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思維在量子糾纏中的價值研究

太極思維在量子糾纏中的價值研究

太極思維在量子糾纏中的價值研究

量子糾纏,又稱量子纏結,是當代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性概念,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塔爾於1935年提出。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關聯,是指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如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這種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量子糾纏,微觀世界的客觀存在,形象的呈現了太極思維的陰陽狀態。太極思維,就是運用太極陰陽對事物和現象進行結構解析,闡釋能量轉化的自然規律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繫。太極本元,一物無限相;陰陽二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時處處在糾纏;物質和意識,太極能量的二元存在,彼此也處於糾纏態;五行——陰陽轉化的不同階段,也在無休無止地糾纏——相生是糾纏,相剋也是糾纏,通過把握一方的情況,可知另一方的情況;六爻納甲也在糾纏,六親關係,更是你影響我、我影響你;八卦也糾纏,糾纏的結果就是演繹出六十四卦,卦卦相通,各自作用;風水也糾纏,二十四山向,對宮比較,一宮的變化,直接關係到對宮的信息,這是典型的糾纏。

  量子糾纏是宇宙萬物全息規律性的具體體現,它揭開了許多以往不為我們所知的時空秘密。

我們原來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神,沒有特異功能,意識是和物質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現在我們發現,我們認知的物質,僅僅是這個宇宙的5%。沒有任何聯繫的二個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發生糾纏。把意識放到分子,量子態去分析,意識其實也是一種物質。

太極思維打開我們宇宙的生成原理

  易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無極是什麼?無極是宇宙的最初狀態,是無古無今、無四方上下的一種存在,是一種完全沒有分別的一致,無大小,無質量,無方向……它是「混沌」狀態。

宇宙由沒有中心點的混沌狀態變成了有中心點的太空,古聖先賢稱之為"無極生太極"。

無極生太極。無極既能生出太極,說明無極並不僅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在無極里孕育了「變化」,當變化起始,區分便出現了,便生成了太極。

 太極是什麼?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太極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著上古中國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後狀態的抽象理解。現代科學認為:大約135億年前,無極的混沌狀態起波瀾,不知名的物質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質產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質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質繼續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質產生了高溫。體積和溫度不斷提高,體積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終於,溫度和體積到達了極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時,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極高溫度的物質被瞬間推向外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虛無空間,古聖先賢在文言文中把這個空間稱之為「太虛」。

 「太虛」就是現代人所認識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個極度巨大的虛無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已經可以區分出上下,左右,前後。

古聖先賢把「上下,左右,前後」稱之為「六合」或者「宇宙」。

在「太極」中物質繼續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產生著高溫,散發著光芒。它就是萬物之源,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

太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

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採用了五階段說法:「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繫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太極思維的核心——秩序交換以平衡,左上中下右循環。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量子糾纏的太極智慧分析

大家都知道量子糾纏,可為什麼會糾纏,是什麼原理呢?

  用太極圖的原理解釋目前的宇宙和量子理論就一目了然了,用陰陽的對立、互補、轉化、統一的關係來看待就更顯得不足為奇了。

  中國上古聖人伏羲演示太極圖的核心,越來越顯示著宇宙運行的大原理,用古人的話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就目前人類研究的結果來看,還沒有一樣思維認知超出太極圖的範圍,不管是以前的愛因斯坦還是現在的霍金,不管是我們看到的宇宙星系狀態還是目前最前沿的量子理論,同樣以太極圖的陰陽理論推演宇宙的恆星和黑洞對應,推演引力波的此消彼長,推演物質和能量的萬物守恆定律,推演時間和空間物質和能量的相互關係,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跳出太極圖的原理範疇。

 太極,可以看作是一個本源量子,我們姑且叫它為太極量子。

而陰陽二儀,實際上就是本源量子的能量投射。

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量子投影在三維世界就分化為波或粒子(陰或陽)。不過古人認為陰陽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陽飛則陰伏,陰飛則陽伏」(陽顯現時陰為隱態潛伏,陰為顯態則陽為隱態,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用之解釋我們觀測粒子時為什麼波函數坍塌,使得觀測到的不是波就是粒子,其實就是投影或解析在三維世界只能表現出一種狀態,出現或顯態或隱態的特徵。

