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知識必學:大棗

中藥知識必學:大棗

百憂集行

唐·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

這是杜甫晚年的回憶,也不禁讓我想起了兒時,那時村子裡有一棵棗樹,棗子成熟的季節,每逢下雨前總會刮大風,刮下樹上的熟棗,全村的小孩都聚在下面撿來吃。大棗,是許多人的回憶吧,你看,魯迅先生不說了,「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據史料記載,紅棗是原產中國的傳統名優特產樹種。經考古學家從新鄭斐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棗核化石,證明棗在中國已有8000多年歷史。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紅棗發酵釀造紅棗酒,作為上乘貢品,宴請賓朋。紅棗的營養保健作用,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發現並利用。《詩經》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了。《禮記》上有「棗栗飴蜜以甘之」,並用於菜肴製作。《戰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於民」,指出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間一直視棗為「鐵杆莊稼」「木本糧食」之一。棗作為藥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即已收載,歷代葯籍均有記載,對其養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至今,棗都被視為重要滋補品,有「日食三顆棗,百歲不顯老」之說。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晒乾,生用。在人們的印象中大棗就是補血養生的補品,特別是女性朋友更是應該多吃的。紅棗能補血這個說法真的由來已久,它的顏色紅彤彤的,很自然的讓人覺得它能夠「補血」。再加上味道很好、種類比較多樣,所以很受大家的歡迎,大棗的飲片就不用介紹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大棗的具體功效。

大棗甘,溫。歸脾、胃心經。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本品甘溫,能補脾益氣,適用於脾氣虛弱,消瘦、倦怠乏力、便溏等症。單用有效。若氣虛乏力較甚,宜與人蔘、白朮等補脾益氣葯配伍。《長沙葯解》:「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熄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人蔘之補土,補氣似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補脾精而養肝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

本品能養心安神,為治療心失充養,心神無主而臟躁的要葯。單用有效,如《證治準繩》治臟躁自悲自哭自笑,以紅棗燒存性,米飲調下。因其證多與心陰不足,心火浮亢有關,且往往心氣亦不足,故常與小麥、甘草配伍,如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千金方》還用本品治療虛勞煩悶不得眠者。

此外,本品與部分藥性峻烈或有毒的藥物同用,有保護胃氣,緩和其毒烈藥性之效,如十棗湯(《傷寒論》),即用以緩和甘遂、大戟、芫花的烈性與毒性。

在中藥湯劑處方上,有時常看到姜棗為引,意思是說就該湯藥以生薑和大棗為藥引。大棗和生薑是中藥配伍中常見的葯對,配伍後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從而有助於其它藥物的吸收和作用的發揮,故將姜棗常用作補益劑和治療營衛不調處方中的輔助品。張錫純:「大棗若與生薑並用,為調和營衛之妙品。」《本經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用棗者五十八方,其不與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與棗聯,為和營衛之主劑,姜以主衛,棗以主營。」

現代研究表明,本品含有機酸、三萜苷類、生物鹼類、黃酮類、糖類、維生素類、氨基酸、揮髮油、微量元素等成分。能增強肌力,增加體重;能增加胃腸粘液,糾正胃腸病損,保護肝臟;有增加白細胞內cAMP含量,抗變態反應作用;有鎮靜催眠作用;還有抑制癌細胞增殖、抗突變、鎮痛及鎮咳、祛痰等作用。

有不少人都喜歡用紅棗泡水,不過作為一懶人的我,拿到了大棗就直接吃啦,才不會費那功夫,但是還是要介紹一些花樣給大家玩玩的。

紅棗泡茶喝

可以將紅棗放入鐵鍋之中翻炒,變黑之後泡茶喝,具有很好的保健腸胃的作用,稍微加入一些桂圓,則具有很好的補血以及補氣的作用。這種紅棗茶能夠很好的補氣護嗓,非常的適合一些舉要經常用嗓的人群。

紅棗熬粥喝

將紅棗熬粥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最好是選擇小米,這樣紅棗安神的作用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如果女性出現了心神不寧的情況,也可以在紅棗粥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百合以及蓮子,這樣效果將加強。

紅棗煮蛋吃

可以在紅棗桂圓紅糖水中加入一個雞蛋,然後慢慢的小火將雞蛋煨熟,這樣煮出來的雞蛋非常的滋補,具有很好的補血作用,經常服用你會發現氣色也是越來越好了。

紅棗熬湯喝

將紅棗和銀耳以及冰糖一起放入鍋中熬湯,具有很好的止咳潤肺的作用,對於嗓子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花樣是多了,不過大棗可不適宜多吃,大棗是進補食物,「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都是快奔小康社會的人,虛不到哪去。《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本草經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咸忌之。」《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疸、腫脹並忌之。」

我們都學過一個成語——囫圇吞棗。宋·圓悟禪師《碧岩錄》卷三:「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早在這個成語中我們就已經學習了大棗的功效和使用注意。《本草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葯,棗為脾經血分葯也。若無故頻食,則損齒,貽害多矣。」大棗雖好,可不要貪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藥店 的精彩文章:

病毒來襲,抗病毒口服液值得選擇

TAG:中國藥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