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之《教養的迷思》

讀書筆記之《教養的迷思》

引言:這本書從書友會推薦後開始看,斷斷續續看了一個月,先是看電子版,後來從書友會借來紙質版看,其實我看書速度很快,但這次著實是慢了些。一方面是客觀因素,比如電子版看的不習慣,近段時間輔導孩子學習沒時間等;另一方面則是書中的觀點與我平時所看的關於教育孩子的理論大不相同,可謂顛覆了我的認知。

一直以來,我們大多數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思想負擔——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家長的影響,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營造好的家庭環境,要求家長不能在家看電視、打麻將、玩手機等,不然你的孩子就會養成不好好學習、做作業不認真等壞習慣。這樣使得我們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後都被套上了小夾板,為孩子放棄了許多私人時間和個人興趣,付出大把精力來輔導和照顧孩子,然後一旦孩子學習不好,家長便會很焦慮,責備孩子辜負了自己付出的同時憂慮自己哪裡沒做好,久而久之家長的包袱越來越重,親子關係惡化,陷入了僵局。最終家長身心俱疲、孩子發展受制,兩敗俱傷!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而能影響孩子的是他們所處的孩子群體,在群體中的體驗有助於孩子形成終生的人格特質。所以父母有權利選擇孩子的同輩,至少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可以給孩子選擇聰明孩子多的學校和社區,就可以改變孩子的生活軌跡。」以上是我在讀完整本書後,總結的該書主旨,我很贊同這套「群體社會化理論」,結合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解釋一下這套理論。

先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起吧,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一所學校上的,那時候我在的這所學校在師資和名氣上算是不錯的,但一個班上學生太多,分化嚴重,而且劃分小圈子和幫派,(至今還記得兩個派系的小頭目)我在小學時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所以一直默默無聞。後來到了初中考了一次年級前幾名,才被老師列入了好學生的隊伍,但初中正處於青春期,和班上的一群好學生混在一起,但我們不是研究學習,而是打麻將、跳舞、看電影,總之還是蠻叛逆的。後來中考時沒有選擇和曾經的玩伴們上同一所高中,而上了一個私立高中,本心是打算私立會管的嚴一些,結果卻不是,這所高中里的學生很雜,而且是住校。一邊適應和室友的住校生活,一邊接受高中知識,那個過程其實很難熬。剛開始我的數學成績才考30多分,其他科也一般,然後一點點地上漲,到了二模時成績終於提了上去並穩定了,最後高考時數學居然考了110多分,這個結果主要的原因是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同學間的學習氛圍。相反,高中時班級和宿舍的學習氛圍都一般,而我沒去的那所高中(縣中)據說學習氛圍很好,但後悔也沒用,路是自己選的。後來,上的大學是一個三本院校,比之211、985院校當然相差甚遠,可我的水平也考不上啊,雖然可以選擇再復讀一年,但我終究是受不了那壓力,所以當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就退了復讀班。其實在匯華的滄州校友聚會時,也感慨並非三本院校出不了優秀的人才,不是也有精英嘛,可是比起重點高校的人才數,我校的簡直太少了,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又繼續深造過(讀了研究生),也不能歸功於母校的培養,實際上確實沒有。起碼於我而言是這樣,我今天的境況完全是我大學畢業後,付出努力自己拼來的,大學四年專業知識幾乎沒怎麼學,以至於司考都沒有報。如果說大學留給我的唯一有用的就是和室友文文經常去圖書館借書看,其他的就是吃和玩了,至於像清華北大那樣的相互比著學習的場景,我是沒有見過,而且我還算是老實的學生。真正讓我觸動和改變的是自2013年開始準備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起所接觸的群體和思想,那時候由於之前的家庭主婦生活讓我已與同學們聯繫甚少,近乎閉關,所以她們對我的影響也接近為零,除了大學室友燕子和一夜長談的啟發,後面幾年努力的過程中便再也沒有以前同學的身影。無論是在一品公考上學習公務員考試知識時結識的那些積極向上的小夥伴和老師(有些至今還保持聯繫),還是司考培訓班裡認識的朋友(忘不了一起奮鬥的日子,那種苦中作樂的幾個月時間建立的友情值得珍藏),以及後來在寧昌律所實習時感受到的正能量氣息,都把我過去十幾年的認知趕走了,造就了我如今的認知。我也知道,我現在的樣子其實是父母這些年一直希望看到的,但是卻不是上學習得的,是畢業後的種種經歷才磨礪出的,但卻晚了十年。這其實可以避免,如果我一路走來,都是在學習氛圍好的學校念書,沒有拼爹、攀比、世俗、浮躁,同學間都互相比著愛學習,多讀書,那麼會是另一種境遇。