明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下》中也說過一句有名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如果王陽明懂量子論,他多半會說:「你未觀測此花時,此花並未實在地存在,按波函數而歸於寂;你來觀測此花時,則此花波函數發生坍縮,它的顏色一時變成明白的實在……」

存在一個另外的維度,量子間通過這個維度發生相互作用,這個維度我們感知不到,也沒有相關儀器來檢測,但其確實存在,並不因我們的感知與否而改變。

物質、空間、能量,三者其實是一個東西,或者這三個東西,其實是某個事物在不同頻率表現出的三種方式,三者間在不同的外界條件誘發下可以相互轉換。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是從我們這個維度描述了物質和能量間的轉換,其他物質和空間,能量與空間的轉換還有待於發現和驗證。

而發現上述三個事物本質的關鍵或許就在前面提到的那個新的維度,在那個維度里或許我們能看到物質、空間、能量三者的本質。

其實兩個(多個)處於糾纏態的量子,在本源上是同一個「太極量子」。

量子與我們理解的宏觀事物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它是處於疊加態,就像薛定諤描述的「貓」(量子),既是死的又是活的。用古人的陰陽哲學來形容就是處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極狀態。

由量子聚集關係所呈現的宏觀事物,是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與陽、波動與粒子)的過程,不再表現出混沌態,而是陰陽分別的狀態。所有宏觀的「貓」不是陰就是陽,不是生就是死。

為什麼會出現微觀與宏觀的截然不同,可以理解為微觀的量子更接近本源的狀態,而宏觀事物只不過是微觀量子相互作用的一種呈現,就如同主板上運行的電子與顯示器上的圖像(不知道這個比喻是否合理),眾多微觀的量子(更接近本源,如同電腦里上運行的電子)通過某種高維度的機制,投影在三維宇宙中的影像,就是——我們及其身邊的事物,故現象是陰陽已分的兩儀狀態。

 「太極量子」在我們三維宇宙的映射產生出這幾個處於糾纏態的量子。所以,一個量子左旋,處於糾纏態的位於幾百千米外的另一個量子就可能會同步右旋。

  

如同兩面鏡子中放一粒小球,小球在兩面鏡中的印象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這兩個印象就具有了「糾纏態」。

要理解,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之間的關聯時間與這兩個量子在我們三維世界的距離無關。所以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所謂的「超光速」。

談量子糾纏,不能不提到全息理論,二者是子與母的關係。全息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的原理。

為了便於理解,美國當代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玻姆用「魚缸里的魚」來做比喻:在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中放進一條魚,兩台相互垂直的攝像機"觀察"魚的活動,圖象直接在兩台電視機上播放出來。在電視機里我們可以看到,"兩"條魚分別作著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遊動。如果其中一條魚的狀態改變了,另一條魚的狀態也立即隨之改變。玻姆以此展開對超距作用的解釋:"兩個同謀粒子應當被視為同一六維現實的兩個不同的三維投影,在三維空間看來,二者沒有相互接觸,毫無因果關聯;而實際情況是,兩個粒子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非常類似於上面所說的魚的兩個電視圖像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說,隱秩序必須被擴展到一個高維現實,這個高維原則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包含整個具有其全部『場』和『粒子』的整體宇宙。於是我們必須說,全運動在高維空間中捲入與展出,其維數實際上是無限的。」在玻姆所構想的宇宙的本體論圖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維隱秩序被激發而展開和投影為三維物質世界的顯秩序,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捲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我們肉眼直接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的獨立個體,實際上是更高維整體的一個投映,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玻姆不僅用他的理論來解釋量子躍遷與EPR關聯等量子力學現象,而且用它來解釋宇宙的演化和人類意識等一系列科學與哲學難題。

事實上,玻姆本人在發明全息技術前已對佛教華嚴宗理論有著非常深的造詣,其全息理論正是《華嚴經》"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一句的極好印證。

