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人為什麼總活得這麼累?

中國人為什麼總活得這麼累?



來源:鳳凰網國際智庫

(ID:ifengtank)


作者:孫立平、金盛華



 


生命周期紊亂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活得很累。這話一點不錯。




累在什麼地方?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命周期的錯亂。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是分成不同階段的,在每個階段上,都有應當做或適合做的事情,也有不應當做或不適合做的事情(其實有的事情本身也不是不應當做不適合做,而是應當由社會來做)。




但我們往往是,在幾乎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上,都做了許多不應當或不適合在這個階段上做的事情。結果不但影響了許多應當在這個階段上做好的事情,而且把自己弄得其累無比。






我們的累從什麼時候開始?誇張一點說,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是不是有所謂胎教的作法,但我們的國度有這個東西,我是知道的。




據說胎教在我國古已有之,太任懷周文王時的一些做法甚至被視為古時胎教的起源和典範。但在那時,類似胎教的概念,主要是在人格的道德的意義上而言,但在今天的胎教中,則有著更強的功利主義的色彩,在胎教中,往往寄託著父母對培養一個小天才的期待。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時的胎兒累不累,但父母的期待是殷切的,胎兒應當深刻領會。


到了嬰幼兒階段,即人們所說的兒童時期,真正艱難的人生旅程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其實,這個階段是一個人發育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好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而學習系統的知識應當是中學及以後的事情,至少是小學後半段才應該開始的事情。在西方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甚至直接就將這個嬰幼兒階段稱之為玩耍階段。






但對於中國個孩子來說,到這個時候,人生沉重的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學前班,課外班,特長班,學鋼琴,學書法,學繪畫,學外語,甚至提前學習小學階段的課程,就成了家常便飯。按道理說,培養兒童的一些有益的興趣,沒什麼不好的。但問題是,所有這些幾乎都是為將來的應試教育準備的「特長」,是以應試教育為目標,以應試教育的方式來進行的。




於是,人們就看到,或是在雙休日,或是在匆匆的晚飯後,年輕的父母們拖著一天的疲憊,把想像中的小天才們送到各種名目的課堂,進行拔苗助長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正常的玩耍時間被擠占,正常的人格和心理發育的過程被打斷,心靈乃至表情早早進入成人的階段。




曾經有一位朋友說,她最不忍心看的就是,小小的孩子用成人的表情,說著大人的話。在我們的各種表演中,往往有這樣的畫面,其實這是一種悲哀,是對兒童的戕害。




及至到了小學的下半段,特別是中學階段,高考成了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標。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極為殘酷的折磨。我經常感嘆,經過這十幾年如此殘酷的折磨,絕大多數的孩子還能大體精神正常,只能說我們這個民族忍受折磨能力的基因不錯。



但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心理和人格的潛在傷害,又有誰能說得清楚。我們只能從現象上知道,很多孩子在高考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燒課本,燒筆記。從中也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這種煉獄式的學習過程之後,孩子們對於學習已經是多麼地厭倦和深惡痛絕。





於是,一個孩子在進入大學,脫離了家長的「魔爪」,獲得自由之後,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玩,盡情地玩,昏天黑地地玩。因為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嘗到自己做主或者說是自由的滋味。而他們的第一次做主,就是從對應試教育的反叛開始。從這裡我們也就可以知道,今天的大學生普遍不喜歡讀書學習的原因了。或者最簡單地說,過去學「傷」了。




反觀另外的一些國家,小學教育,甚至某種程度上包括中學教育,是相對輕鬆快樂的,而且在這個階段上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到了大學階段,尤其是碩士、博士階段,集中精力,勤奮學習,並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好日子」也持續不了多久。大學畢業,走向社會,就業的磨練是世界上各個國家共同的。但在中國獨特的是,畢業沒有多久,甚至在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時候,為準備結婚買房的壓力就悄悄來臨。




在許多西方國家,買房年齡的眾數是在35歲左右,而我們買房年齡的眾數卻是在20多歲。這恐怕不僅僅是丈母娘的罪過。但不管原因是什麼,在剛剛走向社會的時候就背上房貸的重負,經濟和心理的壓力可想而知。由於這個原因,有的年輕人過早地失去了年輕人應有的燦爛、浪漫和朝氣,失去了嘗試和變化所可能帶來的機遇。老氣橫秋,心事重重,是許多年輕人常見的面容。




