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頂禮中國歷代禪宗祖師

頂禮中國歷代禪宗祖師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達摩祖師──中國禪宗初祖。少時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深入禪法。後隨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學大乘義理,四十年後受囑衣缽,續佛法脈。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達摩祖師泛海來到廣州,後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人稱「壁觀婆羅門」。畢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

慧可大師──中國禪宗二祖。早年精於儒道,通老莊易學,後棄俗學,依寶靜禪師出家。為求無上大法,立雪斷臂,師事達摩。畢生力排誹議,雖屢遭險難,但仍堅持隨宜說法,廣渡群品。慧可得師精髓,承師遺志,弘揚達摩禪法。謂中土禪宗第一人。

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後周武帝破滅佛法,三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四祖道信。傳燈法本為《信心銘》。

道信大師──中國禪宗四祖,隋朝蘄州人,俗姓司馬氏,中國禪宗四祖,世稱雙峰道信。幼慕空門而出家,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缽。著有《菩薩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等書傳世。

弘忍大師——中國禪宗五祖,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 七歲時,從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歲,正式剃度為僧。他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傳燈法本為《最上乘論》。

慧能大師──一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五祖選衣缽傳人時,慧能因呈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獨得五祖之心。後五祖秘傳衣缽與慧能。弟子法海記錄其教法成《六祖壇經》,流傳於世。

青原行思──青原山開山祖師, 唐代高僧,俗姓劉,廬陵(今吉安)人。少年出家,24歲慕名前往嶺南曹溪拜六祖慧能為師,親近慧能大師15年,後住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四方禪客雲集,世稱青原行思。他繼承六祖慧能的「頓悟」禪法,並發揚光大。

南嶽懷讓──力弘南宗「頓悟」法門,俗姓杜,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人。慧能南宗正是通過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形成了唐代中國佛教「一花五葉」(南嶽懷讓系後衍化出溈仰、臨濟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五葉流芳」的興盛局面。

百丈懷海,俗姓王,福州長樂人,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從衡山法朗受具足戒,後往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藏經多年。師禪風樸素自然,於生活上,主張親自勞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首創「百丈清規」,規範禪僧組織和生活方式。

馬祖道一,唐朝漢州人,生於唐景龍三年,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揚禪法,用棒喝、隱語、動作、手勢等方式接引學人,取代以往看經、坐禪的傳統,機鋒峻烈,殺活自在,蔚然成一股自由活潑的禪風,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禪宗公案。

石頭希遷,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生於武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石頭禪法理事並重、頓漸並存,認為萬法殊相,名異體一,等無差別;主張觸目見道、即事而真,為當時的馬祖、懷讓等人所推重。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洞山良價,唐代越州會稽(今浙江)人,俗姓俞。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遍參南泉普願、溈山靈祐等名宿大德,最後歸心雲岩曇晟,並見道開悟。後多方遊歷,於江西洞山建立道場,倡「五位君臣」之說。其弟子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等二十餘人,皆為日後的佛門龍象。

趙州從諗,唐代禪僧,俗姓郝,曹州郝鄉人。師先後歷參黃檗、寶壽、鹽官等諸大德,八十歲止於趙州城東觀音院(今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四十年間大闡禪理,其示眾、問答之公案,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至道無難」等語,皆膾炙人口。後人稱為「趙州古佛」。

曹山本寂,唐代禪僧,俗姓黃,泉州(福建)莆田人。曹洞宗第二祖,又稱耽章。幼習儒學,十九歲入福州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尋謁洞山,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洞山遂密授洞上宗旨。後住撫州(江西)曹山。大揚宗風,並詳說洞山五位旨訣。法席繁興,學徒雲集。

黃檗希運,唐代高僧。大師繼承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即心即是佛」之說,反對以「見聞覺知為心」,將「洪州宗」喝、捶、踏兼行的禪風發揚光大,其宗風「孤行峻道」,深深影響後來臨濟宗的傳法風格。師唐大中年(公元855年)示寂,謚「斷際禪師」。

法眼宗開宗祖師清涼文益,俗姓魯,浙江餘杭(今杭州)人。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示寂,年七十四,謚「大法眼禪師」,因此他的法系被後人稱為法眼宗。

溈山靈祐,唐代高僧,俗姓趙,福州長溪(在今福建)人,溈仰宗初祖。溈山的基本思想是「三種生」說,即把主客觀世界分為「想生」、「相生」、「流注生」,這也是他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達到自由無礙境地而設的三種機法。

雲門文偃,唐末五代高僧,俗姓張,嘉興人,為雲門宗初祖。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後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繼參學於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留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於後世。

