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司馬遷伏筆系政治陰謀,秦國笑到最後
《史記》記載: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廢申皇后及太子宜臼,申侯聯合犬戎討伐幽王並將其殺死在驪山下,秦襄公舉兵救周苦戰有功受封秦國,宜臼即位為周平王,平王為避犬戎之難在秦襄公護送下東遷。同時司馬遷還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橋段: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他落難時無人救駕,惜字如金的司馬遷是有意來渲染幽王的昏庸還是另有所指呢?
史料記載中頗有自相矛盾之處:犬戎殺幽王掃除了平王的繼位之路,是平王事實上的盟友而非敵人,那平王避難到底在避誰呢?秦襄公苦戰有功,他究竟與誰作戰?究竟對誰有功?救的是幽王的周還是已被廢掉繼位資格的平王的周?要揭開這些謎題還要從公元前775年說起。
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廢太子宜臼,宜臼出奔申國,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國的申侯出自開國功臣姜太公姜尚一族,家世顯赫,與周朝關係極為親密。西周中後期申國國勢強大,一度挾制周天子,百年前周孝王曾欲越級封賞非子以扶持秦人抗衡申國遭到申侯反對而失敗,而周幽王廢掉申皇后及太子宜臼可以理解為對褒姒的情感傾斜,也可以理解為他在政治上邁出挑戰申國的第一步,是對周朝未來的政治選擇。
公元前771年,申侯顧忌自己與周室開戰無法應對諸侯的抵制便聯絡犬戎和繒侯結成聯盟;公元前770年,幽王與諸侯盟誓於太室並於九月幽王出師討伐申國,這場長達五年的戰爭以犬戎攻破西周都城殺幽王與伯服於驪山下而告終。幽王死後申侯擁立外孫宜臼為平王,而另一實力派諸侯虢公翰則擁立王子余臣為攜王,由此出現了持續數年的二王並立時期。
歷史終於給了秦嬴機會,此時的秦襄公奮力抓住了難得的機會,他率領在西垂沉寂多年的秦兵殺氣騰騰向東方奔去,可出人意料的是秦襄公救助的不是名聲清白的攜王,而是弒君殺父的平王。西周尊崇禮法,君權父權至高無上,弒君殺父是大逆不道之罪,為何秦襄公會站在平王這邊呢?對此史學大師錢穆一語道破背後玄機:「凡擁護平王的諸侯國如鄭、許、晉、秦等皆別有野心」,諸侯的野心自然是擴大疆域,種種跡象表明公元前770年某個不為史家所知的深夜秦襄公及其他諸侯與平王之間達成了協議,即諸侯掠奪到手的大片土地周平王許諾既往不咎,承認其佔有的正當合法性。
平王取得諸侯支持後與諸侯共同發布了一份聲明,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無助、無辜甚至被挾持的委屈孤兒,而所有的罪行都壓在了仍在王畿內大肆燒殺的犬戎身上,一時間犬戎成了眾矢之的,這支以犬為圖騰的部族如同一條人人喊打的野狗被平王無情拋棄,一場驅逐犬戎的反攻戰役就此以平王的名義打響,秦襄公經過一番苦戰終於實現了秦人夢寐以求的封侯建國的夙願。
最後平王又做出了一個同樣具有顛覆性的決定,放棄經營了兩百多年的鎬京,東遷八百里至洛邑,而周平王放棄關中豐饒富庶之地,脫離母舅志邦的庇護,東遷洛陽完全是迫於無奈,幕後操控者無疑是乘亂掠奪土地最多的諸侯,司馬遷說:「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與其說是護送,還不是說是遣送甚至是押送。
公元前770年,平王封西陲大夫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山以西土地,從此秦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中國歷史也在這年進入春秋時代,這場持續多年的血腥浩劫,秦襄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司馬遷認識到這次封賞不同尋常的意義,在惜字如金的《史記》中「秦襄公始為諸侯」他提及十二次之多,並在《秦楚之際月表序》里明確指出秦起襄公,將襄公視作秦國真正意義上的締造者。


※中國及東亞最古老民族,曾與漢人二分天下,如今人口流失岌岌可危
TAG:軒軒有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