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三十八:力主反日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三十八:力主反日

時任參政院參政的蔡鍔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3日,袁世凱政府宣布對歐戰中立,並通告各國不得在中國領土領海及英、法、俄、德、日等租借地交戰。而日本則認為,西方列強忙於在歐洲互相廝殺,暫時無暇東顧,為其推行所謂 「大陸政策」提供了大好機會,遂於8月23日對德宣戰,9月2日,又借口日英同盟對德宣戰,竟然不顧中國中立,趁德國把其駐紮在青島的軍隊大部撤回本土之機,強派日軍2萬多人從距青島很遠的山東北部的龍口登陸,進兵黃縣、掖縣、平度、萊陽、即墨等地,佔領沿途的所有城鎮,徵收物資,役使人民。袁世凱政府對日本的侵略行動非但不抗議,反而按日軍要求,在膠東半島為日軍劃定特別行軍區域。因此日軍由龍口登陸後,長驅直入,一路南下,先後通過平度、即墨、膠州,9月下旬到達膠濟鐵路線上的濰縣火車站。按袁世凱政府劃定的特別行軍區域,日軍不得越過濰縣以西。但是,一路順利的日軍此時越發氣勢洶洶,不僅蠻橫地強佔濰縣車站,又向西逐一佔據各車站。日軍此舉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取代德國,佔領膠州半島乃至整個山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密切關注戰局發展的蔡鍔認為,日本極可能藉機進攻青島,因此曾建議袁世凱政府向德國說明,把膠州灣交還中國,由中國派兵駐守。但袁世凱不同意,他說:「英國不會參戰,就是英國參戰戰勝,德國亦可以自守,犯不著開罪德國」。稍後,蔡鍔和梁啟超幾次去見袁世凱,要求中國派兵對青島德軍作戰,收回膠州灣。可是,袁世凱始終不肯採納。然而,事情結果證明,蔡鍔先前的判斷是正確的。對於日軍的暴行和袁世凱政府的退讓,蔡鍔和梁啟超感到十分憤慨。

10月2日,參政院舉行第十五次會議,原議程是審查《嗎啡治罪條例請求追認案》。開會前,梁啟超突然提議變更議事日程,擬就日本、英國在山東的種種侵略行徑提出質問,要求袁世凱答覆。梁啟超在發言中指出:日本在英國的支持與慫恿下,正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加緊變山東全省為其「軍隊根據地,為第二之東三省」。但袁世凱是否如此認識,有無認真對待的準備,他表示「懷疑」。因此,他提議,作為國民代表的參政院,應當「一面質問政府,請其將懷疑之點明白答覆;一面由本院斟酌建議,催促政府進行」,「以表示中國國家機關對於此事非常願負責任」。

梁啟超發言一結束,蔡鍔立即響應,登台發表即席演說,在贊同梁啟超提議的基礎上,揭露日本旨在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進一步提出應再從軍事、財政兩方面向袁世凱政府提出質問。他說:

要知國家外交,純以軍事為後盾,若無軍事,則外交手段無論如何均歸無效,此人人所知。但此次青島之役,日本所持之態度,亦盡人所知,其無非欲施行其近二十年之大陸政策。

蓋日本原為島國,非在大陸上活動,實難以展其野心。所謂其大陸政策,非在大陸上活動不可。質而言之,即吞併我中國之政策也。故第一次甲午之役,即占我台灣。至於遼東半島雖已退出,其實系俄、法、德合力從其口中取出,忍氣吞聲至於今日。第二次則侵略南滿。現南滿雖仍為中國所有,實與日本之領土無異。現則為其施行大陸政策第三次之機會。其因在東三省不能大為活動,故趁此時機,借青島問題與德開釁,佔領膠濟鐵路,其目的所在,無非思於媾和條件中,提出取得津浦北段鐵路之權。其目前雖視其兵力所到之區為中國本土,將來施行大陸政策之結果,恐以山東為第二之南滿。此第一層可慮者。

第二層,歐洲戰事非一二年所能了結,德如破法,必轉戈以相向。所以,日本趕於一年內,竭其全力從事於東方而為所欲為,以施行其二三十年來所抱定之大陸政策。

苟日本有此兩種情事,對於中國,試問我政府將何以自處?我中國向來立國方針,以及外交當局所持以為交鄰之手段,莫非苟延殘喘,或聯甲國以制乙國,或聯乙國以制甲國,使其互相牽掣。及今歐洲戰事發生,均勢之局已破,全不能致力於東方,致東方舞台為日人所獨佔。現稍有餘力者,惟美國一國而已。美國海軍雖素稱精強,較勝於日,然當日美戰爭時,曾有某軍官列表比較謂:美之海軍實倍於日,美軍百餘萬噸,日軍不過五十餘萬噸。但美國雖有如此之海軍,必須以若干數駐於墨西哥,以若干數留備本國之保護,即將來能到東方者,約七八十餘萬。且須於東方取得有軍港,否則,即不易於從事。但美國在東方本有菲律賓領地可以集合,其實該處亦無甚良好之軍港。日本若乘其勢力未達東方之前,以三十萬兵來集中國,亦已足矣。即令將來美之軍力達到東方,而主客異形,勞師襲遠,不戰而疲。且美國為合眾國,不若日本之統一,其人種雜糅,有所謂拉丁人種及紅色人種等,故其愛國心亦不若日本之強,海軍究能勝於日本,未敢操券。中國今日所希望者惟美一國,而美國在現時實不能為我中國外交上之援助。況羅斯福既退職,而威爾遜繼任,從前政策一概更變,專講保守主義,絕不敢輕舉而來。