仰山慧寂,唐末五代僧,俗姓葉,韶州懷化人,與其師溈山靈祐同為溈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稱仰山慧寂,有「仰山小釋迦」之稱。溈仰宗在接引學人時倡導不說破原則,注重不假語言的自心頓悟,從而達到理事如如。主張摒棄語言名相,禪趣深遠,人所難測,是他家所難企及。

臨濟義玄,唐朝人,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人,臨濟宗初祖。開創了禪宗史上最為卓絕、門風興隆的臨濟宗,為中日禪宗主流之一。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示寂,謚「慧照大師」。

楊岐方會,北宋禪僧,俗姓冷,袁州宜春(在今江西)人。為禪宗臨濟宗第八世傳人,也是臨濟宗楊岐派開祖。與黃龍慧南之黃龍派對峙,為禪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方會在修行上,講究天然自在,任運為修,無修而修。著有《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楊岐方會禪師後錄》。

黃龍慧南,宋代信州(江西)人,臨濟宗黃龍派之祖,世稱黃龍慧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歲。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追謚「普覺禪師」。有《黃龍慧南禪師語要》、《書尺集》各一卷行世。

圓悟克勤,宋代禪僧,俗姓駱,彭州(今四川境內)人。七次住持名剎,說法精采,受朝廷敕賜紫袈裟及「佛果禪師」名號,又蒙高宗賜號「圓悟」,世稱圓悟克勤。為引度學人,編《碧岩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為認識禪門必讀之書。

大慧宗杲,南宋高僧,俗姓溪,字縣晦,號妙喜。在雲居山提倡禪宗修持以「看話頭」為主,開禪宗參話頭之先。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示寂,謚「普覺禪師」。著有《正法眼藏》二卷、《臨濟正宗記》。其徒集其法語 ,前後三十卷,名為《大慧禪師語錄》。

虛雲大師,湖南省湘鄉縣人,近代宗門大德。俗姓蕭,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五十歲後自號虛雲。披剃於鼓山湧泉寺,行腳天涯,巡禮名山,遍學經教,參究禪宗。以定力、苦行、堅忍著稱。一身肩挑禪宗五家法脈,中興雲門宗,延續溈仰、法眼二宗。1959年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

禪宗五家宗風

持悟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以頓悟為特色無跡可求、禪宗以傳佛心印為宗,故名佛心宗。自釋尊付法於迦葉以後,在印度祖祖相承,輾轉傳至達摩。達摩大師來到東土,付四卷《楞伽》與慧可至四、五祖引文殊般若和《金剛經》開示學人,此間禪法一脈相承,宗教兼行,以宗通為旨歸,以教法為方便。到六祖除兼演教以外,則大力倡導頓悟,由此禪法大行於世。此土以達摩大師為初祖,故慧能為六祖,衣缽遂止不復相傳,而別傳之道,由此大行。六祖大師門下得法弟子,見於記載者四十三人,當時荷澤神會大師、永嘉玄覺大師等分傳甚弘,但至唐末時都寥落,唯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二流,獨繁衍於後世,南嶽懷讓大師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百丈懷海禪師下分出二家,一為黃櫱希運,運傳再傳臨濟義玄,是為臨濟宗開祖。二為訛山靈佑,佑傳仰山慧寂,是為仰宗之開祖。青原行思大師傳石頭希遷,遷傳天皇道悟及葯山惟儼,葯山惟儼傳雲岩曇成,成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是為曹洞宗。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行傳德宣鑒,鑒傳雪峰義存,雪峰義存下分二家,一雲門文偃,是為雲門宗。二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此既禪宗五家,五家的形成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五家禪風各異,使宗門的傳法更增加了特異之色彩。

五家之宗師皆因自己當初參學的經驗和得法的因緣不同,故接引門下學人的手法也各有特色:有直接令人見性的;有曲指令人見性;有專截斷眾流,令學人起疑自悟的;有主說破的;有主不說破的。宗門將此誘導學人的手法,謂之接化,亦稱提撕。其接化、提撕學人皆有其獨特的風格與手腕,後人又將此稱為宗風。所謂家風,既是禪家風儀之意,唯以家風有別,家宗是一。下面分別述之:

溈仰宗

溈仰宗是我沒、過禪宗中最先成立的義各宗派。由靈佑荷他的弟子仰山先後在譚州的溈山(今湖南省寧鄉縣西)袁州的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弘揚頓教因地得名稱為溈仰宗。溈山靈佑開創溈仰宗,大成與仰山慧寂,流傳時間約宜百五十年,在五代很盛行,入宋後而逐漸絕跡。此宗之家風,頗類曹洞宗,師資唱和,事理並行,行解相應。《萬法歸心錄》云:「溈仰家風機用圓融室中驗,句能陷虎。」《五家宗旨纂要》云:「溈仰家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明暗交馳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天人眼目》卷第四云:「溈仰宗風,舉緣既用,忘機得體,不過此也。」《宗門十規論》云:「溈仰則方圓默契。」

