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響軍人一生的100個關鍵詞之十三

影響軍人一生的100個關鍵詞之十三

影響軍人一生的100個關鍵詞

(13)責 任

在這個世界上,最渺小的人與最偉大的人同樣有一種責任。

——羅曼·羅蘭

詞源學釋義

「責」本義就有「責任」的意思,比如《史記·張耳陳餘傳》:「貫高曰:……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任」本義也有「責任」、「職責」的意思,比如《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但「責任」一詞,在古代典籍中並不多見。

商務印書館增補本《現代漢語詞典》對「責任」一詞的解釋有兩個基本義項:一是分內應做的事,如「盡責任」;一是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比如「追究責任」。對軍人而言,當然是多與第一個義項有關。軍人從來都是把保家衛國,無論什麼時候都忠於祖國和人民,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妨聽一聽

走遍八百個鄉鎮的軍人

2005年,駐浙江某部軍人李曉方出版了大型紀實畫冊《泣血控訴》,他採訪二戰期間遭到日軍細菌武器傷害的倖存者,將塵封半個多世紀的民族受難史,用鏡頭一一記錄下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立即對此作了宣傳報道。

誰能想到,為此,李曉方孤身一人利用業餘時間踏訪了全國800多個鄉鎮。

上世紀80年代末,李曉方應徵入伍成,成為人民解放軍駐浙江金華市某部的一名戰士。1998年,戰友拍攝的一組關於日本細菌戰受害家庭悲慘遭遇的照片,對他觸動極大。從此,李曉方開始關注媒體上有關細菌戰的報道。

2001年的一天,李曉方在電視上看到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原告團團長王選面對鏡頭悲憤地控訴,便把一個在心中醞釀已久的想法付諸實施:將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搶下來、記下來。

首次調查的半個月時間裡,李曉方只在部隊周邊地區找到一名受害倖存者。於是,他又查閱大量與細菌戰有關的資料,開始對調查路線、行程進行「謀篇布局」,把浙、贛兩省20多個縣市800多個受害鄉村逐一在地圖上標出來,準備逐個調查。

調查中,李曉方逐漸發現僅憑受害者訴說和傷口是難以證實日軍罪行的,必須有科學依據。基於這一考慮,他對第一調查階段進行了「小結」:1.染病的老人都是在日軍實施細菌戰後發病;2.當年都是十幾歲的年齡,都在日軍播撒過細菌的地方活動過;3.發病癥狀驚人的一致,都是從身體裸露處開始發黑,並逐漸潰爛。

這一調查很快引起國內外有關專家高度重視。2002年3月,美國歷史學家哈里斯、醫學家麥克法蘭茲布勞和馬丁法曼斯基,以及日本岐阜大學醫學部著名醫生松井英介教授等專程從美國、日本趕到浙江金華、衢州地區,到「爛腿」村鎮進行專題調查。2003年9月,李曉方應邀參加了兩個國際性研討會,一個是「第四屆日本侵華史學研討會」,一個是「抗日戰爭史實調查研究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與會中外專家一致認可。中外專家經過兩個多月系統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這些病人都是60多年前曾被炭疽桿菌侵襲,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炭疽桿菌。

2002年初,李曉方因工作需要調往杭州,但沒因工作環境的改變而放棄調查工作。在認真完成分內工作的情況下,他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這項調查上。這一年國慶節,他背上重達50斤的攝影器材,從杭州趕赴金華進行調查,用7天時間採訪了15名受害倖存者。僅10月1日一天,就先後跑了前溪河、後溪河、吳店、羅大門、大社堂、溪塍、張家、羅店村等8個村莊,調查到3名受害倖存者。在後溪河村,李曉方為受害老人許福馨拍照片、攝像,聽他口述染菌發病、病情惡化致殘的情形,並作了詳細筆錄。

2004年2月28日,李曉方第5次來到受害倖存者童樟花的家。有人對她說,「看,誰來了。」童樟花動了動腿部還縛著一大塊紗布的炭疽創口,沒能說一句話。李曉方眼含熱淚用顫抖的手為老人拍了一生中最後的照片。

在浙贛鐵路沿線累計數萬公里的鄉村路上,李曉方騎過摩托車,搭過拖拉機、三輪車,租過200塊錢一天的「的士」。更多時候,是他喘著粗氣背著沉重的攝影包走路。在金華,有兩個戰友的3輛摩托車被他騎散了架。

調查尋訪的4年多時間裡,李曉方在浙贛鐵路沿線20多個縣市800多個鄉鎮,尋訪了200多名細菌戰受害老人,拍攝3000多幅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倖存者照片。中國著名細菌學、病毒學專家郭成周教授評價這一調查「填補了中國歷史的一個空白」。

隨著調查越來越深入,李曉方有了出書的念頭的時候。此項調查完全是自費情況進行,個人積蓄早已花光,他首先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錢。李曉方帶著調查資料向社會請求援助,敲了許多門,被潑了許多冷水。後來,終於找到兩家願意無償資助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編排,《泣血控訴——侵華日軍細菌戰炭疽、鼻疽受害倖存者實錄》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在圖書首發式上,李曉方又將150幅珍貴照片、底片無償捐獻給浙江省檔案館作為檔案永久保存。他說,目的只有一個,通過許許多多人的努力,認定侵華日軍細菌戰實施炭疽、鼻疽這一鐵定史實。李曉方表示,這也是一名當代中國軍人的責任!

軍人如是說

讓犧牲奉獻成為行動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作為社會的人,誰也不可能脫離責任而生存。究竟什麼是責任?人們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應該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難以做好的。責任,就面臨這樣一個悖論。

說到底,責任就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祖國承擔並履行一定的責任。軍人保家衛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你不勞動我不勞動,誰來創造財富?你不擔責我不擔責,哪有美好生活?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家衛國?有收穫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獻,這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法則。在這個基本法則中,軍人永遠處在奉獻和付出的那一端。這,就是軍人的偉大。

丘吉爾有一句名言:「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責任出勇氣,責任出智慧,責任出力量,軍人之所以備受愛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因為軍人從來不推卸自己的責任。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也有一句名言:「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嚮導。」也許可以說,正是軍人的責任意識,讓犧牲和奉獻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編輯:武景生

撰稿:董 強

投稿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想成為時尚達人?看這篇就夠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