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博士:你為什麼非要自殺

中國博士:你為什麼非要自殺

本文是強強小博士的第59篇文章

無裝無浮 有品有格

GIF

面對果斷結束生命的你,我不能和站在道德制高點和你談論傳統的孝道,也不能和你說你根本聽不進去的社會責任,更不能和你溝通按照經濟功利主義下培養你的社會成本,也就是你這條命值多少錢。在你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這些都是徒勞,也都是沒有意義的的,只希望你在做這個決定的一瞬間,再問一下自己,除了放棄生命,你還可以做什麼?只希望你來生可以懂得,你的所謂解脫,帶不來社會的反思,只會傷害你的父母親人。——強強說

先看幾年間發生的一些博士自殺事件,當然不包括那些被學校封鎖信息的事件。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衡陽籍在讀博士生孟懿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孟懿在決定自殺之前並沒有表露出任何徵兆,而在遺書中,他直陳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鬱」。

2009年某日在武漢大學某教工宿舍內,寒窗苦讀十餘載的34歲博士楊志高,用一根電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知情者稱,楊志高自殺疑與博士論文無法通過、壓力過大有關

2009年11月30日,《南方日報》披露:11月27日中午12時許,中山大學一名在讀博士生抱著愛犬跳樓身亡。死者名叫李海深,27歲,來自湖北。

2009年9月17日凌晨2時,才回國三個月、在浙江大學任講師的32歲海歸博士塗序新從11層樓頂跳樓自殺。他寫好了6頁遺書,在遺書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達了歉意。他在遺書中說:「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跳樓前6天,他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材料。

2010年3月22日下午13時50分左右,北京郵電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某某在校本部主樓 高墜身亡,該博士生屬碩博連讀,墜樓可能是學業和生活壓力等引起

2013年6月21日凌晨4時30分許,中山大學在讀優秀博士阿洋(化名)跳樓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休止符。有知情人士稱,阿洋是因為論文過不了關,壓力大跳樓的

2014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單人宿舍里,32歲博士研究生的張東文服下了1克足以致命的毒素秋水仙素,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生前曾稱,壓力無處不在

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發生一起博士生墜樓事件。墜樓學生為航天學院的博士生,他曾被同學親密地喚作「旭哥」。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女友稱,楊德寶在讀博士期間,周某經常安排他做PPT,打掃衛生,買東西……答應幫他聯繫出國,又未能兌現。「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他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

這些自殺事件還有很多很多,為了不讓讀者感到生的絕望,也讓讀者保留一顆想要讀博的念頭,在此就不再贅述。

每一個即將讀博士的人在讀博之前,都會聽到一些博士在校期間自殺的情況,但是都會信誓旦旦的認為自己一定不會那麼做,可能心裡還會啰嗦幾句:不就是讀個博士,至於自殺嗎?並對自己的博士生活充滿著期待,恨不得馬上經過學術熏陶成為一個在學術領域中嶄露頭角的科研傑出青年。但真的自己進了這個坑,就會發現很多都不是自己心中幻想的那樣,原來才意識到讀博士真的需要很強的抗壓能力,如果不具備,說不定哪一天,活蹦亂跳的你就會在樓下被發現,水中被撈出,為什麼博士生面臨著如此之大的壓力?非要自殺不可?

一、經濟壓力:窮博士才自殺?

當初在讀博士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如果你家庭條件可以的話,就去讀,如果條件一般,就要慎重。當時的我不以為然,艱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但後來越來越發現,做學術,想要做好學術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沒有穩定的經濟扶持,在饑寒交迫中想要做好學術在這個社會中基本不可能。對於窮學生來說,大多是農村而來的學生,這樣的壓力無處不在:一個985高校的博士說:我現在都不敢談戀愛,一月只有一千五百塊錢補助,現在都28歲了,總不能帶著姑娘在路邊吃麻辣燙,這是經濟壓力帶來的感情壓力;還有一個博士對我說「想要發一篇C刊,你不光要寫的好,你還要付審稿費版面費等,如果你找人代筆,那麼一篇需要三萬多」,這樣的發刊要求對於富裕學生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對於窮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他家裡一年的收入,當然你可能不知道發C刊有多難,難到讓多名專家聯名申請取消博士生髮C刊的規定,因為壓力太大了。還有在北京讀博士的朋友說有很多將近四十歲的博士們拖家帶口的租在幾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裡求學,這樣的窘迫成為他們內心最自卑的一點,任何的外界刺激都可能會激發他們的出格行為。還有一個同學自從上了博士之後,連續四年春節不回家,他說他沒有錢去參加同學聚會,也沒有錢給父母買生活必需品,回去就是丟人,任憑父母怎麼打電話也是無動於衷。

