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書精讀筆記(三)大學

四書精讀筆記(三)大學

修身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明明德的最後一步就是修身。關鍵詞是五個辟,通「僻」。人之其所親愛而辟。任何事情道理都是四個層面,第一是實然,實際如何,就是格物,接著,必然,必然規律就不要對抗了,人必然衰老,彼此見面,說,誒,你沒什麼變化。其實意思是你的變化在正常的變化範圍之內。不要天天心中唱著青春的小鳥。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的美好。正在籌劃,再過幾年開始抽煙呢。第三,能然。能然就是可以怎樣。第四,應然。把這四個方面的事情講清楚,到底該怎麼做事也就講清楚了最怕的是,沒有實然、必然和能然基礎上的應然,我們一般稱之為想當然。不考慮實際情況是怎樣,也不考慮客觀規律,不考慮能夠怎樣,直接說應該怎樣。這樣的想當然是沒有意義的。

人類就應該是一個地球村,和睦相處。這個理想太低了,我覺得地球就應該是一個天堂,每個人都應該會飛。光談應該,問題是怎麼實現?什麼條件下可以實現?通過格物致知,我們了解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通過誠意,知行合一的功夫,我們把格物致知落到實處,做到知而能行。知道不對就一定不做。滿腔善意,但是應該有一個恰當的心靈狀態,始終對此時此地的環境給出一個恰當的心靈狀態。

心靈的內容到心靈的狀態都很好了,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修身的步驟呢?哪怕修養再好的人,在某些條件環境下也會偏。偏幾乎是沒有辦法超越的。比如,讓我評價我侄兒,我就一個侄兒。我評價他,再怎麼評價也會說他很優秀。由於人必然會偏。因為你總是在某些個別的處境里。離你近的和離你遠的。親緣上的,你就是做不到真正的公正。要想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觀的環節多,主觀的環節少。所以高考看分數一刀切是好的,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科舉,公元606年至今。

人怎麼偏的呢?對於所親所愛的人也會偏,對於所討厭和厭惡的也會偏,對於特別崇敬的人也會偏,不容易看到他普通人的一面,一旦看到普通的一面,就會覺得不過乃爾。孔子也吃飯,既然吃飯,和我有什麼區別呢?有什麼了不起的呢?對於同情憐憫的人會偏,不容易看到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對於自己認為無足輕重的人也會偏,不容易看到他莊重的一面。

有人解大學,專門從好惡兩個字著手。欣賞一個人還知道這個人的惡,討厭一個人還知道這個人的美德,自然而然知道這一點的人很少。因此古語說,人沒有知道自己兒子的惡的人,每人嫌自己家裡錢多。因此人要有公。如果找一個人來找一個字來代替仁,就是公。

怎麼明明德的功夫到這裡就講清楚了。是不是各個環節都花個幾年?不是。遇到每個問題、每件事情上,先要格物致知。該不該做?到底該怎麼做?如果該做的沒做,誠意不夠,還要下功夫。如果知行合一做到了,精微的地方還沒做到,那就要反省自己的心靈狀態,有沒有凝滯四種情感。如果這都做到了,再看有沒有做到公。如此循環往複。道理想的純至,久而久之,自然發揚就可以了。義精仁熟。

接下來就是後面三個條目兩個步驟。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著手的只有兩步,齊家和治國。平天下是治國之後的漸次推廣的結果。傳之九和十章分別講齊家和治國。這是末,前面幾個是本。這是目,是修身明明德之後的推廣,對應的是三綱領中的在新民。

齊家章、治國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家裡沒有教育好的,能把別人教育好的,沒有這種情況。因此,君子只要在家裡,就能帶來對整個邦國的影響。推廣自己對父母的孝,就可以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君王和上級。推廣對於兄弟的情感慈愛,就可以以這種態度來對待百姓。保民如保赤子。照料百姓就像照料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真的想去做,即使做不到,也一定不會差的太遠。沒有誰先在家裡練習撫養孩子,再去嫁人的。嫁人之後,自然而然就會知道怎麼照料了,因為一個字,愛。再沒經驗的母親,也不會把孩子扔進冰涼的水裡,肯定要用手去試試水溫。

只要有這種保赤子之心,怎麼可能不知道老百姓要什麼呢?因此,治國不需要特別的才能。後面幾句將修身影響之間的關係。有一個人貪婪暴力,社會因此興起暴亂。這邊動作特別微小,但是帶來的影響特別大。弓的穩定性和射程比弩差。輕輕一扣扳機,射程可以和狙擊步槍差不多。而且弩有瞄準系統。這邊微微一動,那邊會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有的時候,一句話就敗壞一件事情。一個人就能奠定一個國家。你是仁君,百姓也興起仁厚之風。另一種情況是,你內心中真實喜好的東西和發出的政令相違背,老百姓自然不會聽從。比較典型的是司馬家族。一方面講忠孝節義,是儒學世家。王莽也講儒家啊。不一定講儒家的都是好人。我黨在民眾面前沒有公信力。

自己真正有的品德,已經充分體現的,可以要求別人。自己身上沒有的惡,可以去指責別人的惡。自己身上有的東西都不能和心裡的心思相同,卻能讓別人聽從並明了的,還沒有啊。如心為恕。嫁人才算真正回家了,這是封建糟粕。人的威儀沒有任何差失,國家的威信就能樹立。對待父母兄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平天下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上老老,上長長。費勁兒啊,怎麼翻譯。隔著兩層靴子在瘙癢,用英語講中國哲學。要學中國哲學,就得學中文。君主善待長者,老百姓就興起孝順的風氣。君主尊重長者,老百姓也會跟著孝順家人。惦念孤苦之人,老百姓就不背棄。用直角尺衡量天下所有的方是不是方,矩就是身。

