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千叟宴
中國歷史上乾隆皇帝繼承祖父定製,將千史宴又有所擴大與發展,分別於乾隆五十年和嘉慶元年兩次舉行大型千史宴。乾隆四十九年,卷峽浩繁的《四庫全書》編纂完竣,同時又喜添五世元孫,明年又是自己登極五十年。
於是,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依康熙間例,舉行千史宴於乾清宮。凡在京四品以下現任、原任各員,年過六十者俱准其入宴。所有與宴之官員、兵民,年在九十以上者,俱准其子孫一人扶掖入宴,其文武大臣年逾七旬者,令其自行揣量,如步履稍艱,亦准其子孫一人扶掖入宴。
歷史上乾隆六十年,全國各地農業豐收,十月又喜降瑞雪,自己在位已滿六十年,決定嘉慶元年元旦舉行授受大典。初四日,皇帝奉太上皇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行千史宴。六十歲以上官員,七十歲以上兵民均准其入千史宴。與宴者人,列名邀賞而未入宴賦詩者餘人。
歷史上故《清會典事例》說「壽世期頤益眾,·人數多至八千有餘。」應行入宴之王公,蒙古王公、額附、台吉,一、二品大臣於殿內兩旁序爵對坐朝鮮、安南、退羅、廓爾喀等貢使於殿檐下兩旁對坐在京之三品大臣官員俱于丹握雨路序爵對坐四品以下有品級官員等,俱于丹埠兩旁相對列坐其餘年老拜唐阿、護軍、領催、披甲以及工民人等,俱於寧壽門外兩旁相對列坐。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