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等等貓聽歷史之三:筆墨春秋

等等貓聽歷史之三:筆墨春秋

GIF

美術:鄧鄧

劃重點:《春秋》到底是何人所寫

春秋時期的紛亂如何開始

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

【 序 幕 】

周幽王死後,西周就基本滅亡了。幹掉他的主謀是前岳父申侯,被擁立的新王的是被他放逐的前太子姬宜臼。

看到這個結局,真是讓人一聲嘆息。本來可以好好的子承父業,偏偏中間就橫生出拋妻舍子、至親反目、殺父奪權這樣的戲碼。歷史就像是一個編劇,彷彿知道觀眾不喜歡平淡的劇情,這一出凄慘的才剛落幕,那一出荒誕的隨即上演。

姬宜臼復仇成功,被擁立為王。可是,原本僱傭來幫他殺父報仇的犬戎部落,調轉矛頭,指向了他。不斷的侵犯和搶掠,導致首都西安逐漸化為廢墟,姬宜臼失去立足之地,連性命都難以保障。

這時候,那個已經故去三百多年的周公,又出來庇護他的後世子孫了。周公攝政時期,做成了一件大事,在西安以東約700里的黃河岸邊,築起西周東都洛陽,定鼎中原,威懾天下。

如今,姬宜臼失去了西安,只得將首都東遷至洛陽。東遷之年為公元前770年,自此,東周歷史正式開始。姬宜臼成為東周第一任君主,史稱周平王。

【 筆墨春秋 】

周朝的歷史就是一個分的歷史。從立國分封諸侯開始,分裂程度日益加重。國祚近八百年,被分裂為西周、東周兩段,到了東周,又被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關於「春秋」一詞的來歷,史書上倒很統一,皆稱來自魯國的國史《春秋》之名。聽起來是很簡單,其實,無論春秋時期的劃分,還是魯國國史《春秋》,都是值得費些口舌去說的。看官不要嫌煩,聽我啰嗦啰嗦。

主要對象的時間軸

對比一下,魯國國史《春秋》與春秋時期的時間並不完全吻合。魯國為什麼那麼牛?國史可以命名一個時代。難道他是這一時期的霸主?還是別的國家沒有類似《冬夏》《四季》之類的國史呢?

我們就先來說說《春秋》。有人說,《春秋》為孔子所作,有人說《春秋》原是魯國史官所記,孔子只是作了編修而已。初看史料,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沒大錯。可一細想,魯國滅亡於公元前256年,《春秋》只到公元前481年,還有200多年,難道魯國就沒有國史了嗎?

當然有!哪裡去了卻不知道,其實也不用細考。講個麒麟傳說,您就知道現在留存的魯國國史《春秋》究竟誰才是主人了。

公元前481年,孔子正在編修《春秋》,有人告訴他,魯國國君姬蔣打獵時捉到一隻麒麟。孔子嘆息說,古人有言,世界和平,君王聖明,麒麟才會出現。如今,世界亂成這個樣子,卻出現了麒麟,以我的智商,實在無法想通。我以後還是不要胡說了,就此停筆,孔子編修版的《春秋》便止於此年。兩年後,孔子就逝世了。

所以,無論魯國國史是誰記載下來的,我們所說的《春秋》定是孔子的編修版無疑。那麼,孔子《春秋》與其他史書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新的名詞又要登場了,那就是「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為孔子獨創,他用曲折的文筆將褒貶之意隱於歷史之間,向讀者傳遞思想。因此,《春秋》已經不是簡單的記載型史書,而是飽含政治思想的儒家典籍。

以孔子當時的身份地位,《春秋》自然成了史書的代名詞,到了戰國時期,人們表述前朝歷史,便借了「春秋」之名。

有的人要問,春秋時期開始於東周初年不錯,為何不同孔子《春秋》一道,終於公元前481年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歷史要方便記載。公元前481年為周敬王在位其間,五年後,公元前476年,周元王繼位,為保證歷史的連續性,春秋時期便推後了五年。

還有的要說,趙、魏、韓三家分晉才是春秋時期的終點,《資治通鑒》的戰國時代就是從此事說起。可是,三家分晉的界定,本來就有公元前453、403、376三個年份的爭議,堅持這個也沒有大的意義。

