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恐龍王國的覆滅(下)

恐龍王國的覆滅(下)

彗星碰撞論的泰斗人物是華裔瑞士地質學家許靖華現生。許現生早年字美國攻讀沉積學,是沉積學和海洋地質學的權威,多次領導國際深海鑽探計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現生多次對T/K滅絕事件進行過論述。他提出可能是太陽系穿行銀河系時遭遇到彗星群,所形成的彗星雨墜落在地球上。若墜落到海洋中就導致大洋中氰的污染,從而使大量的海生物滅絕;若形體撞擊在地球上,如果這個星體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沖向地球,那麼就引起地球大爆炸,爆炸後拋起的塵埃升上天空,帶來「核冬天效應」。天空布滿核塵,暗無天日,可持續2~6個月的時間,或者更長。伴隨而來的是大火,引發火山。這時,高溫的衝擊引起氰化物融入雨水而形成酸雨,地球處於一片地獄之中。多數動物劫數難逃,植物失去光合作用而枯死,大地一片狼藉。這就是碰撞學說所描述的T/K事件的後果。

中國的地質學家也在從事T/K事件的研究,這種研究首先將尋找到白堊紀末—第三紀過渡的連續地層,而且地層的界面要清楚。從1986年開始,中—德地層古生物學者在廣東省南雄盆地進行了長期合作,他們測試了古地磁的年齡,發掘出了許多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化石以及大量保存完好的蛋化石。儘管在他們的測試中沒有發現銥一場,但在界面上發現了眾多的化學元素含量異常。科學家認為化學元素的異常引發並改變了恐龍蛋的發育機制,造成蛋殼結構變異,蛋殼層變薄,使其不能孵化,從而引起恐龍的滅絕。

近年吉林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中心在孫革教授的帶領下,組織了來自德國、英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美國和中國等國際T/K專家在和龍江流域進行多學科的綜合調查,在嘉蔭縣黑龍江畔白山頭地區進行T/K界線剖面劃分、測量和對比,並進行了探井作業取樣工作。從孢粉樣品分析已建立起程序,現正在做地球化石分析對比工作,這裡是目前在中國最有希望建立起T/K序列的一個地區。

1983年,中國學者在西藏自治區崗巴地區找到了記錄有T/K交界面的地層,在界面有一層1~2厘米厚的黏土,其中發現貴金屬鉑、銥一場富集,而且許多元素相互間的豐富度比例不是地球上一般的比例。他們還找到了撞擊後熔融形成的微球粒,根據氧和碳同位素組成的變化,表明氣候和環境發生過突變,也發現了撞擊產生的礦物以及森林大火的產物——炭。這些事實表明在崗巴地區,當時地球曾遭到一個小天體的撞擊。

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天體撞擊所形成的真正的撞擊坑和殘體至今未找到。關於銥的富集,也有人說銥元素可以來自火山噴發岩,熾熱的岩漿能把銥從地球深處帶出來並散發於大氣層中,譬如在夏威夷基羅亞活火山冒出的氣體中就發現了銥的蹤跡。

大多數古生物學家否認群體滅絕事件,他們認為白堊紀末沒有發生過隕石撞擊災禍,即使有,對物種的滅絕充其量只不過是起了「臨門一腳」的作用。他們認為,物種的滅絕是逐漸發生的,其實滅絕在恐龍出現之後就開始了,如在早侏羅世(距今1億8000萬年)時,原蜥腳類恐龍就滅絕了,在早白堊世末期劍龍也消失了。這種漸發性的滅絕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替時期達到高潮,以後又轉變到一個穩定狀態。他們所持有的證據為: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了恐龍化石,這些化石表明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替前的幾百萬年里,恐龍種類及其數量都在減少,這一巨變發生在假說群體滅絕事件之前約1000萬年。從化石的記載上看,在群體滅絕事件的前後一些年裡,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的恐龍種類已經滅絕了。

近期,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比洛特島上發現了恐龍化石,這一發現表明,恐龍必定具備了很強的越冬適應能力,能在高緯度地區安全地度過嚴寒的天氣,也許恐龍具有長距離遷徙的能力。若是這樣的話,恐龍是完全能夠從隕石撞擊引起的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有幾位古生物學者認為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至今活躍在今日的地球上,宣稱恐龍並沒有滅絕。

爭論還在繼續,拮据尚遙遙無期,我們只能說,恐龍的滅絕之謎正在逐步被揭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