量子糾纏的易經智慧分析

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有著緊密聯繫。《易經》蘊藏著古老的量子糾纏思想,「量子糾纏」原理可以在易經文化層面得到科學詮釋;「量子糾纏」就易學而言,主要體現為「陰陽糾纏」、「數相糾纏」等;易經文化有助於「量子糾纏」研究,科學界應重視並借鑒易經智慧;易經文化與量子糾纏、易學與量子力學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不管兩個微觀粒子被分開多遠,只要對一個粒子進行擾動,另一個粒子立即就有感應(立即知道這個擾動)。量子力學把這個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稱作「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對哲學、科學和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的主流世界觀亦深受其衝擊,被認作是科學中最奇特的現象。自笛卡爾、伽利略、牛頓起,科學界總以為宇宙是沒有意識、相互獨立的,於是,可用個體研究來認識整體,而量子力學的新發現卻與此相反。「量子糾纏」的認識使人類認識超越了自身思維時空,意識到宇宙萬物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萬物在冥冥中存在一種相互間深層次的內在聯繫,且整體大於個體之和。若通過易經,可以斷定,人的意識、靈魂是存在於六維以上時空,是六維時空作用到人類身體和物質之上。六維以上宇宙時空,或可以無限小,或可以無處不在,正是「幾近於道」。

 易學術數,特別是上層術數奇門遁甲、大六壬,先察驗諮詢者的隱秘情況,以把握命運關鍵點和樞紐所在,為運勢調整與策劃找到根據。這當中顯現的「機密",俱存在於易道時空中,人事、命運解讀根本不需要報出生時間或八字。既然諮詢者在一個特定時間、地點尋求答案,其命運信息自然通過術數顯現出來。無論距離多遠,也無論時間多長久,該與諮詢者命運相連的影響因素,總是跟隨諮詢者,且對諮詢者發生作用影響。這就是「量子糾纏」中看似荒謬的超距感應。

「量子糾纏」雖然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新名詞和新概念,但其內涵和機理在古老《易經》中早已涉及。易經哲學觀認為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倡導「天人合一」。《周易·中孚·九二》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意思是說:鶴在樹蔭鳴叫,小鶴應和;我有好酒,我與你同杯分享。這說明,在冥冥中,一切都有感應。孔子在《繫辭傳》中將這一爻辭引伸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紐,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說:君子在私室說的話,如果是好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使人感動,產生共鳴,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相反的,如果是不正當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人的反駁,更何況近在身邊的人呢?言論由自己口中發出,在民眾身上造成影響;行為在近處發生,在遠處產生作用;言論與行為,對君子來說,象是門的軸,駑箭的扳機,門軸與扳機,一旦發動,就已經主宰了榮辱或恥辱。

為什麼「鳴鶴在陰」,其子能「和之」?為什麼千里之外能「應之」?為什麼「行發乎邇」,卻能「見乎遠」?這是不是一種「量子糾纏」現象呢?「量子糾纏」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對一對糾纏中的一個量子進行操作、測量時,不管相距多遠,另一個量子也同時被操作和測量,這是不是「行發乎邇,見乎遠」?易經智慧里可以尋找到答案。

量子糾纏在易經中的糾纏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陰陽糾纏。

易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均由陰、陽兩種最基本的元素構成。天空有一陰一日之月、日,山坡有一陰一陽之北、南,動物有一陰一陽之雌、雄,人類有一陰一陽之女、男,電荷有一陰一陽之負、正……陰、陽為什麼產生糾纏?我們首先來看看天文數。易經數相思維認為,宇宙是由「數」構成的,宇宙起源於數,宇宙萬物本質是數。根據易經數相理論,宇宙最初的數相為「11」,其中一個「1」為空間物質,另一個「1」為空間里的雄性物質——天核,「空間」、「天核」是沒有體積的物質。按照「久靜則動,動則主生」的宇宙大法則,宇宙在經過漫長的安靜後,其中「天核」這部分物質開始以「左旋」方式運動起來,並在其同圍形成「正、反」兩種「力」,這兩種力在易學上稱為陰、陽。「天核」運動形成「天質」(太極),原先的天核「1」,變成了具有陰陽屬性但無體積的天質「2」。此時宇宙的數相表示變成了「21」,其中「2」為天質,為陰;「1」還為最初的空間,為陽。由是,「2、1」即「陰、陽」,「陰、陽」即「2、1」。「天核」形成「天質」後,再經過一段漫長時間,隨著「天質」(太極)的不斷膨脹,大約在123億年前,天質(太極)發性爆炸(易經《震》卦時期),進而產生了木、火、土、金、水五大星系,原先只具備陰陽屬性但不具有體積的「天質」,進而演變成了具有體積的實體物質。由於實體物質均存在於空間中,此時的宇宙數相表示仍然是「21」(陰陽)。事實上,組成易經八卦符號的「--」(陰爻)、「—」(陽爻),對應的是兩個數(2、1),其中「--」(陰爻)為「2」,「—」(陽爻)為「1」。同時代表「2」的陰爻「--」,實際上是由兩個「1」組成,再加上代表陽爻「—」(空間)的那個「1」,宇宙實際上由三個「1」組成。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從量子力量角度來看,由於「2」是由最初的「1」變化而來,兩顆量子產生糾纏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它們本來是一體。

