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部落到大秦帝國海歸公子秦獻公,承諾不攻魏國

從部落到大秦帝國海歸公子秦獻公,承諾不攻魏國

秦惠公時期,秦國「四代亂政」進入尾聲,回顧這幾十年的亂局,秦國失去河西的領土,但也奪取漢中。秦惠公在完成入主漢中的壯舉後去世,留下一個嫡子,是為秦出子。

此時秦國最大的對手是魏國,魏武侯即位之後,吳起從河西郡逃奔楚國,魏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東部。

也就是說,魏國對秦國的的壓力減少,魏國也不再把秦國當作頭號敵人,反而要與秦國休戰,全力開拓東線。

魏國為了穩定西部局勢,達到西線無戰事的理想狀態,魏武侯不顧秦出公已經即位的事實,派兵護送公子連回國奪位。

秦國公子連是何許人也?他到秦國奪位能順利嗎,他又能穩定魏國西部的局勢嗎?

公子連,又名師隰,本為秦國太子,九歲時父親秦靈公去世。

當時為了造成秦國的混亂,同時培養親魏的勢力,魏文侯派兵護送在秦國當質子的秦悼子回國奪位,是為秦簡公。

秦簡公渡過黃河和洛水,信誓旦旦,滿懷憧憬。

秦簡公是公子連的叔爺爺,實力不俗,而且又有魏國出兵護送,秦簡公將少年太子秦師隰,也就是公子連,送到了魏國,與自己交換了位置。

秦簡公即位之後,作為老一輩的公子,駕馭國政的能力很強,由於在魏國呆了多年,他開始小範圍學習魏國變法,秦國開始出現復甦的跡象。

不過秦簡公運氣不好,正趕上魏國最為強大的時期,他在位期間,秦國被迫撤出河西的爭奪。

而九歲的公子連,從此過上了當質子的日子。一般來說在別國當人質並不會舒服,但公子連在魏國的為質生涯,卻是相當有價值的。

正是在魏國,少年和青年公子連見證魏國從秦國奪取半個河西之地,攻滅中山國,將齊軍斬首三萬,又從楚國奪取大梁等大片領土。

魏國的強大,伴隨著公子連的成長,魏國的變法,深深烙印在公子連的心中。

公元前400年,公子連二十四歲,他的叔爺爺秦簡公在位十五年後去世。

秦簡公在位期間的秦國,是秦國自秦穆公霸西戎以來,實力比較弱的秦國,秦國在此期間失去了河西的土地。

圖-前408年秦國失去河西後疆域

秦簡公去世後,其子秦仁即位,是為秦惠公,秦國才觸底反彈。按輩分算,秦惠公是公子連的叔叔,他不但牢牢掌控秦國的國政,而且是一位十分有為的國君,公子連只能感嘆命運不公。

秦惠公時期,秦國國力又有提升,並且秦惠公末年從蜀國手中重奪漢中。但此時秦國還是被魏國壓制,魏國河西郡太守吳起,屢屢渡過洛水,甚至渡過涇水來騷擾秦國。

秦簡公和秦惠公這近三十年中的統治中,秦國的發展毀譽參半,雖然他們能駕馭秦國這輛戰車,但是國內的反對聲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秦軍雖然被吳起的河西守軍壓制,但秦國大國底蘊優在,秦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勁的。

到了公元前387年,公子連三十七歲,秦惠公也去世,少年秦昌即位,是為秦出公,秦國國內的局面又有所不同。

秦出公的母親,大有慈禧太后的風範,不但搞垂簾聽政,而且還重用宦官,以控制秦國公室。秦國公室當中,自然有人不滿,其中就包括鎮守西北要塞烏氏(又名焉氏塞)的庶長菌改。

秦國的這些狀況,被魏武侯探聽得知,恰好這個時候魏國的戰略重點也發生了改變。

由於吳起出走到楚國,魏國對楚國的優勢不再,魏楚達到一種戰略平衡,也意味著楚國對魏國形成的壓力大增。

魏國自佔據整個河西之後,並沒有越過整個關中去攻擊秦國雍都的計劃。但是魏國佔領楚國的大梁大片區域之後,對中原的領土興緻不減,魏國的戰略調整為西部以守為上,東部以攻為主。

