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玉芳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錢玉清

王玉芳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錢玉清

特約評改人:錢玉清(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2012年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獲獎書家)

王玉芳行草中堂 規格138cm×68cm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玉芳作品評語:作品寫得持重穩健、文靜婉嫻,彬彬然涵君子之風,落落乎藏出世之相,用筆練達沉著,明凈朗潔,作品有墨韻觀照(如「處」「坐」與左邊「無」「還」「期」的枯潤對比等)、有字眼映托(「帶」碩大為字眼,又有「事」「行」等字的陪托而不顯突兀)、有形勢生姿(兩個「無」字雖然相近相鄰,但一個向左上仰,一個向右上仰,顧盼可人)。另外,「浦」「深」的「氵」雖形貌相仿,然姿態不類,饒有情趣。

但作品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點畫質感欠弱。作者應在用筆的方式和速度的把握上做些研究,揣悟點線組合中中側互用、方圓結合的用筆變化,同時高境界、高質量的點線有時也只能通過一定的書寫速度和節奏控制來實現。落筆要大膽,行筆要果斷,收筆要講究。如能多一些如「頗」「吹」「漁歌入浦深」等字的線質表現,作品當更進一步。總體感覺,落款小字較正文大字好些,作者不妨嘗試用小字作常態創作,是不是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邂逅呢?

經典解讀

張華《得書帖》

多一個選擇 少一點遺憾

■錢玉清

在我們書法群團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書家大字比小字好,有的書家小字比大字好,少有宏通淹貫、大小兼擅的,這就是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在起作用,但也有很多人被所謂的「性情相契」耽誤了一輩子,因為這種「性情相契」往往是在某時、某地偶見了某一本帖或看到了某一件作品,視覺感官受到了極大的刺激而在腦際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於出現「一見鍾情」揮之不去的效應,或許另一個「性情相契」的她正在等待著你,卻因為你從未感受過她的美麗、體驗過她的魅力、珍視過她的存在,而和她失之交臂了。這就是「先入為主」的錯覺和幻覺在作祟,於是,自立町畦,不聞他道,憑著興緻來,任著性子玩,寫大字的不關心小字,寫小字的未涉足大字,即便舉步維艱、收效甚微,也一意孤行、義無反顧。表面上看大有「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不屈不移、堅守信念的氣節,實則是被假象攪亂了心,蒙蔽了眼,是一種膠柱鼓瑟、冥頑不靈的不明智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改弦更張,嘗試突破呢?指不定會出現如夢方醒、豁然開朗的轉機呢!所以,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就有成功的可能,總比一條道走到黑要好。多一個選擇,也就少一點遺憾,會有更寬闊的視野、更充分的自信,為日後開闢新路,確立適合自己的品牌性書風拓展空間。倘若不成,回走老路又何嘗不是必要的技法積累?殊不知,究心於大字不眷注小字會越寫越空,俯首於小字不留心大字會越寫越結。在日常臨創中,雖有所側重,但亦須相互觀照,大字要靠小字來滋養,小字要靠大字來調理,這樣才能融通入妙,臻至高遠。

錢玉清示範作品

臨張華《得書帖》小品 規格42cm×35cm 得書為慰,仆諸惽(mǐn)疾已甚,暫西卧,歸還乃悉,比將念反,不具。張華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二謝帖》中「諑」字的筆勢■張天弓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