 第二,六九糾纏。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其中《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為什麼《易經》要強調「用九」、「用六」?為什麼要強調用「九」、「六」二數而不是其它數呢?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十個天文數:0123456789,在這十個天文數中,能夠互為顛倒的只有兩個數:6、9。6顛倒為9,9顛倒為6。6、9為什麼能互為顛倒,因為在易學裡,6、9分別代表陰、陽兩種宇宙基本元素。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衍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為什麼要用6、9分別代表陰、陽呢?因為易經八卦中,代表「陽」的乾卦為3畫,代表「陰」的《坤》卦為6畫,根據「陽可以兼陰,陰不能兼陽」法則,所以乾陽用9(3畫+6畫=9畫),坤陰用6(6畫)。當我們將6、9合在一起時,其形就是一個「太極圖」。太極圖由陰、陽兩部分組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用數字進行表達,太極圖由6、9二數組成,6中有9、9中有6。此外,在易學裡,6為坎,為地球。9為申,為人(申為猴,人猴變)。「6、9」表示:地球上有人,人立地球上。民間關於「6、9」還另有說法,認為「6是天掉一根藤,地結一個瓜。」「9是天上一個瓜,掉下一根藤。」從量子力學角度來說,如果我們把6、9看成兩顆量子,「量子糾纏」是否可以說是「69糾纏」?

 

  第三,數相糾纏。

天地中的萬物,如果從易學角度來進行分類,不過為「數」與「相」兩類。天空中眾多的繁星,地球上眾多的山川、河流、植物、動物、有機物、無機物,等等一切,以「相」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但其本質均是「數」。幾何學中,三角型、四邊形、梯形、圓等幾何圖形,以「相」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但如果從「角度」來認識則全部是數。宇宙中的萬物不僅本質上是「數」,而且有其規律。如將「圓」不斷等分,會發現角度的眾數和都指向9。如圓周長360度,360的眾數和為9;圓平角180度,180的眾數和為9;圓直角90度,90的眾數和還是為9,如此繼續等分下去,其角度的眾數和一直是9。對此,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的本源是一。如果我們將「數」與「相」看作是兩顆「量子」,「數相糾纏」又是不是「量子糾纏」?

第四,心靈感應也是量子糾纏的表現形式。

心靈感應,源於古希臘語,是1882年英國「心靈調查協會」的專家弗雷德里克邁雅斯提出的,它被認為是一種不通過感官,而以某種不可見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一種超感官知覺,又稱心電感應。心靈感應常和遠視、讀心、預知等類似現象被歸為一類,統稱為超心理學。

心靈感應在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人都有切身體會。前蘇聯的研究人員把幾隻小兔子放進核潛艇,潛艇潛入被冰覆蓋的海水中。而在莫斯科的實驗室里,給小兔的母親腦內埋入電極,在指定時刻,每次殺死1隻小兔,同時調查母兔的反應。結果每當1隻小兔被殺死的瞬間,母兔都有反應。表明:心靈感應通過水也能到達距離數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且確認動物也有該能力。

  同卵雙胞胎常在相近時刻和相似部位發生相同的疾病,孿生子之間心靈感應一般發生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之間,表明該現象的發生與基因的相似程度有直接相關性。