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從青年到中年,應當是最輝煌的一段。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年富力強,思維活躍,接受知識的能力強,應當是工作最努力,最容易出成績的時候。就個人的生活說,在這個階段,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也是人生最有成就的時期。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往往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景。




上有老下有小的使得很多人身心憔悴。孩子的教育,這個本來主要應當由社會來承擔的職能,佔去了年輕父母相當的精力。前一段時間,幾篇吐槽輔導孩子作業的文章,說出了很多年輕父母的心聲,特別是母親們的心聲。




在這個階段上的很多年輕人,被迫在工作和孩子間奔忙。孩子大一點了,上了大學了,父母們應當輕鬆一點了,父母的年齡也大了。這時又要承擔起照顧和贍養父母的重擔。






老年,其實是人生最自由最美妙的一段時間,這時沒有人督促你學習,沒有人督促你工作,各個方面的壓力都沒有那麼大了。一般地說,在這個階段,個人的經濟條件負擔也要小一些。更重要的是,這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此前的遺憾應當在這個時候彌補,沒有來得及做的事情可以在這個時候補上,甚至可以老夫聊發少年狂,以老小孩的心態揮灑內心剩餘的激情。




但在我們這裡,這段時間往往又成為一段沉重的日子,最典型的是要承擔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辛辛苦苦,兢兢業業,吃力不討好,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及至第三代帶大了,自己也就苟延殘喘了。




有人感嘆說,中國人不是給上一代人就是給下一代人活著,就是沒有給自己活過。




從代際的責任感來說,這是有其正當性的。而且,其中有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比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嬰幼兒的哺育,對沒有生活能力老人的贍養,包括代際之間的感情慰藉,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問題是,其中的一部分本來是可以由社會來承擔的,甚至由社會來承擔效果可能更好,同時也會更有效率。

但我們卻過多地將這部分事務推卸給了個人。比如,教育雖然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但各自是應當有分工的,而我們卻是常常將學校承擔的那部分內容轉移給家庭或家長。




再比如說,老人的贍養,尤其是實行了多少年計劃生育的背景下,如果不能由社會更多承擔起來,不但使得年輕人不堪重負,而且也會因年輕人和中年人不能專心致志地工作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效率。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應當有一種觀念,更應當有一種機制,使社會成員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清晰起來,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樣子,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幸福,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精彩。



 


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這麼累




文/金盛華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當今社會,不管男人還是女人,當官的還是老百姓,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朋友一見面都會抱怨幾句, 「活得累」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口頭禪」。有人將中國人太累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種: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眷顧著孩子。人們的「累」真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嗎?累的背後還有怎樣的社會根源、文化根源?




你過得開心嗎?是否常遇到特別堵心的事?你遇到過被欺騙、被冒犯、被欺負的情況嗎?總的來說,你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滿意嗎?你總體的幸福感又如何?當你認真地回答這些問題時,你已經可以大體上評價你的生活質量,並知道自己是不是跟很多人一樣,活得很累。




中國人活得究竟有多累




中國人活得尤其累,不只是傳說或人們日常的感受,更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幸福研究的權威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教授英格爾哈特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在52個國家進行的持續性調查(平均為17年)中,幸福指數在40個國家中有所增長,只在12個國家中出現了下降。總體平均,認為自己「很幸福」的人增加了近7個百分點,但是,

中國台灣和大陸卻佔據了在此期間幸福感百分數下降最為嚴重的兩個位置,期間中國人的生活滿意度也排在負增長的倒數第6位。




《人民論壇》2010年12月(上)發布的對6235人的調查結果表明,自認為屬於弱勢群體的網友為73.5%,黨政幹部、知識分子和白領員工自認為弱勢的比例也高達45.1%、55.4%和57.8%。筆者2010年12月29日對相關網站調查截取的即時結果為,在2648名參與調查的網友中,90%的選擇了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其中弱勢感很強烈和比較強烈的佔到84%。




為什麼中國人活這麼累?為什麼世界多數國家幸福指數增長,而中國反而反向降低且程度進入最底的行列?英格爾哈特教授試圖用發展和自由與幸福的聯繫來分析幸福的強度和變化趨勢,但顯然難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在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財富積累大踏步進步,個人選擇空間明顯擴大而制約相對減少的情況下,幸福感卻反而明顯下降了。




活得累的社會根源




人要想活得從容,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活出自己的價值,一個是能夠獲得安全感。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才會成為真正的「幸福者」。遺憾的是,在中國現實的社會與文化條件下,要想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其實非常困難,這就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有機會成為「幸福者」。




中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獲得安全感的困難到底在哪裡呢?