總之,歷史時期都是後世之人的劃分,大的輪廓不錯即可,又有什麼必要非去說服別人呢。

【 致命一箭 】

東周遷都後,原來的直轄市不復存在,只剩下洛陽周邊的彈丸之地。無地便無收入,無錢難以養兵,周王朝昔日的威風漸漸日暮,只能靠著周公留下的那個「禮」維持著體面。

有禮在,一切尚可苟且,一旦禮崩,周王朝原來的那些護衛者,就都變成了他的掘墓人,貌似巍峨的大廈,土崩只是早晚的事了。向這座大廈鏟下第一鍬的,是他的強鄰,鄭國。

春秋八年,鄭國國君姬掘突開始蠢蠢欲動,想擴大地盤。他招集手下人開會,讓大家推薦個倒霉蛋出來修理修理。有兩種人不足以謀事,一種是情商嚴重缺陷,考慮問題一根筋的。另一種是智商嚴重過載,滿腦子全是算計的。鄭國國君是第二種,偏偏他又遇上了一個第一種。

一個大臣說,「胡國是咱的鄰居,實力又弱,且胡國國君是您的女婿,對我們必不防備,拿他練手最好不過了」。姬掘突在腦中快速構思了一下這個喪盡人倫的劇情,開始了他的表演。

只見他勃然大怒,罵道,「你長腦子了嘛!鄭胡兩國是世代友好的鄰邦!那邊是我的女婿!我對他下手,我女兒怎麼辦?我這張老臉往哪兒擱?」

很快,大臣的人頭附著一封告白書送到了胡國。胡國君感動的哭了三天,備了厚禮以表感激,並且撤掉邊防表達友好之心。鄭國君收下女婿的禮物,轉身就揮起屠刀,把胡國給滅了。人就是這樣,貪慾一起,禮義廉恥就蕩然無存了。

鄭吞胡是春秋初期標誌性的大事,對於鄭國的胡作非為,周王朝無能為力。姬掘突就像一個挑戰者,既試探出了周王朝的底線,也向全天下宣告,那個受周王室保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新的叢林之戰開始了。

鄭國君姬掘突死後,其子姬寤生繼位,史稱鄭莊公。庄公不但繼承了父親的高遠志向,且雄才大略。春秋早期的「三小霸」之一,就這樣華麗出場了。

東周六十四年,周王終於無法忍受鄭國的不臣之心,親率三個諸侯國的兵力,討伐鄭國。面對如此天威,鄭莊公毫無怯意,反似天賜良機。在周鄭之戰中,王師聯軍大敗,周王姬林被一箭射中。

庄公的手下要抓周王,庄公說,「這麼個燙手山芋,吃又吃不得,扔又扔不掉,要他幹什麼!」接著,派了人帶著葯到了周王那裡,一邊表示慰問,一邊要求赦免。周王遭此奇恥大辱,卻別無選擇,只好發布赦書。

周鄭之戰,是諸侯國第一次與王庭的正面對抗。鄭莊公這一箭,徹底摧毀了周王朝四百餘年的最高權力和威望。從此,王室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禁區,野心勃勃的諸侯們,撕下虛偽的面紗,粉墨登場。

【 楚的存在 】

我有一個朋友,姓熊,女孩兒,她的母親姓熊,她的姥姥也姓熊,至於他的父親和爺爺姓什麼,好像不是很重要。這徹底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後來,看了一段歷史之後,我大致能夠理解了,因為他是湖北人。

湖北古時為楚地,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關於姓氏的區別,我在胡讀紅樓之一里提到過,羋姓表示祖先血緣,熊氏表示地域分支。我掐指一算,我這位朋友大概是楚國王族第一百五十幾代外外外外孫,極具楚人的使命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要只剩一戶,當然要保住熊氏了。

黃帝時期開始,中原地區的部落自稱華夏,華夏之外四方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滅西周的就是西戎,而楚地原本多為南蠻。

楚,原本不與華夏同文同族,風格自然獨樹一幟,但楚有兩個特點,第一,進取,第二,開明。楚的存在,一直左右著中國歷史 的發展進程。直到今天,楚文化仍然是中華文化極重要的一個部分。

西周第二代君王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封為子爵,楚國建立。爵位排名為公、侯、男、子、伯,子爵地位不高,封地自然不會大。但是楚國位於西周三環之外,屬於愛咋咋地的那一類。進取的楚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過近四百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一個屹立於九州諸侯之林的南方強國。

東周六十四年,楚隨兩國大戰於漢水東岸,隨國慘敗。隨國向楚國獻媚,願向周王室建議,封楚為王。楚國國君熊通鄙視的說了句,「周王算老幾,我要當王就當王,還需要他同意!」隔年,熊通果然稱王,楚王國建立,春秋初期的三小霸,又有一位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從此,周王朝形式上大一統的局面也被打破了。周王朝只能改稱周王國了,因為在他的對面,又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楚王國。楚王國建立後,沒有如西戎那般,只知破壞掠奪,而是不斷吸收著華夏族的先進文化,在一步步進取與融合的進程中,為稱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給讀者的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時靜託管中心之寒假託管班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