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朋友們的「精神疫苗

小朋友們的「精神疫苗

在第一篇《日本人的脆弱性》中,我們觸及了脆弱性這一概念。

接著在《看不見的脆弱推手》中,重點闡述了讓人們產生依賴性,且變得脆弱的隱形推手。

昨天的《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一文則重在闡述了如何獲取反脆弱的能力,在不確定性和變化中獲益。

承接之前的內容,今天咱們用一個簡短的實例,作為反脆弱三部曲的收尾。

上周末在蘇州,有同學課後建議我在公號里聊聊育兒心得。

當時我是很詫異的,難不成是因為我看起來很像超級奶爸 -_- !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年在摸爬滾打中不斷總結,算是有了一些粗淺的心得體會。今天就結合之前聊的內容,來談談自己對「孩子吃虧要趁早」一說的看法。

還是從種疫苗這事兒說起吧,毫無疑問,孩子是最大的受眾群體。

小朋友們抵抗力差,在意外事件面前是很脆弱的,因此需要通過承受疫苗的微小損傷,來獲取抵禦意外大傷害的能力。

我發現,幾乎每個家長在打疫苗這事上都特別上心,但絕大部分家長對精神層面的「疫苗」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當然也包括之前的我。

先來說說什麼是「精神疫苗」吧(PS:精神疫苗這個詞是我胡亂編造的)。

我們先前說到,反脆弱是人類的一項很基礎的生存技能。每個小孩子出生以後都具有很強烈的主動構建反脆弱性的意願:比如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特別感興趣,會主動脫離自己的「舒適區」進行各種嘗試。

他們不甘於待在穩定「系統」中乖乖從事「本職」工作(比如吃該吃的東西,按時睡覺,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他們對按部就班厭煩至極,只是「苦」於身單力薄,默默忍受著父母的『』暴力鎮壓」,時常用哭鬧或是偷偷做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總而言之,他們內心渴望變化,渴望闖禍,渴望鬧出一些不一樣的動靜。

從這點上來說,他們完全具備構建反脆弱的第一個條件:脫離穩定系統的意願。

按理說,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適當遭受一些失望,失敗和挫折,甚至是輕微的傷害(比如栽跟頭),本質上其實和打疫苗一樣,應該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等同於一種「精神疫苗」:在控制損失的前提下,可以幫助他們更快的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並激發出他們的主見,創造力以及面對意外事件的適應能力和勇氣。

可現實是,很多家長卻好心辦壞事,默默扮演著脆弱推手的角色。

哪些東西算是脆弱推手呢? 比如各種寵溺,亦或是過於細心的呵護(完全的控制),保護他們不會受到任何的,哪怕是輕微的傷害,甚至是在玩的時候身上都不能沾染上些微的塵土,極力阻止他們進行任何自己所無法理解的嘗試,哪怕是無傷大雅的。

再比如對孩子主見的無視,完全從世俗的眼光,或是從自己早已固化的社會視角出發去簡單粗暴的評估孩子們的每個訴求,對外部公布的各種平均標準奉若神明卻時常忽視每個孩子的差異性(平均標準是很害人的,改天聊聊另外一個話題《平均數的終結》)。

所有這些都可以稱得上是看不見的脆弱推手,以愛和責任的名義,為孩子構建了一個個看似穩固,舒適的系統(我覺得用牢籠來形容可能更合適)。

在這樣一個「系統」之下,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接著就可能會出現一種悖論,或者說是惡性循環:

一方面,孩子構建反脆弱性的意願會隨著年齡漸長,以及家長的持續控制,呈現出下降趨勢,比如很多長大了的孩子會變得缺乏創造力,完全沒有主見,喜歡按部就班。

另一方面,父母對於孩子控制的有效性會隨著其年齡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弱,試錯的成本卻越來越高,有時甚至用犧牲親情關係的代價,換取的只是一場空。

於是,很多小朋友用來構建核心競爭力的最好年華,就被無處不在的脆弱推手們給生生的耽誤了。

沒經歷過挫折,沒有過摸爬滾打,沒經歷過栽跟頭的孩子,哪怕空學會了一身技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哪怕是身體健康,體格強健,可在未知的意外事件面前,他也是脆弱的。

如今職場上隨處可見的安逸混退休人群,在面對越來越頻繁的「黑天鵝事件」,比如突然的裁員,行業的劇變,人工智慧對於傳統行業的衝擊 ... 所表現出的那種無助感 ....

想想吧,其實脆弱的種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種下了,有的時候甚至會產生新的輪迴。

所謂吃虧要趁早,這句話其實隱含了反脆弱的兩層邏輯:一個是從意願的角度,另一個則是從試錯成本的角度。

家長應該做的是去平衡後者,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以小成本試錯,而非簡單粗暴的扼殺前者。

總結一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趁早吃小虧。

越早吃小虧,長大吃大虧的機會就越小,因為一旦開始吃小虧,在「精神疫苗」的刺激下小朋友就會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中去,他們在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情況下,潛意識裡已經「懂」得了什麼是邊界與變通。

這樣的孩子符合反脆弱的特點,將來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機會也會變大。

反之,則是一種惡性循環。

所謂精神疫苗,在於通過輕微的疼痛獲取變通的思路,提供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面對意外時的勇氣與主見。

就好比你被一塊小石頭砸了一下,知道疼了,下次你就懂得躲避可能危及生命的大石頭了,這不就是一種非對稱性的機會嗎。

可惜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在獲取非對稱性機會面前,橫亘著面子,心疼,懶惰,玩手機,以及家裡的老人。

所以我現在會頻繁告誡自己,努力摒棄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脆弱推手」角色:讓孩子吃虧,並學會接受失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給他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

在看完《反脆弱》這本書之後,我更加堅信,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能力,放在任何時代,毫無疑問,都是一項核心競爭力。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會變得更好,最需要摒棄脆弱推手角色的人,其實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現如今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各種教育方法論,如果不懂得變通,簡單粗暴的將反脆弱的理念用於家庭教育,很可能就會變成:今天孩子不聽話,用降龍十八掌教訓一頓,如果明天還是不聽話,就改用七傷拳吧。千錘百鍊之下,孩子終有一天修成正果 ...

當然這是一個玩笑話。

不過我相信大家在看完以上內容之後,應該能體會到我想要表達的那種感覺。

今天早上起床以後,家裡的小朋友突然對我說:「爸爸,有你陪我,我真的好開心。」

我看著他,遲疑了一下說:「其實不是爸爸陪你,而是你在陪爸爸,謝謝你陪我。」

這麼說是因為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家,而這個家也是一個脆弱推手,一個穩定的系統。

絕大多數父母,內心是矛盾和複雜的,既希望孩子獨立,又不希望孩子離開,至少從心裡上從來沒做好準備。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人是脆弱的,而孩子則是反脆弱的。

反脆弱的話題(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話新說 的精彩文章:

TAG:童話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