我國目前博士教育的經費主要包括生活補助、科研經費、獎學金、培訓撥款、研究撥款、出國訪問、教育基金等部分,但數量上嚴重不足,博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窮博士。去年以來,各大高校都增加了對博士的生活補助,但對於很多將近三十的博士生來說,依然讓他們窮的抬不起頭。經濟壓力不可避免導致博士生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謀求生存上,從而影響其個人長遠發展規劃。我認識的一個博士生就把他的才華和熱情投入到了給別人代寫論文的工作中以賺錢,但是到了自己寫論文的時候,卻百般厭煩,沒有金錢的刺激讓他不興奮,也用盡了靈感,導致讀了四年依然沒有畢業。而且,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學有房子有車子有孩子的時候,心裡的不平衡感也自然產生,這是人之常情。

這時候有人可能說:既然選擇了讀博士,就不要想著錢。的確,學術是博士生的信仰和追求,但是這樣的信仰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我們不能去責備博士生兼職掙錢,也不能苛責他們不食人間煙火,畢竟這種經濟煎熬讓窮苦的博士群體們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們沒錢去社交、沒錢去戀愛,他們沒錢去孝敬父母,沒錢去裝飾自己。當學術希望破滅,再想到自己一無所有,輕生的念頭就會萌發,如果你不相信,就看看北京郵電大學博士跳樓前給母親寫的遺書:

這個世界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我在這裡再怎麼折騰也激不起半點漣漪。所有的努力都會被既得利益集團踩在腳下,所有的奮鬥都面臨著舉步維艱。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輕我,讓我最終下了這樣的決心。世俗的炎涼,塵世的醜惡,噁心的嘴臉,可惡的壓力,你們都隨風去吧。

對不起,對不起。

我可憐的讓我萬般不舍的媽媽,最對不起的就是你……我此刻一想到你蒼蒼的白髮,粗糙的雙手,一年大部分的飯菜只是饅頭就鹹菜,一件藍色的夾克穿了那麼多年,每年過年都是那一件,我都會心痛得要死。兒子不孝,不肖,沒能讓您的付出得到回報,這麼多年您一個人含辛茹苦供我一直讀到北郵的博士啊……曾經,我所有對您的承諾,都沒有辦法履行了,對不起,對不起。兒子是一個沒有用的人,自從離開老家以來,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讓您也能來北京吃一次烤鴨,看看天安門和故宮,住上樓房,坐上小車,不用再為了我去撿垃圾、拾破爛,不用再去給人家工地上做飯賺錢瞧人家白眼……可是,這麼多年了,我什麼都沒有給您,我甚至連您一直想要卻捨不得買的假牙伴侶都沒能給您買到,每當晚上躺在床上想到您每頓飯都在用那戴不牢的假牙痛苦地磨著乾澀的饅頭,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一百塊啊,不過是一百塊啊,一百塊還不夠那些老闆官員們抽一盒煙的錢,我卻給你買不起!

我太沒用了。現在知識太沒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錢和權勢,有用的只是關係和背景。現在要憑正直的才華去出人頭地,太難太難了。我也曾試著找過工作,但是沒有人用我。我對這個世界徹底地絕望了。絕望了。我的肝又開始痛了,不能再寫下去了……我走之後哥哥一家就應該會對您好點了,保重……終於可以一了百了了,我很高興。永別了,媽!

二、科研壓力:不想成為學術民工

博士應該是追求獨立自主的,應該追求自由意識的,但是在目前的科研體制之下,這一切都是幻想,根本無法實現,那些放飛自我的博士大多都會面臨延遲畢業的困境,大部分的博士都在科研壓力下淪為了學術民工。

1、僱傭關係下的畸形生存。現在我國的「博導制」既不同於歐洲的「導師制」,也不同於北美的「老闆制」。在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和經費、導師需要學生參與課題的「利益驅使」下,師生關係更像是一種「僱傭關係」。大多數的博士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而對於發表論文要把導師列為第一作者的「潛規則」,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滿。但在「僱傭關係」之下,導師在很多方面對學生髮展具有決定權,學生又不得不接受。甚至有部分導師把博士生當作廉價的高級勞動力,故意使學生延期畢業。聽聞一所211院校的博士吐槽,他們現在畢業很難,院里有一個師兄,科研非常好,讀博士期間發表了五篇C刊,可是導師就是不讓他畢業,讓他給導師做項目。還有部分導師的不負責任使得博士生所背負的壓力倍增。

