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將守護大克鼎,上博「鎮館之寶」能否再度引發熱搜?
「讓國寶活起來」是《國家寶藏》的一句口號,開播以來,就引來不少年輕人關注,如今「空降」微博熱搜,更延伸出在當下別有意味的一種「活」法。
皿方罍的「爆紅」得益於節目對其前世今生故事的精彩演繹。正如《國家寶藏》總製片人、總導演於蕾此前所說,「我們要讓觀眾感覺文物像一個歷經風雨的人,有其自身的性格和生命」,在皿方罍的前世故事裡,國寶守護人黃渤、王嘉分飾皿方罍的「器身」和「器蓋」,在舞台上將「兄弟間的離散奔波苦」和「國寶回家的曲折思家切」展現得淋漓盡致,黃渤的一句「我就想回個家,怎麼就這麼難?」一下戳中網友淚點。有網友表示「一個月前去博物館看皿方罍時,只是單純覺得古人太有智慧,把青銅器做得如此精美,今天看《國家寶藏》時,知道了它背後的故事,淚目……」
「皿方罍的故事確實非常感人」,參與該期節目錄製的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說,「儘管原先對皿方罍還算比較了解的,但前世傳奇的演繹仍讓我很感動,兩位明星的表演很動情,使觀眾能深切感受到國寶身蓋合一、回家『團圓』的意義所在。身為上博人,聽到短劇中屢次提到上海博物館在皿方罍『回家』過程中所做的一些事情時,感到很自豪。」
這件青銅器「罍王」不僅在「回家」路上和上海博物館頗有淵源,不久前,上海觀眾還有幸看到蓋身合一展出的皿方罍。由湖南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酌彼金罍——皿方罍與湖南出土青銅器精粹」展曾於2015年11月19日—2016年1月31日亮相上博。該展覽是湖南省博物館以2014年「皿方罍」回歸這一重大文化事件為契機舉辦的,挑選了包括皿方罍在內的11件湖南出土著名青銅器珍品,也是皿方罍回歸後首次走出湖南展出。
本周日(1月21日),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緙絲蓮塘乳鴨圖即將登上《國家寶藏》的舞台,其中,大克鼎是最受人關注的一件國寶。
大克鼎
商鞅方升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1月17日,《國家寶藏》官方微博平台發布三位國寶守護人黃磊、那英、易烊千璽的前世故事定妝照。根據照片介紹「『禮』正天下定」「講述一位膳夫平定內亂的故事」很容易推理出,易烊千璽守護的正是大克鼎。該定妝照發布僅一個小時,轉發量已破2萬。作為上博鎮館之寶之一,再加上人氣偶像的粉絲效應,能否引發大克鼎的熱搜?
黃磊 前世定妝照
那英 前世定妝照
易烊千璽 前世定妝照
大克鼎背後的故事也堪稱傳奇,這為《國家寶藏》前世今生故事演繹提供了良好的發掘空間。大克鼎是青銅轉變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它有290個字銘文,記錄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宮廷廚師長),名叫「克」,銘文分兩個部分:一為克對祖父功績的追述,二為周王對克賞賜的記載,包括賞賜的禮服及大量土地、人民。 除大克鼎外,還有小克鼎七件,用來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為膳夫,卻享有諸侯級別使用的七件列鼎,可以確認在當時他極受周王重用,是權重一時的重臣。
大克鼎於清光緒年間陝西扶風縣窖藏出土,同時出土的有小克鼎、鍾等器,現分散在世界各地。咸豐九年(公元1859 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援手,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宗棠才獲脫免。潘乃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後遂以相贈,以謝當年搭救之恩。大克鼎出土後,潘祖蔭成為大克鼎的主人。從此,大盂鼎、大克鼎這兩件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成為當時京城一大新聞。
抗戰時,潘達於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埋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隔間。蘇州淪陷後,她家前後遭7批日本強盜搜刮,卻到底沒有發現文物蹤跡。抗戰勝利後,潘達於把它們藏在一間屋裡,用舊傢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後。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於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如願入館,使市民可看到這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國之重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大盂鼎等125 件珍貴文物應徵北上。兩件巨鼎自此各鎮一方。
無論是地位、價值還是流傳經歷,大克鼎都堪稱「自帶流量」,至於能否成為「熱搜」,李仲謀認為,「這需要觀眾做判斷……大克鼎的知名度原本就較大,確實具有先天優勢。」他表示,如果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演繹得好,就一定會上熱搜。「從效果看,文物上熱搜,毫無疑問是好事情,說明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文物和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日益提高,這是具有正能量的事。如果更多優秀文化遺產能上熱搜,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