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拒絕說教!陪娃讀繪本的正確打開方式

拒絕說教!陪娃讀繪本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大概計算了一下,一天裡面自在的閱讀時間就有3-4小時。基本上佔據了他除睡眠、吃飯外的大部分時間。這幾乎就是他能夠獨坐之後,閱讀的常態。

同時,他的閱讀,我是一直陪伴他的,也是由我或者孩子爸爸念給他聽的。所以,我們談兒童的早期閱讀,談閱讀力,其實都在說「親子共讀、親子閱讀」

互動閱讀更好提升閱讀能力

為什麼要強調親子閱讀或者共讀,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做了個實驗,把86個小朋友分為3組,一組互動閱讀,一組不互動閱讀,還有一組是控制組,就是沒有接受任何實驗干預的一組,結果就發現只有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很多媽媽都覺得,我家孩子才幾個月大,用不著培養閱讀,其實,這裡面對閱讀有一個誤會。不認字就談不上閱讀。

但閱讀的目的是識字嗎?

當然不是,至少不全是。

再舉個例子,一兩歲、兩三歲的孩子讀繪本,他認識字嗎?並不認識。但是當你跟他說,寶寶,快找一本小豬佩奇的繪本來看,只要他經常看,他肯定不會拿一本托馬斯給你,甚至於,你跟他說,寶寶,我們來看小豬佩奇那個《喬治感冒了》,他也不會拿一本《恐龍先生弄丟了》來給你。

這說明什麼?

僅僅是封面,他已經獲取了足夠的信息來識別不同的書。再來舉個例子,如果你經常跟孩子一起讀繪本,你就會發現,咦他會認識哪個是佩奇,哪個是喬治,哪個是小羊蘇茜……有的寶寶會根據書本內容來做動作、或者模仿人物特點,會語言交流的寶寶甚至可以來講述書中的一些內容甚至評論。

這說明什麼?

說明孩子正在閱讀。通過閱讀來獲取信息。

父母扮演什麼角色

所以我們說了這麼多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接下來就要跟大家聊一聊,作為父母,在親子閱讀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1. 信息輸入者

所謂信息輸入者,我想有兩層意思。第一,作為朗讀者向孩子輸出繪本的內容,也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給孩子讀繪本。這個也比較好理解。

第二層意思呢,繪本的文字畢竟比較有限,很多內容是藏在畫面里的。孩子可能沒有辦法把那些信息整合起來,或者還沒有理解畫面里的意思,那這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來「講解」這些信息。

我們來舉個例子,很多媽媽都會跟孩子玩猜猜我是誰,或者躲貓貓的遊戲,比如把眼睛用雙手蒙起來,然後再打開,孩子就開心得不得了,那大一點的孩子,接受這個信息多了之後,每當爸爸媽媽說,寶寶,我們來躲貓貓好不好,我們就會發現,孩子也會模仿我們這個蒙眼睛再打開的動作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輸入的過程。

我以前在別的講座或場合跟很多朋友大家分享過,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前,我希望爸爸媽媽們自己能先至少讀1遍以上。這麼做一方面是熟悉內容,另一方面呢,也能獲取圖書中的信息,像備課一樣,在給孩子朗讀的過程中能夠表達的更充分。

2. 圖書管理員

我知道現在大家都在用不少APP來做繪本的歸檔記錄,這是給我們大人看的。那小朋友呢?他如何知道,我究竟多了多少本繪本呢?我在這裡也想給大家推薦一個我的做法。

我們可以畫一個大大的蘋果,或者房子。不用著色。然後可以把每閱讀過的一本書,找一個線索作為標記、寫在、畫在或者貼在我們的這個蘋果、或者房子里,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數量上直觀,一眼就看到自己讀了多少本書,積攢了多少個大蘋果。

同時,這個線索信息,小一點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代勞,比如畫一個繪本里的代表形象,關鍵元素等,已經能夠表達的孩子,可以問問他有什麼想法,然後一起完成。比如說小豬佩奇互補,那麼畫一個佩奇,然後問,今天佩奇要做什麼呢?用這樣的方式去引導一個開放式的提問,讓孩子來填充,這樣會讓小朋友充滿成就感。

3. 觀察者

很多家長在閱讀的時候不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動向。有的爸爸媽媽可能覺得,這有什麼重要呢?這很重要。為什麼?這不僅僅是我們觀察孩子興趣點的一個過程,同時,特別是小一點的孩子,表達不流暢的孩子,他有的時候,有的情緒,是不會主動表達出來的,這是他現階段發展能力所決定的。那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觀察,讀到這裡的時候孩子皺著眉頭聽,是因為覺得對故事情節有點緊張?不喜歡?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那麼對於孩子的興趣來說,你可以順勢去做一些發散,比如孩子喜歡繪本里蹦蹦跳跳的動作,那平時的遊戲可以設置一些這樣的互動,然後可以跟他說,我們這樣蹦蹦跳跳是不是像繪本里的小兔子那樣。這樣做呢,不僅有利於孩子的運動、興趣發展、同時孩子的聯想和整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 採訪者

本來很想用引導者這個詞,但覺得不夠具體,所以用了採訪者,為什麼是採訪者呢?讀完一本繪本之後,你可以引出一個話題來跟孩子進行討論交流。可以是感想,也可以是繪本情節的一些回顧,也可以是聯想。

5.受訪者

當孩子能夠表達的時候,他們會問很多問題,就像10萬個為什麼一樣。這個時候,我們之前的採訪者的角色就要切換到受訪者這邊來。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敷衍。在閱讀中,孩子的提問,大致有這麼幾個方面:對語義不理解;對因果關係不理解;對人物關係不理解;對故事的一些情節不理解或者不贊同,還有可能是從故事中引發的聯想;或者是發現故事與現實無法對應,等等

你可以不完全回答,跟他一起從書中尋找答案。尋找答案這個過程,讓孩子可以感受和認識到,可以如何去找到答案,這要比直接給答案更有價值。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反問,索性來一個開放式的提問。這樣也能讓孩子自己去整理自己的思緒,從而提升語言表達,邏輯能力,思考能力。

最後一點,避免成為說教者。

我注意到有好多媽媽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會夾雜一些自己的討論,比如,小兔子不該這樣,或者這樣做是不好的。最近有一句特別流行的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那我也可以說,「說教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而且影響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用開放式的提問,代替說教,用一起探尋問題代替輕易下結論。

在早期閱讀的路上,我們每一位爸爸媽媽是陪跑者,陪練者,而不是裁判員,我想,這樣,會讓我們跟孩子在早期閱讀中,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彼此成長。

如果你有有趣的親子閱讀故事~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一起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