2、C刊的煎熬。發C刊有多難?每年有3萬名文科博士生,最新版的C刊共743種,平均每年可發文約12萬篇;而3萬名文科博士一人必須2篇,就是6萬篇的需求,超過所有C刊發文量的一半。而文科博士發C刊確實較難,原因有三:第一,博士生連年擴招,但核心期刊有限,「僧多粥少」;第二,不僅是博士,所有大學人文社科類的老師也需要發C刊,C刊發表量關乎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晉陞等方面,造成「擠過獨木橋」;第三,相對於其他學科,人文類學科需要更久的積累沉澱,尤其像歷史學等學科更是「慢工出細活」。

發論文幾乎是整個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壓力,而在導師缺乏學術指導,各實驗室科研條件又參差不齊的境況下,何時能出成果,沒人心裡有底。我看見一個物理專業的博士生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實驗室,晚上十一點回到宿舍,也是熬到凌晨兩點,主要的目標是想發一篇C刊,可是現在已經第四年了,我問他發布出去怎麼辦?他說過年不回去了,再發不出去又要延遲了。

三、就業壓力:越來越窄越沒有出路

好好混,是周圍同學在得知我讀博士後說的鼓勵的話。好好混,到底混成什麼樣子才算好?可以說讀到了博士,並不是你的人生越來越寬廣,而是你進入到一個衚衕里,你只能沿著這個衚衕往裡走,只是能希望這個衚衕里有交叉口,能打開你的另一片天空。如果你用盡全身力氣,到頭來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你的人生就可能成為一個悲劇。

日前發布的《中國博士質量報告》指出,我國博士就業渠道較窄,高校及科研機構成為博士畢業後的主要去處。據統計,有43.9%的博士生選擇進入高等院校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加上科研院所10.8%和「博士後」2.9%接近60%的博士生在畢業後繼續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近年,擁有高學歷的博士畢業生越來越多地進入各級政府和國家機關,超過5.2%的博士畢業生參與到社會管理和建設的各個方面。此外,出國繼續深造人數也佔到了相當的比例,達到了畢業生總人數的2.9%。

就現在博士群體遭遇的就業壓力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年齡35歲是一個坎。一般而言,高校在招聘博士生的時候,都會標明一般博士最高年齡不能超過35歲,這對於大齡博士來說是個最大的挑戰,不僅僅要照顧家庭,還要拿出精力來應對學業,一旦不能順利畢業,就會在就業的時候遇到百般的限制。

2、如何解決配偶工作。博士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還很在意的一點就是解決配偶的工作,這樣兩人就能在一個工作單位,對於家庭對於學術發展都大有益處。在現實的情況是,很多高校在招收博士的時候是為了迎接考評,而沒有相關的編製預留,需要你等兩年,至於配偶的工作解決問題,限制很多,而且大多是人事代理方式。這種解決方式會讓很多博士在找工作的時候疲於奔命,身心俱疲。

3、第一學歷限制。也有一些很優秀的博士,在找工作的時候遭遇一個很扎心的問題,就是限制第一學歷為全日制本科,這樣的要求對我這個專科出身的博士來說就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一些變態的學校也會要求第一學歷是211、985高校,當然學校有自己的考量。但這對於一些不認命、不服輸全力以赴讀了博士的學生來說,的確很不舒服,用盡了十幾年的黃金時間到頭來還是看高考,還是看出身,這種情況在北方院校尤其突出,甚至一些專科院校在招聘的時候都要這樣做。

4、女性歧視。女性博士在畢業面臨就業的時候更是四處碰壁,面臨著年齡大、要結婚、要生育等一堆問題,這都可能成為用人單位拒絕的原因之一。都是女博士是滅絕師太,都說女博士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都說女博士就業難,這有點誇張,但一點也不嚇人。

5、導師推薦。博士生畢業如果要進高校,導師的推薦非常重要,尤其是名聲很大的導師一句話就可能讓他的博士進到好的學校。但並不是很多博士生都能夠受到這樣的推薦,很多學生自以為我好好的給導師幹活,導師一定會念我的好,畢業之後會幫忙介紹,這樣的天真主義尤其之多。到了畢業之後,需要導師幫忙的時候,導師甩甩手說有點難,簡簡單單就把你這幾年的熱情澆滅了,這個時候,你什麼情緒都有。

下面就以中國人民大學女博士董錦瑞自殺的事例來談一談現實的壓力:

5月20日,本該是董錦瑞博士論文答辯完畢的日子,本該充滿歡笑的品園4號樓里卻回蕩著哀樂,生命遠逝。董錦瑞,這個博士在四天前選擇了跳樓自殺。一連串的詞與她的死亡聯繫在了一起:女博士、大齡、找工、一家三口……是這一切交織而成的網讓她窒息,而最終選擇放棄已經奮鬥了40年、堅強了40年的生命嗎?