讀經典要背。用聲音改變身體,用文字改變語言,用思想改變心靈。長時間讀孟子,心靈都會不一樣。五年沒見,怎麼氣色勝於往昔。每天早上六點起來,念一個小時孟子。這是用聲音改變身體。用文字改變語言,經典文本用字的習慣會使你的語言更有質感。要成為好的老師,首先,語言節奏要好,第二點,語言要有質感。你看人家動詞怎麼用的?先看名詞動詞怎麼用的。前面的人對你做的事情,你不喜歡,你不要對後面的人做。比如,上飛機,有的人把椅背打得很後,椅子後面的桌子都傾斜了,你感到難受,不要對後面的人做。注意這一塊的動詞。惡到我這裡就停了。我給別人留點好的。不好的事情到我這裡我就給擋著。

民之所好好之,略有點危險,民風也有危險的地方。不能簡單地當教條。要真正了解老百姓需求的東西。

敬畏心到底哪裡來?有人說,有宗教就有敬畏心。我被問了上百遍的無聊問題:道德狀況不好是不是因為沒有宗教?十字軍東征、宗教裁判所、販賣黑奴、屠殺印第安人、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販賣鴉片,這些最不好的東西都跟宗教有關。ISIS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那你去印度生活吧。儒家的敬畏心從哪裡來?國家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殷商尚未失去國家和民眾的時候,他能夠配得上上帝的使命。中國的人格神信仰早就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天命不容易保存,是隨人的品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要以殷商為借鑒。一個人吶,有眾人支持,那麼就有國家。失去眾人之後,就失去了國家。怎麼才能使得人眾不離你而去呢?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要以德為根本。開始進入理財部分。有人自然有土地,有土地自然有財富,有財富自然能發揮作用。老師改了:有人才有時間。你有什麼事情人家願意幫你。甚至水平很高的人也願意幫你,和你遇到事情每人願意幫你,完全不一樣。不要光看賬面上的錢。德是根本,財是細枝末節,是自然而然的東西。內外就是輕重的意思。爭民,使民爭。教百姓奪。這話說的是不和道理的。不是正當得來的財富,最終還是會散掉的。沒有恆常不更改的天命。天命是可以改移的,所以儒家後來講到了革命的觀念。《易傳》就提到了革命。革命是改革天命的意思。做的不好,你就改變了天命。楚國沒有什麼可以作為寶貝的,只有善可以作為寶貝。在外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以帶的,能夠真正成為你的珍寶的,就是你的仁親。若有一個臣。你說古漢語到底有多古。斷斷是澄凈專一之貌。休休是美的意思。別人身上的技能就像技能出自自己一樣,別人的美德,衷心欣賞,就跟自己有這樣的品德是一樣的,這是保住子孫黎民最重要的東西。不能嫉賢妒能啊。否則,你有再大的品德,也不能成功,也沒有人願意追隨在你身邊。所以容人很重要。人家有技藝,自己非常嫉妒因而討厭,阻擋他通過機會來施展自己的才能。貧是物質的匱乏,窮是志向得不到實現和發揮。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要驅逐走。但是,黨員一犯錯誤就開除出黨,人民怎麼辦呢?

真正的仁者,能夠愛,也能夠惡。而且都能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上。明明知道人家有美德卻不推薦到自己之上,見到惡人不能斥責驅逐他。好人之所惡,別人錯了怎麼辦?

君子的大道,必定以忠信來得到,驕泰而失去。生財有大道,後面顯然是冒號。這是強調積累的經濟。總體上說,一個國家勤勞勤奮,這個國家通常經濟會更加容易好一點。富潤屋,仁者以財發身。仁者知道怎麼花錢,有再多的財富都沒關係。講的都是通常情況,不能太過於普遍化。府庫是積聚的意思。一個家裡養得起車馬,再養雞養豬,讓養雞養豬的人怎麼活呢?雞和豬就買來吃好了。如果一個人家裡可以藏冰,主要用於保存屍體,就不要再養雞養羊了。身份越貴重的人,保存屍體的時間越長。宋代一般商家都能藏冰了。做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容易美化古代。夏天,北宋東京汴梁,有賣冷飲的。冰上加乳酪,乳酪上加水果。《東京夢華錄》,一定要藉助注釋,藉助注釋也很難看懂。與其養給你家裡斂財的人,還不如養盜賊,給你散財,是好的。到了這個地步再積聚財富,就是積聚怨恨啊。做得過分老百姓才仇富啊。任何一個國家把利益作為根本的追求都難以持久。

買得起水的,就把礦泉水瓶子給阿姨吧。攢牙膏皮~金屬材料啊那是。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厚道啊。一個家庭在收割自己田地里生長出來的莊稼,東邊扔谷穗,西邊扔谷穗,不能都收完了,留給乾糧不夠的人啊拔東西的時候,不能連根拔起來。留給連年沒有食物的人。這不是慈善,這就是你該做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態度。我不知道哪個民族有這樣厚道的思想,以至於高貴的程度。

過去三十多年,雖然我一向認為鄧小平理論就是貓論。膚淺的實用主義和狹隘的功利主義。別管好人壞人,能賺錢就是好人。最後的社會風氣就一句話,賣什麼不是賣呢?這個理論有多膚淺,釋放的物質力量就有多大。

雖然通篇道理很值得思考,但是有的地方的文字還是有一點問題。讓小人來治理國家的後果一定是國家喪禮。哪怕小人治國,也得把忠孝節義廉恥放在第一位。把財利放在第一位,社會道德淪喪也不難理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空中的球形貓 的精彩文章:

TAG:真空中的球形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