心理學家所做的甘茲菲爾德實驗對於這種超感覺現象更具說服力。「接受者」躺在只有微弱紅光的房間里,處於放鬆狀態,並用劈成兩半的乒乓球蓋住雙眼,戴上耳機,裡面播放著白噪音,剝奪其感官信息。「傳遞者」在另一間屋子觀察一個隨機選定的目標,如圖片,並通過心靈感應將畫面傳遞給「接受者」。之後,「接受者」要描述實驗中觀察到的圖像,並在4幅圖中指出所觀察的圖像。從1974—2004年間,共進行了88次甘茲菲爾德實驗,在3145個測試案例中有1008例命中(32.1%的命中率),這明顯高於25%的隨機猜測的概率。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在相互耦合的微觀粒子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遠距離上的關聯,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另一個粒子將會瞬時「感應」到這種影響,並發生相應的變化,無論它們相距多遠。

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彷彿兩個離子擁有心靈感應。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心裡會突然咯噔一下,感覺這裡曾經來過,甚至還能回想起曾經發生過的事。這種現象,學術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既視感」,或者叫「海馬效應」。然而,對於既視感的成因,始終沒有明確的結論,科學上也一直爭論不休。

神秘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量子糾纏提出合理解釋一般情況下,人的左右腦會同時處理信息,但有時候會出現左右腦信息處理速度不一致的情況。醫學解釋認為,此時,相對滯後的腦會誤認為幾秒前見到的畫面,是以前發生的畫面,或者說大腦首先會把眼前看到的畫面緩存下,當你身處某個具體場景,或許會激發以前類似畫面的緩存記憶,你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接觸的信息會很多,但是大腦是有限的,會選擇性的記憶。如果相同的事情再做一次,人類只會感覺到好像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做過。於是便產生了神秘的既視感。

玄學者從其他角度提出了解釋,有人認為這種既視感是來源於上輩子的記憶,生命是輪迴的。我們做的只是上輩子做過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重複著,只是在投胎的時候少喝了點孟婆湯而已。也有人把既視感歸結於夢境。我們在做夢的時候,當時夢的畫面是在大腦存在過的,這種被淡忘的痕迹當和生活的真實場景相符時,便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貌似發生過的錯覺。甚至有人認為既視感是因為在另一個宇宙里的我做著相同的事情,遇到的也是相同的場景,偶爾跨越空間感應彼此會有心有靈犀,於是我和平行宇宙里的我聯繫到了,便產生了既視感。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著,一般不會有交叉。當你站在時空交錯點上,你或許會被帶入未來的時空,但是很快時空又正常了,你脫離了錯亂的時空,但是你卻看到了不久後的未來。

  隨著現代科學,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動物腦中的磁受體被光照射時會產生一對自旋相關,或者說相互糾纏的自由基。自由基中的單一電子和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自旋的變化,從而引發糾纏電子的自旋變化。通過兩個維度的自旋變化。動物可以「看到」磁場(甚至有分析認為鳥類正是通過不同地理位置的磁場變化進行導航的)。科學家發現,任何動物,包括人類都自帶了一套先進的量子力學系統。按此說法,我們常常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往往就是自身系統接受到了某處的磁場感應,產生了相同的自旋或者說糾纏態。具體而言,就是對特殊場合或者說波的感應能力。這種量子糾纏解釋為研究既視感打開了新的方向,相比於平行宇宙等量子力學解釋,量子糾纏態更具有科學意義,也更加具有現實的可研究性。

結語

我們有必要將太極思維與量子糾纏進行融合研究,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於拓展研究新視角。從太極思維角度來研究量子糾纏問題,可以得到一個研究新視角。二是有利於提供研究新方法。物理學、量子力學固然有其研究量子糾纏問題的方法,如邏輯推理、實驗等,但太極思維對此有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如數相推理等,這種獨特的思維方法無疑將大大有益於量子糾纏研究。

文叄先生《太極思維》(全二冊)精裝版已正式售賣,此書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務長李道湘教授詳解,中央黨校博士生導師段若鵬教授作序,並集三十三位專家學者全方位研究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詹皇打太極暗喻主教練帥位不保,盧教練無人支持到底算幾流?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