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瑪羅德、穆夏與青花瓷

瑪羅德、穆夏與青花瓷

從省博的穆夏展出來,坐在休息椅上拾掇入手的周邊。一位也是自己過來逛的阿姨在我邊上坐下,我們聊起各自買的紀念品,聊起穆夏美得讓人挪不開眼的設計。在她說到「不過我最喜歡的不是這些」的時候,對她後半句的期待,還真讓人激動了起來。

她最喜歡的,也是新藝術運動中其他捷克畫家的幾幅作品,《法國花農》《社交名媛》和《候車室的女士們》。聊著聊著手機里的這幾幅畫,越看越喜歡,回來一查,還都出自同一位畫家之手——盧耶克·瑪羅德(Luděk Marold)

法國花農

1893

社交名媛

1895

候車室的女士們

1898

也許你覺得這種寫實風格並不出眾。但當時從穆夏妙不可言的設計中回過神來,在一片美若天仙的絕色之中緊接著看到這三幅畫,彷彿突然又嗅到人間煙火氣,便生出親切感來。花農推車穿過人群,花束里裹著他的精心細緻,眼神手勢里儘是試探和期待。社交名媛被鮮花和光環簇擁,細節是精緻的,神情是孤傲的。兩個女子在候車室相談,搭在椅背上的左臂表明了親近程度,攥緊的衣服、前傾的體態與凝重的表情相得益彰。這些瞬間似乎都觸手可及,畫中人的心情也似曾相識。搜搜他的其他作品,大多都平易近人,饒有趣味。

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捷克畫家瑪羅德,認識他筆下種種充滿生活氣息的瞬間,也算是種奇妙的緣分。如果不是靜靜偶然說起她要去看穆夏展(不百度還不知道是誰),如果不是那三幅畫緊隨在穆夏的神作之後,如果不是看完出來遇到那位阿姨,聊了聊深化了感受……好吧耳邊迴響起了「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切入展覽的正題,穆夏。捷克國寶級畫家,新藝術運動巨匠,捷克第一套郵票和第一套紙幣的設計者,消費主義設計師,作品遍布書籍、服飾、建築領域。讓人過目不忘的,首先就是賞心悅目的美女。

一日時序

1899

黃道十二宮

1898

常春藤

1901

月季花

1901

Job

1896

(亂入一張瑪羅德設計的美女月曆)

完美至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穆夏的招貼畫常在劇院外一經掛出,就被人偷偷取走收藏(當時採用彩色石版印刷,穆夏的很多招貼畫沒有紙質手稿,且每版印刷數量僅有幾幅)。礙於篇幅,還有絕美的《吉斯蒙達》《茶花女》《美狄亞》《報春花》《羽毛》《茲登卡·車爾尼》……立於畫作之前,每一處細節,每一個花紋,每一根線條,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繁複華麗的圖案,浪漫典雅的色彩,細膩流暢的線條,光是盯著女神的眼睛看,都覺得妙不可言。

如果只是畫美女,穆夏定是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的。據說一曲《伏爾塔瓦河》激發了他的愛國之心,此後便有了《斯拉夫史詩》,有了許多立意於國家、民族的作品,開始了從商業性藝術創作到歷史繪畫的轉型,畫作中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很遺憾這次沒有展出《斯拉夫史詩》,如有機會,希望以後能去看看真跡,也去伏爾塔瓦河邊聽聽《伏爾塔瓦河》。

斯拉夫史詩 NO.19 俄羅斯廢除農奴制

1914

民族團結綵票

1912

伏爾塔瓦河上的節日場景

1925-1926

斯拉夫大團結(布拉格市民會館壁畫)

1912

裹著頭巾躺著思考的女孩

(年份未查及)

本次穆夏展的策展也十分精心。淺粉淺綠的展牆營造出穆夏商業性藝術作品的夢幻氣息,綵船之夢展廳的BGM正是《伏爾塔瓦河》,展方還將新藝術運動時期其他捷克藝術家的繪畫、雕塑等作品一併陳列,加以總結貫通,幫助參觀者形成總體認知。3月25日結束,強推。

穆夏展廳的隔壁,是青花瓷展。在其他博物館(包括大英博物館)都參觀過不少青花瓷,省博的青花瓷不算量大、器精,但是態度可貴。在這方面個人比較挑剔,如果博物館只是簡單陳列,沒有內在邏輯和歸納總結,寧願坐在門口不看,很消極地認為看了也只是美的震撼,不會有什麼能記住、能帶走的東西。這次省博的青花展,由中山大學朱鐵權老師及其團隊策展,融合了青花瓷的科技、文化、貿易等方面,讓人獲益匪淺。

青花瓷各種製作工具及原料

製作流程及各步驟樣品

顯微鏡下觀察顏色、氣泡、斑點

不同青花料

不同釉彩

不同時期官窯青花瓷特點

不同時期民窯青花瓷特點

不同外銷窯口青花瓷特點

外銷青花瓷獨特器型

一圈下來,又想到當時逛完泰坦尼克博物館的感受——能把故事講好,不簡單。手頭的牌可能是王炸,也可能只是寄望於「博一博單車變摩托」的「單車」而已;怎麼打這手牌,考驗智慧,也考驗心態。如果誠摯地想要輸出、想讓受眾有所得,一定會想方設法促進受眾理解、提升展覽價值。運用高端酷炫的科技手段講故事並不新奇,將展品洋洋洒洒像菜場一般陳列,也比比皆是。其中用心與否,高下立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eilaNote 的精彩文章:

TAG:Sheila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