過這兩個詞想表達的意思是,你的『競技狀態』也許很好,甚至可以保證你拿到世界冠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健康狀況』也很好,你很可能是在以健康為代價獲得成績。而MAF訓練法就是可以解決幾乎一切健康問題的『包治百病』的大法,保證你在獲取良好競技狀態和成績的同時,還獲得良好的健康。我覺得,這恰恰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至少我本人在開始跑步5年多的時間裡,從來沒有受過任何導致停訓的傷病。」

跑馬拉松不是吃自助餐,辦馬拉松不是擺流水席。我們應該糾正一下舌尖上的馬拉松。「雞鴨魚肉瓜果梨桃」不是馬拉松賽道補給的標準,更不應該成為評價賽事組織水平的標準。

作為一名媒體人,譚傑對於馬拉松在中國的健康發展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辦這本雜誌的初衷是給跑者們樹立一種科學的跑馬觀點,我們最近一期雜誌的主題為『跑馬拉松不是請客吃飯』,就是為了給一些因為賽事組委會補給種類少而抱怨的跑者樹立正確的觀念。」譚傑表示,「給跑者傳達科學的訓練和正確的馬拉松文化是我們要做的,也是最任重道遠的。」

2017年初,作為首都媒體跑團的創始成員,譚傑起草了一份《首都媒體跑團倡議書》,主題為「自律寬容,健康奔跑」。在這份倡議書中,勸誡跑者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負責,科學訓練,循序漸進,健康安全的運動是跑者最大的責任感。同時理智報名,不盲目參賽,遵守賽事規則。在比賽中以自律精神要求自我,以寬容態度對待其他選手和組委會,以積極的方式與其他跑者和賽事組委會共同進步,讓更多人享受到跑步帶來的快樂。

我可以不誇張地說,很少有一本體育雜誌像《中國馬拉松·領跑者》一樣,記者、編輯們真的是知行合一地去理解這項運動。在完成這本雜誌的工作之餘,我的同事們一個個完成了全馬。多去參與比賽,包括出國參加比賽,才能對馬拉松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2014年,中國跑馬拉松人群的規模漸漸擴大,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事也像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但是市面上指導人們科學跑步、傳播跑步知識的雜誌相對卻很少。《中國馬拉松·領跑者》雜誌應運而生,譚傑為雜誌的出版人。

譚傑倡導「知,所以跑」的跑步理念。這幾個字,就印在雜誌封面的領跑者LOGO之下。這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態度。

在雜誌剛剛出版第一期時,編輯部只有譚傑一人跑馬。而在這之後的3年時間裡,整個領跑者團隊的成員都在譚傑的感染下喜歡上了跑步,現在十來個同事都已經完成了全馬。「我可以不誇張地說,很少有一本體育雜誌像《中國馬拉松·領跑者》一樣,記者、編輯們真的是知行合一地去理解這項運動。」譚傑說,「多去參與比賽,包括出國參加比賽,才能對馬拉松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2017年3月19日,譚傑在結束了重慶馬拉松的比賽之後,匆匆趕到上海。在第二天舉行的中國馬拉松年會上,他當選為中國馬拉松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問及獲獎感受,譚傑說:「這是中國田徑協會對我們這本雜誌過去一年所倡導的科學錦標主義、敬畏自律寬容以及跑步禮儀等馬拉松文化的認可。」

而談到自己這一年,這位低調的嚴肅跑者說:「我很得意的一件事是,在我個人成績的TOP10中,有5個都是在2017年產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跑者FR 的精彩文章:

HOKA ONE ONE×美國工裝潮牌Engineered Garments 推出2018春夏全新跨界時尚跑鞋

TAG:領跑者F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