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吶喊:爸爸媽媽,求求你們看看我!

孩子的吶喊:爸爸媽媽,求求你們看看我!

上周,朋友S特別焦急的問我:笑笑偷東西了,怎麼辦?笑笑是她兒子,剛滿6歲,幼兒園大班。我問她:你看見笑笑偷東西了?S自言自語:是的,他偷東西了,偷了人家一塊小橡皮。

我重複:你看見了?

S回答:因為笑笑自己沒錢,而且我沒有給他買過這樣的橡皮。

我繼續確認:你既沒有看見她偷,也沒有問她是不是偷了。對嗎?

S還沉浸在自己的焦慮中:我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我怕我會失控打她。

我說:或許你可以去問問老師,也可以避開橡皮和笑笑談談她學校里的事情,你甚至可以問問家裡其他成員,最近有沒有去過文具店……

S回答「好」。她的思路終於從如何應對孩子偷東西,轉移到了要多方位去了解這個橡皮的來歷上。

如我所料,三天後,她在微信里找到我,說橡皮是笑笑的朋友送給她的,那天去接笑笑的時候,正好遇到那個同學,問笑笑那塊橡皮好不好用。笑笑開心的回答:不僅好用,還很香呢!

一場因誤解而起的風暴被成功化解了,S鬆了一口氣。但是,對於S這樣敏感焦慮型人格的人來說,未來類似的事情,可能還會發生,因為她們常常被恐懼和懷疑左右,通常把感覺和推測當事實,卻看不到孩子的本真。

而當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時候,愛和信任的鏈接就斷開了。

1.「媽媽,求求你看看我吧」

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學校門口見到這樣一幕,一個臉色蒼白身體瘦弱的女孩被老師帶出來。老師告訴家長:孩子病得挺重,同學看她吐了好幾次,有一次嘔吐物還是紅色的,懷疑有胃出血,你們帶她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吧。

門口等待的是孩子的媽媽和奶奶。奇怪的是她們的表情里不僅沒有擔心的成分,還表現出懷疑和不耐煩。

媽媽說:老師,我女兒是不是裝病?

老師驚訝的問:你為什麼會這樣說?

為了不讓孩子聽到這些對話,老師讓孩子回校園整理一些東西再出來。

因為這個學期我已經把她接回來四次了,每次帶她去醫院檢查都沒有問題,回家後也很正常,所以我懷疑孩子是裝病,她是不想上學。」

老師:那更應該引起重視了,臉色蒼白和嘔吐是裝不出來的。如果給他做檢查確認生理上沒有問題,那就得去看心理醫生。

「看心理醫生?她又沒有心理問題!」,母親反應很激烈,就彷彿老師看穿了他們家的什麼秘密。

然而,老師卻進一步與她確認可能性:我們的心理輔導老師已經給孩子擺了沙盤,當讓她擺一個家時,孩子擺出的居然是沙漠中的一個帳篷,而且帳篷里空無一人,顯然她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她在情感上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聽到這裡,家長沉默了,我忍不住走過問這位母親,孩子從小是否和她們住在一起,奶奶搶先回答:孩子一直和我們一起住。

媽媽補充:我們和奶奶住一個小區,孩子只是晚上和奶奶住一起而已。

孩子已經11歲,但從斷奶開始,就沒有和父母真正住在一起。而就在這學期,父母又將他送至寄宿學校。

如果說從小不陪伴孩子等於拋棄,那麼送至寄宿學校等於再一次的拋棄,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當他無法適應陌生環境,又反抗無門,只有通過軀體的疾病來宣洩痛苦,以求引起父母的重視,最終能達成心愿,回到父母身邊。

這樣的孩子雖然生活在城市裡,但與留守兒童的感受無異,雖然時常能見到父母,但父母卻「看不見」她的存在,或者說從沒有走進過她的心理,去回應過她的需求和感受。

有心理學家說,親子關係之所以出現問題,都是父母將孩子物化的結果,首先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品,單方面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對孩子有利,其次是將孩子標準化,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偏差,就急於去修剪和縫補,而從未思考孩子行為背後有什麼動機,而這個動機又透露著怎樣的內心需求。

