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周恩來的家族說開去

從周恩來的家族說開去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樓蘭鐘鼓

刀郎 

00:00/00:00

萬萬沒想到,有本書《周恩來始祖遷浙新考》(作者:周秉宜,周恩來侄女)這樣記載周恩來祖上為穆斯林,推翻了前此學界公認的周恩來與魯迅同宗、為周敦頤之後一說。周氏中土先祖為「賽典赤?贍思丁(1210-1279)」,穆罕默德後裔,1952年秋天,周恩來曾對衛士韓福裕說過:「我祖上的先人有伊斯蘭血統,不知是哪一代。」(2009年4月14日筆者採訪韓福裕的記錄)周總理自己都承認,可見非杜撰。

周恩來家庭族沒有正式家譜,只有一份家族祭簿《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該簿立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其中記有「一代元泊府君,諱茂,字元泊。由進士官至左丞相,特進金紫光綠大夫,封沂國公,贈太師。配司馬氏,繼施氏,俱一品夫人。」「敕命載:沂國公諱茂,嫡母孫氏,左丞相女,封太夫人,系延祐二年封。」

《元史》記載周氏遷浙江始祖周茂即是元朝元世祖時期陝西、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1210-1279)的孫子。周茂,「中書平章政事,佩金虎符,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奉元王,謚忠憲。」(《元史》?1卷125?列傳12,賽典赤?贍思丁)周茂在元世祖時期曾任陝西耀州知州,即「耀州達魯花赤兼管諸軍奧魯勸農事」;元仁宗時期負責「雲南,董領屯田事」;元仁宗時期任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元泰定帝時期進封太保,改任中書平章政事。元致和元年(1328)七月有,泰定帝去世,宮廷內發生政變,周茂被「流徙遠州,並籍其家。」周茂乃西域回回人,因為他是蒙古淮王伯顏的尚主(女婿),故改名伯顏察兒,即小伯顏之意。並不是周敦頤的子孫。

什麼是回回人?

回回是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的術語,指回族。「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南宋時,「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紇」、「回鶻」外,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一些民族。外國人都稱為這都和現在所說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猶太人,被遷徙到我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由於回回人對元朝的開國及其軍事、政治、經濟都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回回上層參與了元朝的政事,據文獻記載,回回人在政府中擔任各種職位的官吏不少,其中任職中書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及參知政事等重要職務者多達320人;在10個行中書省任丞相、平章、參政等重要職務者多達65人。這給回回人在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元朝滅亡以後,回回人和蒙古人一樣,也有一個逐步內附的過程。隨著明初全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回回的分布和經濟情況也有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在陝甘,回回繼續墾荒種地,並不斷有歸附明朝政府的回回人遷徙到這裡來,人口逐漸增加。當時陝西關中、甘肅河州、寧夏靈州至平涼、固原各州縣,回民眾多,形成了回回的主要聚居點。隨著商業貿易的往來,回回軍士的屯田鎮戍,官吏學者的宦遊,特別是農民起義中的流動遷徙,使回回的分布就愈來愈分散。但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往往聚居關廂或若干條街巷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始終不變。明代文獻記載:回回「同類則相遇親厚,視若親厚,視若至親。」 「自守其俗,終不肯變。」 大約經歷了200多年,在伊斯蘭教影響下,以回回人為主體,融合了國內漢、維、蒙等多種民族成分逐漸形成為新的民族共同體。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回回分為「藍帽回回」「白帽回回」。

「藍帽回回」是中國本土人對移居中國的猶太人的稱呼,因為猶太男性普遍佩戴藍色小帽,「藍帽回回」本身與中國回族是不同的民族,信奉猶太教;而中國的回族男性通常佩戴白色小帽,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民族自從亡國後四散至各地,加之公元700年後伊斯蘭教建立,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曾佔領中東巴勒斯坦地區,遺留在當地的猶太民族大部分逃離家園,經過幾個世紀輾轉,其中一部分人移居至中國,定居在河南開封一帶,時間約在公元9世紀至12世紀。當時定居在歐洲、北非等地的絕大多數猶太民族因獨特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受到當地居民排斥,因而多年保持了猶太教傳統,但開封的猶太人則受到當時中國政府(唐、宋時代)和居民的接納與同化,與當地中國人通婚,參與祭祖、科舉等信仰及政治經濟活動,逐漸被漢化,失去原先的信仰,只在某些生活方式方面保留了部分民族傳統,比如佩戴藍色小帽,但其後裔中很多人已經對摩西、大衛等歷史先祖及歷史事件失去民族群體記憶。

其實有種說法,中國原本沒有民族一說。秦國先祖,本身就是西羌(秦國不姓姬,而是贏姓秦氏,不是周的諸侯國,而是把周國趕到洛陽的西方人),漢代秦之後,秦人完全可能西遷,成為非漢人(比如氐人)邸,本字完全可能是氐,語言豐富之後添加了義符——阝(邑)。氐人很可能就是邸人,亦即秦代皇族。五胡亂華時,氐人建的第一個政權就叫秦(前秦)。雖然漢代以後把他們歸為胡人,但未必不可以是秦人。

其實,氐族人並不是一個好鬥的民族,來到中原後,他們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習慣,這一切,緣於他們本是同源,祖先都是當年被堯舜驅逐的三苗。當時三苗定居在西北後,雖然有些小暴動,但都被漢人壓下去了,掀不起什麼風浪。

當漢武帝統治隴南後,氐人再次舉家搬遷回來。因為對他們來說,故土還是最適合他們生活的地方。氐族人因為與漢人習慣越來越相似,就和別的民族差異越來越大。

漢朝滅亡後,這個地方成為了三國眼紅的地方,曹操為了掌控氐人,還把那裡的氐族人趕到漢人生活的聚居地去,所以,在漢人堆里討生活的氐族人,漸漸和漢人沒什麼兩樣了,只是他們民族的一些習俗,還是保存了下來。

氐人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首領卻是漢人。不過,氐族人卻並不抵抗漢人的加入,反而把漢人首領推崇為英雄,而首領苻堅果然在八王之亂中崛起,最終統一了北方。

苻堅是五胡亂華時湧出來的英雄人物,居於這種亂世之下,必然有異樣顯現,以渡國家度過安危。在他的帶領下,把那些無比強悍的鮮卑族打得落花流水。苻堅雖然最後沒能取得成功,但他也因為這些而出了名。

氐族人除了前秦外,還建立了兩次朝代,分別是後涼國和成漢,氐族的領導人利用人們的心理變化,揭竿起義奪得了政權。所以,氐族人的巔峰時刻,估計就是前秦這段時間。

隨著時間的流逝,氐族人已和漢人融合在一起,只是屬於他們的輝煌,已經永遠刻在歷史中。

編者語:漢族是在華夏族之後確立的一個民族稱謂,因為那個時候漢王朝是統一的,而秦並不是正宗華夏,或者秦不被大家認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是楚又被漢取代,匈奴又與漢通婚……對於蝗旱們,不要漢服也罷,誰曉得你的祖上是哪個大汗呢!而今我們南水北調,喝的是可是漢水,黃河依舊是我們文化的源頭,水有源、樹有根,不要妄自尊大。

告誡藝術家們,藝術都是美的,但是並非美的東西都是血統純正的。

回頭看看,還是小說《三體》的那句話「無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蘭亭 的精彩文章:

TAG:新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