中國處此時代,較庚子、甲午及光復之際,尤加十倍危險。如處今日之中國,欲謀國家之保存,外交既不可恃,惟有全仗己國。現所提之質問書,自是毫無疑義。至於軍事、財政究竟如何籌備,萬一日本以山東為第二之南滿,施行其大陸政策,政府究竟如何對付?當此國家存亡危急之秋,非合全國之力以謀之不可,必須上下一心。或者政府對於現所質問之處,已有辦法,實亦本院現所樂聞。至本席所提各意見,能否合併質問,尚請諸君討論。

蔡鍔的演說分析透徹,觀點鮮明、論述嚴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鼓動性,立即得到參政們的強烈響應。徐紹楨說:「本席對於蔡參政之說,極為贊成。今日誠為中國危急存亡之秋,日本自甲午以後,時存并吞中國之心,而中國所以能安全者,皆列強均勢主義,有以相互牽制,相互維繫,實非外交手段之完密有以致之。而時至今日,則不足以為恃。蓋今日歐洲戰爭,震動全球,歐洲諸國之損失,與歐洲諸國之殘破,不可思議,已受損失與已遭殘破之國,無力以謀中國,即戰勝之國亦須經營本國之事,其力亦不能遽及於中國。……日本於此時機,恰好對於中國逞其野心。故中國之在今日,為最緊急,為最逼迫,誠恐不惟佔據膠濟鐵道以佔取山東,而中國全部亦恐不能保其安全。政府為國民擔負國家之重任其責甚大,總宜為國民謀安全。蔡參政之所謂上下一心,尤為扼要。此次本院所提之質問書,內容種種,想政府必早有一定之見解。本院如有所知,亦當輔助政府共救危亡。」

趙惟熙接著說:「此種質問書,本席贊成。……蔡參政謂中國要貴自立,本席甚贊成。不過自立要有自立之法。本席一介書生,未習兵事,然於兵事亦稍知一二。自立之法,即不敢惜命是也。政府若萬一外交決裂,本席不才,願犧牲一身。」

王揖唐也說:「蔡參政意思甚善。本院所質問者在外交,但外交以軍事為後盾。應當一次質問或二次質問,皆應詳細討論。」

梁、蔡的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於是,大家趁熱打鐵,起草並提交了參政院咨袁世凱文,就外交失宜,日軍侵及中立地點,並破壞中立舉動諸端,質問政府何以對付。咨文最後說:「日來各地軍民因痛外交之失宜,懼國亡之無日,或設救亡敢死之團,或倡排貨修怨之議。有識之士日思所以節制之,瘏口嘵音,始獲少安。若外交當局不能以國權切實之保障明示吾民,則疑憤所集,萬一激成度外之舉動,將何術以善其後?本院代行立法院為代表民意機關,對於政局,勢難緘默,凡此各種疑義,謹據約法第三十一條第八項,及參政院議事規則第三十九條,要求大總統答覆。」

10月5日,參議院全體通過了梁啟超向袁世凱提出的政治質問案,強烈要求袁世凱政府向日、英政府抗議。10月7日,在參政院質問和全國人民反對的壓力下,袁世凱政府為日軍侵佔膠濟鐵路沿線再向日使抗議。然而,袁世凱政府的抗議並未阻擋日軍進攻的步伐,10月16日,日軍佔領濟南車站,強奪膠濟鐵路全線。11月7日,日軍攻佔青島。至此,日本帝國主義完全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利益。

青島被日軍佔領後,袁世凱政府要求日軍撤退到膠州灣租借地,並分別照會英日兩國政府,宣告撤銷前所劃定的交戰區域,要求日本將佔領山東各地的軍隊撤退,日本政府不但仍然置之不理,反而於1915年1月18日,以解決中日間的「懸案」為名,秘密地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草案,以實現其獨霸中國的美夢。