創建了「夏山學校」的心理學家尼爾曾說,從來都沒有單純意義上的問題孩子,只有需要自我成長的家長,以及極待恢復和平的問題家庭。

2 . 「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會酗酒嗎?」

美劇「This is us」裡面,傑克和瑞貝卡堪稱是一對完美的夫妻,也是十分盡責的父母,她們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是雙胞胎兄妹,第三個是在醫院裡領養的黑皮膚孩子。

從第一季里,幾乎看不到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有做得任何不足的地方,父親除了努力工作,把所有時間用來陪伴孩子,母親為了照顧家庭連唱歌的夢想都放棄了。

按照一般邏輯,這三個孩子在父母全方位的照顧下,一定會成長很順利的,其實不然。

妹妹凱特天生肥胖異於常人,為了保護她的自尊心,父親對她幾乎言聽計從,從不拒絕她的要求。養子蘭德因其皮膚的差別從小要面對身世的壓力,母親為了安撫他內在的不安,對他的關注和愛更是無窮無盡。

唯有凱文,他聰明活潑又帥氣,是父母眼中最正常的孩子,父母除了對他寄予厚望,對他鮮有真正的關注。

為了父親一句「你是我的驕傲「,他拼了命打橄欖球直到將膝蓋骨摔破,而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他不惜扮演一個壞孩子,時常去欺負凱特和蘭德。

直到成年以後,他都是全家最孤獨的人,外表洒脫不羈,內心卻缺乏真正的安全和自信,這一點在愛情面前表露無疑,因為他將父母對他的態度投射到了未婚妻身上,害怕未婚妻將他當成一個壞男人,更害怕對方看穿他的無助和脆弱,於是他寧願離開,也不要走進婚姻。

直到酒駕被抓進戒酒中心,他才對母親吐露心聲:你們的愛都被蘭德和凱特瓜分了,沒有人關注我的存在和感受!

作為隱形人在家庭里生存,應該是一個孩子最大的悲哀。欲求不能,被迫邊緣化,窮盡渾身解數都換不來一次深情的關注的悲涼,成為一個孩子成長中最大的桎梏和枷鎖。

他甚至找不到這一切錯在哪裡,向誰去喊冤。唯有通過酒精來麻醉自己,解除短時間的痛苦,等酒醒後,再帶著堅強的面具去生活。

3 . 「看見,即是父母的慈悲」

最近聽一個教育專家說,優秀的父母大多能做到三個字。第一是穩,應對和孩子有關的任何事情,能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第二是靜,不對孩子的成就做過多的評價。第三是慈,用包容之心,去接納孩子的一切。

當孩子的書包里出現一塊新橡皮,雖然知道不是她買的,但也保持冷靜不急於下論斷,然後悄悄通過側面去了解橡皮的來源。

當孩子打橄欖球贏了,父母不過度表揚孩子,而是就此前他為這場球賽做出的努力給予認同。

當孩子經常生病不去上學,媽媽先給予及時的關愛和照顧,再帶著包容之心,去探究孩子疾病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這其實就是「看見」孩子的全過程。

卡爾羅傑斯說,如果單純將愛比作名詞,那愛就就失去了能量和活力。真正的愛是動態的,是基於父母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孩子感覺到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總和。

而可惜,很多父母都做不到這幾點。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一個小學班主任問自己的學生:你們在什麼時候最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一大半的孩子表示:在我考到好成績的時候,一小部分孩子表示在我乖乖聽話的時候。剩下幾個孩子表示不明確父母何時愛自己。

老師感到唏噓,父母都以為自己足夠了解並愛孩子,而其實,這只是父母想當然的推測,當愛背離了孩子的需求,再多的給予,也會成為孩子視線以外的盲區。

著名的作家李雪曾說,看見,即是慈悲,但這份「看見」,並非是看到孩子的形,而是心。

只有心被看見了,愛才會成為孩子身上的鎧甲和遠方的燈塔,給他們力量,照亮專屬於他們的前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周的茶話會 的精彩文章:

TAG:周周的茶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