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自由環北疆(8)-閑逛大巴扎
早上吃完薄皮包子喝了奶茶後繼續南下,可可托海距離烏魯木齊五百多公里,一路疾行,順利到達烏市。
新疆國際大巴扎(維吾爾語,集市、農貿市場),世界規模最大,是烏市地標性建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新疆第一觀光塔高80米,大清真寺為穆斯林禮拜提供了便利。
這種南疆常見的驢拉車,買票就可坐上在大巴扎內轉一圈。
新疆各民族能歌善舞,基本上人人都會彈奏樂器。這種樂器叫都塔爾,是新疆維吾爾族鍾情的傳統彈弦樂器。名字來源於波斯語「dutar」,「都」意為「二」,「塔爾」是「琴弦」之意,即兩條弦的樂器。在遠古時期,以游牧為生的維吾爾族牧人,在吃完黃羊後就把黃羊腸子隨意丟棄在草地上,經太陽晒乾後的黃羊腸子被風一吹,會發出優美的聲音。之後人們有意識地把風乾了的羊腸子掛在挖空的木頭上,用它來製作樂器,最原始、最古老、也最簡陋的都塔爾出現了。傳統的都塔爾,多採用經過自然乾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外形像個長柄的大水瓢,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琴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維吾爾族婦女尤其喜歡用都塔爾自彈自唱。民間有諺語「沒有都塔爾就沒有宴席」。
這種樂器叫熱瓦甫,是新疆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傳統彈弦樂器。熱瓦甫起源於南疆喀什,琴身為木製,音箱為半球形,以羊皮、驢皮、馬皮、蟒皮蒙面。琴頸細長,頂部彎曲。音色明亮柔和,律動委婉細膩,優美抒情,是西域各族人民眾樂與獨享的精神伴侶。
冬不拉,是中亞地區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以及中國新疆的哈薩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在大巴扎的樂器店,各種樂器琳琅滿目,一般孩子長到七八歲,家長都會給孩子買一把琴作為生日禮物。
維吾爾族人的生活中多使用銅器,盛水用的叫「阿不都」(銅壺),燒水用的叫「沙瑪爾」(銅水壺)。到民族餐館吃飯,看到大多使用的都是銅質茶壺。
沙瑪瓦爾是哈薩克族人民的飲食器具之一,其結構一般中空外圓,內生炭火,外面盛水,沸水配以茯茶、牛奶、食鹽而成奶茶,芳香四溢,哈薩克族人家均以沙瑪瓦爾煮奶茶,久而久之,沙瑪瓦爾也成為和平、和睦的象徵。
一牆之隔的二道橋大巴扎,與新疆國際大巴扎相輔相成,異曲同工。
懸壺濟世,賣葯的鋪子,看來維漢在醫療上是相通的?
在大巴扎附近各街道,有眾多的民族美食。這種叫面肺子,是將白麵糊從氣管擠入羊肺中煮熟(黃色物),配上米腸子(長條狀物)等,成為一種地道的新疆風味食品,雖然不是很好吃,但確實很便宜很獨特。
薄皮包子,肉多皮薄,汁濃味好,滿口留香。搭配一碗面肺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錫伯名菜薩斯肯,一種以干江豆為主輔以蘿蔔等其它蔬菜的牛肉燉菜,配錫箔大餅、奶茶,就是一頓地道的新疆錫伯族風味大餐。
抓飯,配上爽口的小菜和自釀的酸奶,新疆通行的美食。
熏馬肉熏馬腸,伊犁哈薩克族冬季的傳統美食,味道獨特,回味悠長,過口難忘。
馬肉納仁,伊犁哈薩克族傳統美食。
烤包子,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大眾美食。
實惠的新疆拌面,手工拉出的麵條筋道有嚼頭,吃不飽還可以免費加面,良心餐,贊一個!
裝修豪華民風濃郁的維吾爾民族餐館。
烏市除了民族名吃,最吸引我的還有仰慕已久的「小河美女」,在新疆博物館中遍尋不見,百度方知「小河美女」在若羌博物館,這裡只有3800年前的小河墓另一個美女。乾屍是新疆博物館的特色,希望不會引起你的不適。
張雄乾屍,祖籍河南,任高昌王朝的大將軍。
唐代的彩繪泥塑伏聽俑,趴在地上聽什麼呢?有趣。
唐代彩繪木俑天王踏鬼,這麼大的木俑,色彩還保存這麼好,難得。
水磨溝,4A級風景區。清朝時利用這裡的水利資源,建起了第一個官磨服務於民,以後市民紛紛仿效建磨坊,故得名。現在重現了當時的磨坊盛況,並修建成市民休閑的免費公園。
這個塑像我沒找到說明,我猜想就是在此建官磨坊的清光緒新疆藩司王樹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會永遠懷念你!
烏魯木齊,新疆首府,一座美麗、繁華、堵車、民族風濃郁的現代化大都市。
整理於2018年1月


TAG:自載自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