說完了我自己,再來說說孩子的教育,我在2017年的年終總結中提到過女兒今天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源。也嘗到了沒有給她在學習基礎知識階段選擇好的群體帶來的後果,好在醒悟的不晚,一切還來得及。目前女兒就讀的這所小學,算是重點小學,風氣尚可,起碼班主任很負責,也不是利欲熏心,品行很好。學生家長大部分也都不事兒多,素質都比較高,學生之間也還算可以,這是半個學期的反饋。就最近在輔導孩子複習時的經驗,感覺孩子還是有希望改正壞習慣,成為一個好學生的。這讓我很欣慰。至於以後初中和高中的選擇,我覺得有必要強制性幫她選擇,比如衡水的中學,周圍有兩類家長,一類是認可那兒,托關係花錢讓孩子去上;一類是捨不得孩子吃苦,怕孩子在那兒學傻了,說啥都不去那兒上。我之前也猶豫,但看完書後,就堅定地選前者了。因為不想女兒重複我的老路,我吃過的虧,如果能給她避免,那麼我會為她披荊斬棘,許她一條康庄大道。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兒童群體的影響。例1、女兒以前上的那個舞蹈學校,規模挺大,學員很多,算是培訓機構吧。本來是沖著它的名氣去的,結果學了兩年,發現毫無起色,反而孩子沾染了壞習慣——要錢買零食。原來學舞蹈那兒,有個櫃檯賣零食和飲料,舞蹈課中間有休息,許多小孩兒便會去買吃的。女兒從小在吃零食方面被我管的很嚴,很少給她買那些垃圾食品吃,都是吃水果、酸奶等健康的食品。一開始女兒看別人吃也饞,回來和我要錢打算上課買,我沒同意只是給她包裡帶了酸奶,結果後來我發現她偷偷從存錢罐里拿了錢去買零食。質問了半天,她說是別的同學買了零食給她吃了,她不好總吃別人的,所以自己也想買。其實我很反對孩子吃這些零食,但又沒辦法制止,再後來課程到期後,我沒再交費,而是給女兒換了一個舞蹈班(私人辦的,就一個教室,老師很認真負責,學生也不多,老師能管理的來),她很喜歡這兒,而且再也沒有要零食吃的情況了。事實證明,學習環境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2、去年夏天給女兒報了個幼小銜接班(現在所在的接送站的前身),當時班上有六七個小孩兒,比女兒要小,還在上幼兒園的。幾個孩子中,女兒學習能力算強的,知識學的也快,所以當時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女兒的優越感很強。但到了上小學後,接送站的孩子水平與之前的那些孩子高了許多,女兒在裡面就數不著了,她的優越感一下子消失了,也讓我看到了孩子存在的不足。雖然孩子一時會不高興,但這樣的環境才有利於她的成長,多和聰明的孩子在一起才會主動想變聰明。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感慨,再回過頭來說說這本書所體現的大背景,當今社會的階層固化,我們這代已然這樣,如果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有機會進入到上層社會,那麼我們有義務幫其決定和選擇。以後的社會或許真的會如《北京摺疊》中描寫的分成三層空間,最上層的精英階層可以享有最優質的資源和自由時間,而最底層的人士只能將自己幾乎所有時間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身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幫助孩子選擇將來她所要處的階層,僅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言法語 的精彩文章:

TAG:發言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