於是魏武侯希望有一位親魏的秦國國君在任,好讓魏國在全力東進的時候,不會在魏國背後捅刀。這位親魏的秦國國君,顯然不是在秦國長大的秦出公,倒是在魏國做質子的公子連,進入魏武侯法眼。

魏武侯、公子連、庶長菌改,三個不怎麼相關的人物,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自然團結到一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扶立公子連為秦國國君。

魏國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送公子連歸國,奪取秦出公的政權。

秦出公是在雍都長大的人,其見識與同輩人公子連,不能相提並論。且不論個人素質和能力,僅就對魏國變法強大的認知,公子連比之秦出公肯定是高出幾個檔次。

從秦國變法圖強的角度出發,或許公子連擔當秦國國君,更合適一些,至少公子連自己是這麼想的。

公元前385年,秦出公即位剛兩年的時候,魏國動用三千兵力,護送公子連回國即位。

魏武侯顯然不想陷入秦國的內鬥之中,他只給了公子連保命的兵力,至於能否奪取國君之位,還得支持公子連的秦人自己動手。

公子連帶著魏武侯的竹簡文書和虎符,從魏國都城安邑出發,向南渡過黃河到達南部軍事要塞陰晉。

陰晉是魏國奪取河西之後新築的城池,目的是封鎖秦國進入「1崤函通道」,與北部的少梁城遙相呼應,構成了河西的兩大核心要塞。

公子連憑藉虎符,在陰晉領取了三千魏卒,向西進發,踏上秦國故土。

三十九歲的公子連,自踏上故土那一刻,心情激動萬分,告別三十年的質子生涯,苦盡就要甘來,太子終歸要即位!

這支魏軍很快就開進到秦國的鄭城附近,鄭城原來是鄭國最早的都城,如今是秦國東部重鎮。

鎮守鄭城的秦軍,似乎一直很講原則,幾十年後商鞅率隊逃跑路過這裡,就被鄭城的守軍給攔截阻擊,最終抓獲商鞅。

這次公子連回國爭奪國君之位,庶長右主然卻並沒有像公子連想像的那樣出城相迎,而是派人丟給公子連一句話:「一國沒有二主,我現在為秦主效力,請公子海涵。」

一盆冷水澆下來,公子連的好心情被攪得蕩然無存。怎麼辦,公子連還有其他方式進入秦國嗎?

有,從河西,渡過洛水,就進入秦國了!

經過一番思考,公子連還是放棄了從河西進入秦國的打算,鄭城庶長的拒之門外,讓公子連清醒過來。如果貿然進入秦國,三千魏軍可不夠自己保命。

公子連最終選擇的,是一條長途跋涉,曲線歸國的路線。從魏國河西郡向北,到達上郡,然後向西跨越隴東高原,到達烏氏塞,與庶長菌改的守軍會合,再南下取雍都。

這條路線最大的問題就是路途遙遠,不確定的因素很多。

廣闊的隴東高原,是義渠人的領地,一旦義渠人干涉,三千魏軍可能就會長時間耗在高原之上。那時候秦出公完全有可能判斷出公子連的意圖,不但會加強防禦,而且烏氏塞的庶長菌改也很危險。