董錦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3級博士,今年40歲,山西人。1990年起在山西平面媒體當記者,成為主任編輯,直到2003年。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1994年至2005年中國都市報的運營模式」,論文得到評審老師的一致好評,工作也已簽約中央民族大學。

她的丈夫說:「她的勤奮刻苦是罕見的,從不白白浪費5分鐘。她也不是一般的優秀,一年時間就發表了23篇論文,有14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其實按照要求發兩篇就足夠了,很少有人能達到她這個水平。博士三年之中,她得過吳玉章獎、論文創新獎等五個獎。現在工作也算找到了,馬上就要到中央民族大學去任教。而且在這期間,她還要帶孩子,孩子主要是她在帶。」

雖然手頭並不寬裕,但為了專門從事研究,董博士從沒在外做過兼職。她的履歷上寫滿了「優秀」:導師是被稱為中國新聞史學界的「泰斗」的方漢奇,方漢奇與王中、甘惜分是我國最早的三個新聞學博導。30多年來方漢奇總共招有34個博士生。2005年,董博士獲得了吳玉章獎學金,獎金為5000元,是人大學生的最高榮譽,她寫的《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急速升溫的觀察與思考》的論文在中國首屆新聞學子論文賽中獲得一等獎。她的論文評審一共送出五份,返回來三份,都八九十分。

董錦瑞的丈夫是委培博士,戶口還在山西,董博士是人民大學學生集體戶口,不可能給兒子謀一個北京戶口,所以兒子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小借讀。今年六年級即將畢業,面臨升初中的問題。「這加大了她內心的壓力,也是造成她自殺的原因之一。我兒子天資聰慧,每門成績不下97分,雖然一年在北京要花費兩萬多,但我們舉債累累也要讓他上。坦率地講,我的小孩如果參加北京市的考試,完全可以上最好的中學,他有這個水平。我們想讓兒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曾苦苦地求過北大附中,還是被拒絕報名。

董博士是這裡為數不多的常住人口,她是同年級24個博士中家境最差、年紀偏大的一個,一家三口都擠在約10平方米的單間,生活很簡樸。在同學的眼裡,董博士是一個熱心的人,也是一個比較要強的人。「我們一年發個兩三篇就了不起了,但她發了20多篇。她的畢業論文不是那種勉強能過的,而是非常拔尖。」一個同學說。

同一個樓道的女博士說:「她對自己要求很高,活得很辛苦。三個人在北京生活,經濟壓力也很大。又要帶兒子,早上都起得特別早。這學期她的話特別少,以前在水房、樓道碰到都會打招呼,這學期很少打招呼,人也特別消瘦。她在水房裡洗臉時也會喊真累啊,有時候還說,我不能跟你們比,我年齡這麼大。我說我看你天天比我們精力都充沛。她說,你哪知道啊,我是強打精神。」

「大齡女博士的壓力太大了。雖然她拿了吳玉章獎,還發了很多論文,但在人才市場仍然不是優勢群體。55歲退休,還能幹幾年?而且她有家有口,單位要解決的東西太多。我感覺她是為了改變命運把全部寶都押上了,但現在的情況她不能接受。」

與董博士住在同一層樓的一名社會學女博士告訴記者,女博士年齡都比較大,在就業過程中遭遇性別歧視的情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她說,她曾到北京一所高校去試講,講完後副院長誇她講得很好,時間把握也不錯,但最後來電說:很抱歉,我們已經有六個老師,都是女的,我們想要一個男的。

除了上述的經濟壓力、科研壓力和就業壓力之外,博士群體還面臨著感情壓力、社交壓力、畢業壓力等,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個博士走向不歸路:

南方醫科大學的一名博士表白被拒,感情受挫跳樓自殺現場血腥;

南京一所大學歷史系博士裸身跳樓身亡,疑因感情受挫神經衰弱;

中山大學在讀博士李海深跳樓,因科研出問題女友此時又提出分手;

湖南大學一海歸博士跳湘江自殺,剛過新婚,性格內向,半夜出走精神抑鬱;

香港科大內地博士葛煒煒自殺,因導師將赴美「甩手」,幾年博士學習白白耗費。

一個個博士用自己很值錢的生命換來了不值錢的回應,不值錢的議論,以及不值錢的賠償,這可以說是中國博士培養模式的悲哀,也是他們個人的悲劇。可惜的是培養模式的悲哀無人去撼動,無人去改變,只能讓更多的人走進這個模式,重複著一個又一個的個人悲劇;對於死去的博士,你可能解脫了,但你留下支持你一輩子的父母,等你一輩子的父母,或許還有你的孩子,你在天上真的開心嗎?如果你有來生,希望你不要讀博士了,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吧,不要讓自己太累了,也不要讓父母太累了,好好活著比什麼都好。

我覺得我還是可以順利畢業的,再難我也不會走上這條路,真的不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像依米花 的精彩文章:

提起前任,你最傷感的四個字是什麼

TAG:像依米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