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民國粉和毛粉在當下的勝利會師

《無問西東》,民國粉和毛粉在當下的勝利會師

文|梅雪風(首發於《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

1

這當然不是一部傑作。

作為一部跨度接近100年的電影,它涉及中國現代史上幾個重要時間節點,但它顯然不是《活著》《霸王別姬》似的試圖解讀整個中國近代史,並試圖找出某些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逼出某些人性密碼的電影。

它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懷舊,雖然影片分為四個時間段,其實它也就是兩個時間段:過去與現在。現代的我們,正處在世俗的、瑣碎的、勾心鬥角的蠅營狗苟中,而過去的,我們的先輩們, 則在為自我的意義發出天問,為河山故土放棄了個人的幸福,可以毫不猶豫一往無前的捨棄自己的生命。

它根本不負責去解答這種巨大的斷崖式的道德下跌背後的原因。它更多的是一種喟嘆,是一種對於現實不滿的一種無意識的迴音。

而且基於它是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獻禮片的身份,它生造出清華大學這樣一個烏托邦,它成了某種精神永恆的傳承者,它仍然保留著某些珍貴的火種。在現代這個教授成了叫獸,學術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的當下,這種精神傳承的故事看起來更像是個神話。

這部電影,或多或少就有著這幾年民國神話的影子,那種過於美好,過於迭宕的舊時代,其實只是為了羞辱現代的無聊與齷鹺。那種失真的精緻,其實只是大眾對於當下不滿後對過去的一種誇張想像。

2

但必須得承認的是,它很有生氣地拍出了一個理想中國的精氣神。

它是一種濃度極高的精神生活狀態。

它是1920年代的青年學子在努力地思考生存的意義,最終在泰戈爾「真誠地面對自我」的叮囑中,才從自我懷疑的泥潭中爬了出來。它是1930年代的富家公子在盡孝與盡忠之間的掙扎,最終他聽從內心的召喚,用自己的肉身為這個國族的血性上了添了驚心動魄的一筆。它還是1960年紅彤彤的知識青年,他要麼為愛情活,要麼為國家死,不管怎樣,他都要濃墨重彩地為這兩種事物獻身。

簡而言之,他們考慮的事物,都是這個時代羞於提的大詞,或者被濫用以至於信用破產的辭彙。他們是被巨大使命感和祟高感所驅使的幾代人,他們是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比錢權名更有價值的東西的人。在這種價值觀里,世俗的雞零狗碎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整部電影有力量的就是那種置世俗世界於不顧的決絕勁兒,它毫不羞澀地談論那些現在這些已然絕跡的語彙讓人動容。

西南聯大寒酸的鐵皮屋頂教室,在雨天噪音過大,振耳欲聾的雨聲蓋過了老師的聲音,於是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這四個字,和學生一起將這種物質上的煩悶化作為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當巨大的日本飛機從頭頂掠過,這些老師仍在山野里向學生講授著古代恐龍的特性,講授著泰戈爾的性靈世界。

那種輕死重義、知恥守節的狀態,在這些細節中,變得真實可感。

這裡面最突出的是跟沈光耀相關的人,他的母親,當聽說兒子犧牲時,她雖淚流滿面卻也沒有失態,她端上她兒子最喜歡喝的蓮子羹, 給兩位即將上前線的同學壯行。他的僕人,看到他的同學在窗外偷看他與母親的談話,輕聲卻堅定地勸阻了他們,那種風度讓人心生敬佩。

那種節制、分寸,以及那種莊重感,是真正讓這些人有別與我們現代人的密碼。他們因為心中有比世俗利益更重要的東西, 於是行為上就有了法度,儀態上就有了尊貴。

那些或大或小的人物,成了理想中國的一個小切片,他們一起組成了一個讓魂牽夢索的精神故鄉。

而舊時代的三位三個時代的主人公之間微小卻關鍵的精神傳遞,則是另一針強效的精神安慰劑。它向我們形象地展示出,中國精神就是以這樣崎嶇的方式完全地傳遞著,而且它更說明,只要你付出過,它總是會以一種你想像不到的方式開花結果。