但是要成為新的秦國國君,不冒點險怎麼可能呢,相比直接從河西進入秦國,從北部高原進入秦國,至少能夠與庶長菌改會合。

不知道紅軍長征是否參考了秦國公子連的歸國路線,紅軍長征的最後一步,就是反過來從西往東穿越隴東高原,到達陝北延安附近。

頂著烈日,遮住黃塵,十多天之後,公子連終於到達目的地烏氏塞,沿途義渠人忌憚魏軍的戰鬥力,並未找麻煩。

烏氏塞,又稱焉氏塞,在小說《尋秦記》中,是項少龍的岳父烏氏的大本營,這裡背靠隴山,是養馬的好去處。

圖-前386年秦獻公歸國路線

兩軍合併,經過一番休整,公子連正要發兵南下,雍都的平叛部隊已經隆隆開過來了。

在雍都垂簾聽政的秦太后,得到公子連和庶長菌改在烏氏塞謀反的消息,立即發動雍都守軍,前往平定叛亂。

太后的執行力還是很不錯的,她第一時間調動軍隊,準備在叛亂的火焰剛點燃時將其澆滅。

一個人的能力,往往由知識和見識兩部分組成。就算公子連智商一般,他的見識可是遠遠超過這些在秦國的秦人。

公子連在魏國呆了三十年,遠比他在秦國九年兒童時光要久,正宗的海歸。面對數倍與自己的秦軍,公子連不慌不忙,派人遊說前來平叛的秦軍。

秦人對於國君的爭奪,與其他諸侯無異,多是明哲保身,好漢不吃眼前虧,自己保平安為上。堅定地站在公子連或者秦出公一方的人,少之又少。

烏氏塞的城頭上,公子連身穿華服,體形挺拔,神態軒昂,西風中衣玦飄飛,宛如天帝下凡。

前來平叛的秦軍將領,見公子連之神狀,且軍隊也不少,背後又有強大的魏國支持,改變了他們的立場,決定採取觀望的態度。

隨後公子連立即統領魏軍和烏氏塞的兵力,南下關中。

平叛的軍隊則尾隨公子連的軍隊,他們做了兩手準備,若公子連獲勝,便就地投誠,擒拿太后和秦出公,在新國君面前立一個首功。若公子連輸了,便趁機圍攻並生擒公子連,在太后面前立個大功。

公子連知道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不過他在行軍途中,顯得非常冷靜,看似行進速度不快,實際上他派出多組人馬,到雍都活動,遊說一些立場不堅定的大臣,許以高官厚祿。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打開雍都城門,迎公子連的軍隊入城。

尾隨公子連平叛的軍隊,終於做出決定,他們紛紛跟隨公子連的軍隊入城,一時間公子連的軍隊聲勢浩大,很快就佔領外城。

接下來的事情很順利,秦出宮和其母親紛紛自殺,公子連在雍都即位,是為秦獻公。

即位之後,秦獻公就像一個剛上任的美國總統,要一一兌現競選諾言。

庶長菌改等人獲得重賞自是不在話下,秦獻公為了穩定,也沒有處罰當初拒絕他入境的鄭城庶長右主然。

國內的諾言好兌現,秦獻公曾經承諾魏武侯,如果魏國幫助自己即位,在魏武侯有生之年,將不加兵魏國。關於這一承諾,秦獻公雖然暫時不出兵魏國,內心卻急切想與魏國開戰,奪取河西故地。

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即位第二年,便將都城向東遷都到櫟陽,奪取河西之急迫心情,顯而易見。

除了方便東進,遷都的第二個目的是擺脫雍都舊貴族的糾纏,在新的統治中心建立自己的王權。

雍都的舊貴族盤根錯節,即使是國君,在雍都這種幾百年的都城中,依然要受到權貴們的極大約束,這次遷都也是一次擺脫舊勢力的舉措,這為三十年之後商鞅變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秦獻公忌憚魏國的軍力,在魏國這麼多年,魏國有多強大,魏武卒有多彪悍,他比其他秦人更有深切體會。

要打敗魏軍奪取河西,除了秦國自身發展,必須等待時機。

秦獻公即位之後,勁敵魏國的戰略逐漸東移,由於魏國西部看似穩固,魏武侯與趙國撕破臉,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與楚國和趙國開戰。

隨後幾年中山國乘魏國四面開戰,兇猛復國,魏國陷入到幾條戰線同時開戰的不利局面當中。

對手魏國的情況不佳,秦獻公抓住機會發展秦國,他全面推行魏國的變法舉措,新設藍田等縣,創建以五戶為一個單元的戶籍制度,到處建造市場發展商業。

秦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高,但是要達到魏國的水平,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幾十年積累根本辦不到。

實際上魏國的強盛有變法的必然,也有吳起、樂羊、翟角等名將加盟的偶然因素,正是必然加偶然,才成就魏國在戰國初年獨霸天下的狀態。

秦獻公不敢輕易動兵,一旦出兵魏國勢必將主力大軍從東線掉過來,秦國暫時還不是魏國的對手。而且秦獻公也一直要守信於那個承諾,即魏武侯不死就不攻打魏國的諾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古代酷刑,熱水煮活人,現在菲律賓旅遊項目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