人能否感覺到自我價值決定於兩方面要素,第一方面的要素是核心和關鍵,即一個社會作為外部環境怎樣判定一個人的價值,這種判定傾向發揮著引導人們怎樣評判自我價值的作用。長期的封建傳統和獨特的中國文明史,使中國社會養成了深厚的權威主義價值傾向。也就是說,現實社會傾向於用種種直接或間接、外顯或潛隱的方式,從一個人所佔據的地位和擁有的資源來判定其價值,而缺乏一般性的文明、平等、尊重、平權和尊嚴的概念。




近年來,雖然中央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但是與強勢群體相比,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還不能得到諸多保障。

由於這種價值取向的存在,人們從自我意識誕生起,就存在著強烈的需要自我被承認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驅使人們不斷尋找和建立一個又一個可以顯示自我價值的標誌,特別是具有社會公認價值的金錢和官銜,並不斷進行各種社會比較,以期建立自己的相對優勢,得到社會環境的價值承認。




這種從社會權威主義環境價值取向衍生出來的價值追求傾向,又派生出來了簡單功利導向的金錢至上主義價值觀,即一切都必須還原到金錢,金錢成為了通用價值尺度,一切價值和榮譽,都必須由金錢的強度來衡量。為此,金錢成為了壓倒一切的追求。本來,追求金錢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但金錢主義使人的這一本性掩蓋了本來與之平行的另外一種「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




從中國社會市場經濟實施以來頻發的環境污染、廣泛的食品毒化事件和醫療系統之種種超出想像力的怪象看,很容易發現,一個社會本該自然存在的人與人之間作為同類的善意,已經廣泛而深刻地被金錢追求所擊垮。其他同類,褪變成了賺錢的工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祖訓,早已被對金錢的慾望所淹沒。




一個社會消除權威主義的最好良方,是取消特權和制約權力,讓社會尊重的不再是權力和位置,而是人人都有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達成的成就和事業。社會在實際運作之中呈現出多重的使人們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價值導向,權威主義才能逐步弱化和退出影響的主導地位。




安全感是一種不用自我警惕和隨時準備實施自我保護的放鬆狀態。當你過馬路時汽車給你讓道,司機還示意請你先行的時候,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司機看到你要過馬路拚命鳴笛和加速,你體會的則是不安全感。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隨時可以委託責任,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你的隨身提包或電腦一離開視野就可能被盜,你則體會不安全感。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安全感的提醒中體會到壓力和擔憂,你的生活伴有長期的和廣泛的不安全感時,會隨時處於一種防衛狀態,心力也不斷耗費,活得很累,是這種狀態的自然結果。




活得累的文化根源




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外在生活壓力過大所致,毋寧說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追求使然。再追求,再累,也要更上一層樓。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來,中國人具有一種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現實生活壓力當中的習慣。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命旅程似乎註定要面對永遠也翻越不完的崇山峻岭,永遠也克服不完的艱難險阻。所以,我們中國人感到活得比較累,不是一時的「累」,而是日積月累的「累」,是一種難以為繼的「累」,是一種習慣性的「累」……




如果我們被權威主義和簡單功利主義所誘導,總試圖用達成某種經濟和地位的方式來確立自己的價值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甚至為此不擇手段。那麼我們會發現,即便我們達成了我們渴望的成就,一次性的滿足之後依然是失落,我們依然無法建立自己所渴求的穩定自信。不顧一切成功實現升官發財的人會猛然發現,升官發財遠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讓我們變換了參照環境,自我的命運,仍然在前途的不確定中風雨飄搖。




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無信仰,慾望無止境,內心浮躁,沒有基本共同的價值觀念。心中無信仰,精神無依託,內心常常充滿困惑,不敢肯定自己,為人言所累,大多數人都躡手躡腳,戰戰兢兢,每走一步,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者做的不說,說的不做,努力假裝自己很正統,很高尚,常常被迫去做自己不願意作的事,為面子、為名聲,往往也不為自己,更不為他人。




人生的結果是由歷史、文化、環境、社會和自我多方面因素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我們想得到什麼,也無論我們的慾望有多強烈,我們最終得到的,不是我們想得到的,而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個人對自己命運能夠做的,是建構讓自己的願望成為現實的被社會公理支持的邏輯,增加讓願望成為事實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