溈山靈佑禪師,初依百丈禪師,依日命師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之,曰無。丈躬起深撥得少火,拈以示之曰:汝道無,這個聻?師由是由撥火因緣而悟,了悟一切從生之心性如深灰中之火。師承百丈證之後,對人說法,皆本時節因緣,俟人自悟自肯,方與印證,所以溈山開示學人即直截又嚴密。如有僧人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性,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凈……」故溈山門下之士,凈業純一,皆真修實踐,行解相應,一經印證,決無浮光掠影之弊,所謂逢緣薦得,永無退失,其法語載之燈錄,一字一珠,惜於直指處心,尚欠分明,中下土多不得其門而入。此宗之開示學人以「但情不附物既得」最為直接最為精華,其禪法既直接又平衍禪趣至深,功用難測,處處都是練禪,策進無休是此家禪法之特點。

法眼宗

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禪師,得法於地藏桂琛禪師。後唐清泰二年[公元九三五],傳其心印。歷住臨川崇壽院,兩唐李氏迎居金陵報恩禪院,後遷清涼寺,撰《宗門十規論》,切論當時禪家流弊,四方學徒竟從咨叩拜,遂成一流。謚法眼禪師,故稱法眼宗。

法眼文益禪師深達一念緣起無生,性相不二之旨。後出清涼,根據華嚴六相義,以禪教不二為綱宗陶鑄學者,尋常示人看華嚴、涅般偈法華諸經。示偈曰:「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須知看古教。」法眼禪師道德文章,膽略魄力,證悟、福緣、凈業,件件具足。五宗中元首,氣象第一。說法四十餘年,始終不離一念緣起無生,萬法唯識之旨。三傳至杭州永明延壽禪師,概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台、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館延三宗知法大德,互相研究設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折衷之。聚方等經典六十餘部,及東西兩土聖賢之言三百餘家,佐以三宗要義,成《宗鏡錄》一百卷。本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其時禪宗以呈衰相,師不得已,補偏救弊,為中下根計,提出念佛法門,著四料簡,有禪無凈土,十人九差路四偈。而參禪未悟及,初信佛者,皆視宗為畏途。一唱百和,舉世趨向凈土法門。由此以後此宗即漸消亡。

此宗之家風,簡明處似雲門,穩密處類曹洞,其接化之言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見面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如《萬法歸心錄》云:法眼家風,對症施藥,垂機迅利,掃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云:「法眼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里藏鋒,言中有鄉。三界唯心為宗,拂子明之。

雲門宗

雲門宗是青原行恩禪師下六世詔州雲門山文偃禪師所建立。雲門宗興於五代,大盛於北宋,至南宋而絕,流轉二百年間。

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敏質生知,慧辯天縱,及長落髮,探窮律藏,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得法於睦州。此宗之家風孤危險峻,而簡潔明快,其接化不用多語饒舌,於片言雙句之間,藏無限之旨趣,無盡之鋒芒,而有學人之對機函蓋乾坤截斷眾流使直下轉迷開悟之活手段。故古來稱雲門三句,三句者,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也。函蓋乾坤者,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包羅。不待斟酌,全該妙體;截斷眾流者,本非解會,排遣將來。不消一字,萬機頓息。言思路絕,諸見不存;隨波逐浪者,順機接引,應物無心。因語識人,從苗辨地。不須揀擇,方便隨宜。其法妙絕無倫,愈疑愈無道理。甚至有三年五載不辨東西南北者。忽然感觸到一機一境,將疑打斷,突出自己本來面目,如釋重負,才說句曰:「慚愧!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之感嘆。得師與之印證,心安自在,任運而行,所謂魔界不管,佛界不收,洒洒落落,無修無證之大丈夫也。故師在雲門專用此法鍛煉學者。時有僧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答曰:「東山水上行。」所問非所答,毫無道理,若人抱定此句,拚命去疑,己時時與般若相應,愈遲悟愈有力量。故云門會下得悟者,最後一著,多能坐亡立化而去。

《萬法歸心錄》云:「雲門家風,孤危聳峻。格外提撕,剪除情見。」《五家宗旨纂要》云:「出語高古,回異尋常。北斗常身,金風露體。三句可辨,一金族遼空。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為宗,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曹洞宗