參加對日談判的外交人員,左一為曹汝霖,左二為陸征祥

「二十一條」分五大部分二十一款,主要內容是:一、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二、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三、漢冶萍公司改為兩國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四、所有中國沿海港灣與島嶼概不讓與或租與他國。五、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日兩國合辦警察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二十一條」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袁世凱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對袁世凱說:「今次如能承允所提條件,則可證明日華親善,日本政府對袁總統亦可遇事相助。」這就暗示袁世凱如能接受日本所提出的條件,日本就支持他做皇帝。為了取得日本對帝制自為的支持,對於日本的無理要求,袁世凱以中國積弱已久,無力抵禦外侮為由,竟於2月初,派出代表同日本駐華公使進行秘密談判。消息傳出,舉國嘩然,抗議之聲四起。當時,梁啟超避居天津,探悉「二十一條」內容後,奮然通過《京報》、《國民報》、《亞細亞報》等各報,接連發表《中日最近交涉評議》、《中日時局與鄙人之言論》、《解決懸案耶新要求耶》、《外交軌道外之外交》等文章,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謬論進行了有力的駁斥。蔡鍔也在參政會議上發表演說,堅決要求拒絕「二十一條」,再次主張下定最後作戰的決心。

袁世凱簽字的「二十一條」

為了消弭各界的反對,袁世凱一面與日方秘密談判,討價還價,一面擺出籌劃軍事的樣子,陸續召見京中和外地將軍,「其原因即在關於今後對日之種種問題及軍事計畫徵集意見,以便詳悉研究無遺缺」。將軍們不知是計,紛紛就軍事建設提出建議。閻錫山於2月應召晉見袁世凱時,主張仿效德、日,在中國實行軍國主義的強國政策,「以備戰而止戰,以強兵而睦鄰,萬一因國家權利不得已而決裂,須切實有戰勝他國之把握」。回晉後,閻錫山即將自己的建議定成三萬多字的《軍事問答》,「送呈採擇」。

在這種情況下,蔡鍔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蔣百里協助,將以前起草的《軍事計畫》進行修改和潤色後,作為國防建設的綱要,進呈袁世凱。但「袁世凱很敷衍他,他不說他的計劃不對,可是一點實行的意思都沒有」。與此同時,蔡鍔還制訂了秘密的對日作戰計劃,以防不測,並把這個作戰計劃報告了袁世凱,希望其採納。然而,「袁氏另有懷抱,對於這種計劃當然不能採用」。

5月7日,日本逼迫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派日公使日置益將最後通牒送交中國外交部,限袁世凱政府48小時內答覆,否則,日本將執行認為必要之手段。袁世凱於5月9日接受了除第5部分幾條之外的全部要求。5月25日,「二十一條」的換文由袁世凱所派外交總長陸征祥與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在北京簽字。

日本拒不歸還青島,已經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日浪潮,各地民眾遊行請願,抵制日貨。袁世凱最終接受「二十一條」的消息一經傳出,舉國上下視之為奇恥大辱,以5月9日為「國恥日」,各界愛國人士奔走呼號,遊行示威,憤怒聲討袁世凱政府賣國的罪惡行徑。

各地民眾遊行請願,反對「二十一條」

面對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處處為自己辯解,以繼續欺騙人民。他在國務會議上發表講話說:「為權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卧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接受「二十一條」後,袁世凱又下達「密諭」給各級文武官吏說:「予以保全國家為責任,對外則力持定見,終始不移,對內則撫輯人民,勿令自擾。將及四月,持之益堅。彼遂以最近通牒迫我承認,然卒將最烈四端,或全行消滅,或脫離此案。其他較重之損失,亦因再三討論,得以減免。而統計已經損失權利頗多,疾首痛心,憤慚交集。往者已矣,來日方長。日本既有極大政略,謀定已久,以後但有進行,斷無中止。兼弱攻昧,古有明訓,我豈可以弱昧自居甘為亡韓之續?處此競爭世界,公理強權,勢相對待,人有強權之可逞,我無公理之可言,長此終古,何以為國?經此次交涉解決之後,幾百職司,痛定思痛,應如何劌鉥心神,力圖振作。」5月26日,袁世凱又發布申令曰:「我之積弱召侮,事非旦夕,亦由予德薄能鮮,有以致之。顧謀國之道,當出萬全,而不當擲孤注,貴蓄實力,而不貴騖虛聲。……至於自強之道,求其在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群策群力,庶有成功。仍望京外各官,痛定思痛,力除積習,奮發進行。我國民務擴新知,各盡義務,對於內則父詔兄勉,對於外則講信修睦,但能懲前毖後,上下交儆,勿再因循,自可轉弱為強,權利日臻鞏固。切不可徒逞血氣,任意浮囂,甲午、庚子,覆轍不遠,凡我國民,其共戒之!」

儘管袁世凱又是「密諭」,又是「申令」,但通過對袁世凱在青島事件和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中的所作所為,蔡鍔對袁世凱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蔡鍔說:「中日交涉,不出吾人所料,可為慨嘆。來日方長,真不知稅駕之所。……上主峰(指袁世凱——引者)曾語兄:交涉完,須咬定牙根,思一雪此恥。此言若信,誠吾國無疆之福,兄誓以血誠報之;如仍舊貫,則惟飄然遠引,打個人之窮算盤已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44年,這片肥沃的土地被蘇聯吞併,脫離祖國的懷抱!

TAG:搜狐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