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光的故事
【開卷八分鐘】光的故事
音頻資源
節選自開卷八分鐘:光的故事
主持人:今天一開始先給大家欣賞一幅畫,這幅畫是一個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叫瑪格麗特,一個非常有名的現代大畫家,他畫的一個很有名的作品叫《光之帝國》。這《光之帝國》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一下這幅畫,它的下半部和上半部是截然不同的,它的下半部我們看到是點著街燈,是個漆黑的晚上,房子裡面透出一點詭異的燈光。但它上半部居然是一片晴空,幾朵白雲,是不是非常奇怪,非常的不協調呢?那麼這幅畫,正好就表達出光的一種很曖昧的性質。
那麼不只我喜歡這幅畫,連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的作者波寇維茲,他也很喜歡這幅畫。《光的故事》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你很想知道的,關於光的一切的常識或者是專門的知識。那麼作者波寇維茲是美國一個物理學教授,但同時是個視覺藝術愛好者。他在書裡面說,他當年之所以沉迷光,想研究光的現象,還是受到剛剛我們講的瑪格麗特那畫的影響。
那麼說到光,因為他作為一個物理學家,又那麼喜歡視覺藝術,所以他總是拿很多視覺藝術的故事出來豐富這本書的內容。比方說另一個大畫家,法國的印象派畫家(英文)竇佳,那麼這個畫家,過去我們一直覺得他的畫面的光線是特別的柔和,對不對。比如說像他畫的這些跳芭蕾舞的女郎,特別柔和的一些畫。那麼為什麼會那麼柔和呢?原來這本書告訴我們,他是一個近視眼,他有畏光症而且,他怕光,所以總在室內畫,所以他對光線變得特別敏感。就算他近視眼,他一輩子還堅持不戴眼睛,為的就是要看到東西看得更柔和。
說到這個眼睛,波寇維茲說了很多關於視覺的生理學的問題。我們人的眼如何去分辨光,去感受光呢?這個機制是十分巧妙。比如說舉個例子,我手上這張白紙,用眼睛看它是白的,無論室內,現在是黃昏的陽光進來,還是我走到大太陽底下,它應該都是白的。但是如果你在戶外太陽底下,拿照相機拍它,或者在室內,等黃昏的時候再拍它,你會發現,這兩張紙的顏色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人不只會用眼睛感受光,人而且還想製造光,對不對,我們知道照明嘛。說起來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世界博覽會,在當年是十分轟動的一次博覽會。為什麼呢?每一年的世界博覽會,當然都是希望帶出一些新的東西,讓全世界嚇一跳,比如接下來上海世博。但是芝加哥世博當年真的是很震撼,為什麼?它第一次那麼大規模的集中在人類歷史上展示電燈的威力。他們中間,會場中間有個光之塔,上面有幾千座的燈泡,把裡面點的像白天一樣。
當然就在這個會上面,愛迪生受到了表揚。這是愛迪生地位的一個確認,為什麼?愛迪生雖然是大發明家,但是向來嚴格意義上的一些嚴肅的科學家看不起他的,覺他只是工匠。當然我們今天離愛迪生的年代已經很遠很了,現在我們不只用來照明,我們還懂得用光做別的東西。光不只儲存訊息,光還傳遞訊息。比方說,像光纖,光纖其實真的是玻璃管,它裡面有光在流動,為了不讓光泄出去,外面有一層皮殼把它包裹起來。
那麼但是現在有科學家在研究,將來說不定我們儲藏資料或者是輸送資料,不再需要有任何的容器,可以直接在空中,就是所謂的光電腦,有人正在開發這個。那麼到了後來,愛因斯坦又提出他一個很偉大的一個說法,光電定律,這個定律就證明了,光果然就是粒子。大家知道愛因斯坦講相對論,但使得他拿諾貝爾獎的不是相對論,而是他對於光的研究。
所以光它既是粒子又是波,現在這是物理學界的共識,而且從光我們認識到,所有的東西都是同時是粒子同時又是波。那麼從對光的研究,我們現在發現,原來所有的物質,所有的粒子,都是同時又是波,同時又是粒子。所以對於光的研究,可以說解開了物理學上最大的一個謎題,但同時也製造了最大的謎題。
最後我們要想到,現在我們宇宙中看到的宇宙輻射的那些光,都是當初宇宙誕生的時候,大批溢出來的光子,在宇宙誕生的第1/100秒的時候,就已經有光的存在。看來聖經講的是對的,上帝要創造世界的時候,他創造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說有光。
感謝這裡有你
iOS 用戶打賞通道
您的鼓勵 是我最大的動力
-------------THE END-------------


TAG:三人行鏘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