曹洞宗創始於洞山良價禪師,故又名洞山宗。大成於曹山本寂,紹述於雲居道一。《宗門十規論》:「曹洞宗則以唱為用。」又曰:「曹洞家風則有偏有正、有明有暗。」此宗之家風,穩順綿密,其接化學人,諄諄不卷。如《萬法歸心錄》云:「曹洞家風,道樞綿密,應機接物,語忌十成。」又《五家宗旨纂要》云:「曹洞家風,君臣道合,正偏相資,鳥道玄途,金針玉線,內外回應,理事混融。不立一法,空劫以前自己為宗,良久處明之。」

洞山良價禪師是生逢盛世,而又遇南泉、溈山、雲岩諸大善知識,耳提面命,於無情說法因緣,過水睹影而大悟。覺澈悟之艱難,悟後保任更為切要,深憂學人悟後保任功夫不得力,得少為足,記古人幾則陳爛葛藤,便出世為人天之師,以盲引盲,滅絕佛種,莫此為甚;故建立綱宗之方便來維持慧,曰正偏、曰君臣、曰功勛、曰內紹、曰外紹名五為君臣綱宗也。有僧問曹山慧寂五位君臣旨訣。曹山慧寂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背理就事。偏中正,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惟此一位,最玄最妙,名曰誕生王子。」若單提向上一著,焉能流布至今?故長沙嶺和尚云:「我若一向提倡宗乘,法堂乃草深一丈。」可見洞山一門至今尚有門戶,五位君臣綱宗之功也。

臨濟宗

臨濟義玄大師嗣法黃檗希運大師。師於河北鎮州(今河北省鎮定縣)的臨濟院,舉揚一家之宗風,後人稱之為臨濟宗。

此宗之家風熱烈辛辣,機鋒峻烈,如迅雷之走急風.凡僧有所問,即喝破或擒住托開等,其接化之法,五家中罕見其比.如《萬法歸心錄》云:「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又《五家宗旨纂要》云:「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衝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回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為宗,或喝或棒,或豎拂明之。」

臨濟宗關於體證深淺邪正的指示有「三句」為綱宗,僧問:「如何是第一句?」玄曰:「一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此是大師獨具慧眼,舉唱宗乘的大機大用,即師所說的一句之中須具有三玄,一玄之中具有三要,於一喝之中不容學人擬議便賓(門外流)主(見道人)分明。具此手眼堪於佛祖為師,此唯宗乘獨具。又問:「如何是第二句?」玄曰:「妙解豈容無著問,和(方便)怎負截流機!」是說佛所說教,用語言文字曲談實相,學人由此而得明達還可為人天之師。但這樣的文字般若,一乘圓教之妙解,連無著論師輩還議論不到,這是大師顯佛典妙理的至深難測。三乘的小機就更擔荷不起大象(菩薩乘)渡河,截流而過的重任。又問:「如何是第三句」玄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憑裡頭人。」顯然指出此類人非宗門種子,亦非教下貴子。在教下就是窮人數他寶,已無分文的說食數寶之徒;在宗下就是洞山禪師所說的「只認得驢前馬後的將為自己」,忘卻騎馬的主人,教下如不以指觀月,但以執解為是和宗下的忘卻主人,自己做不得主的人不是傀儡是什麼?此一類人就是大師說的自救不了。此三句是臨濟宗的綱宗,是其精髓所在。

「三玄三要」是臨濟宗參究的規則。義玄曰:大凡演唱宗乘,一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全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么生會?五傳以後至汾陽善昭禪師,有僧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昭曰:嘉州打大象。問:如何是學人轉身處?昭曰:陝府打鐵牛。問:如何是學人親切處?昭曰:西河打獅子。乃曰:若人會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語在,切須薦取。不是等閑與大眾頌出。「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賅萬象,重陽九曰菊花新。」由此頌即可知臨濟大師說法的巧妙,是難測其妙的。但目的是要學人達到得意忘言才與道相應,特別是後二句,指出學人於三玄三要得意忘言以後的更生境界,就象重陽的菊花一樣鮮艷無比。

結語

「宗者無言之教,教者顯言之宗,得意者教即是宗,不得意者宗亦是教」又云:「禪者佛心,教者佛口。」如斯之事,既不可分,復不可合,個中實義,回出言表,誠如古德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禪分五家,體一用異。亦復如是,不得以離合論之。明朝天如維則禪師評曰:「臨濟痛快,溈仰嚴謹,曹洞細密,法眼詳明,雲門高古。」雖然風格不一,但是「用有萬殊,體無二致。」可謂一語中的,聞者嘆服。天下衲僧服膺斯語久矣!吾儕復何疑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美在斯 的精彩文章: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德的植物圖譜.Les.roses

TAG:有美在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