與這種堅定而蓬勃的精神內核相對應的是,它形式上的動勢。就像別人評價陳凱歌的《妖貓傳》一樣,這是一部有少年氣的電影。

快速的鏡頭運動與剪輯, 與人物總是在主動的動作中,一起構成一個活力外溢的視覺感受。那是獨屬於年輕人的節奏,沈光耀與陳鵬似乎永遠處在奔跑中, 與現代部分張果果的總是神態冷峻地站著或著坐著,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他們外表上都是年輕人,但內里卻是青年與中年的天壤之別。

3

這部電影就是一篇幼稚、堅定卻又情感充沛的讚美詩。

它拍出了那種純粹,那種生命感,它在整體結構上,也有著一種音樂的韻律感,這既是過去與現在的動靜,冰火的極致對比,也是從1920年的思索,到1930年的赴死,到1960年更龐大更複雜的時代與自我的撕裂與抗爭,到現代的冷漠猶疑,然後又在某一貫穿這近100年的精神主題曲下的引領下重生的起承轉合,這一從靜到動,到達高潮, 然後墜落,最後又復甦的內在張力,既是一首敘事型音樂的基本法則,也符合戲劇的基本情感節奏。

這種在敘事節奏上的圓熟的起伏迭宕與迴旋,是這部電影故事破碎線索眾多卻仍然張馳有度的原因。

當然也正是導演對於這種情緒節奏的控制力,才掩蓋了這部電影四段故事之中的成色不一。

如果細究1920年張嶺瀾關於文理科的痛苦,顯然並不太符合整個大敘事的調性,不是說不能寫個人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如果不能和整個時代的痛苦有所呼應,就不會與整個電影中所蕩漾的人與時代互動的情緒得以貫通。如果從這個角度講,這個頭有點太輕了。

與這種輕形成對比的是,是1960年陳鵬這段又有點太重。特別是章子怡所飾演的王敏佳的豐富質感,完全讓戲劇重心從陳鵬身上漂移開來,而許老師與師母之間的驚心動魄的情感糾葛也讓陳鵬和李想的心理鬥爭變得黯然失色。 這段戲的豐富與複雜,單獨來看是很出色的,但與另三段相比時,卻少了那種恰如其份,它的自洽與完整,讓它與前後兩個時間段的聯繫變得相當勉強與功利。

這也是這部電影禁不住細看的原因,它的流暢,它的氣勢,讓它具備了罕有的情感力量,但它缺乏真正的思辯,於是也就不可避免地滑向一種強烈卻粗糙的煽情。

其實比這部電影質量更有意思的是, 這部電影在市場上的待遇,以及背後所透露出的信息。

這部被延誤五年的電影剛出來顯然沒得到所謂圈內資深人士的青睞。它題材的老舊和價值觀的迂腐,顯然與現在的二次元、自黑的輕盈時代主旋律格格不入, 但它最終就和《芳華》一樣大跌行業人士的眼鏡。

當然做任何馬後炮的分析都是可笑的,但它起碼說明了一點,觀眾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所謂的年輕化不代表他們會拒絕嚴肅,所謂的二次元也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深刻,而這個小時代也不代表他們內心不渴望遠方的空靈與星空的博大 。

每當電影市場出現這樣一部無法套用慣常思維分析的電影總是很讓人高興,因為它會再次無情地羞辱那些把觀眾當牲口的從業者,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去琢磨觀眾的趣味是個愚蠢和低賤的做法,因為你既使能猜准, 你不熱愛你也無法真正拍出那種原汁原味。

你也許只有像這部電影所說的一樣,忠實於自己內心,才能拍出一部具有真實情感與細節的電影,無論你的內心是是幼稚還是深邃,你總能勾起人群中那些你的同路人。因為人性如此豐富,我們的內在需求,我們自己都無法想像,每一個凡庸的內心深處,都蕩漾著他自己都不知道但又渴望被讀出的詩。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梅理 的精彩文章:

TAG: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