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本文節選自「千人計劃網」,原標題:

2017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新創業成果丨年度巨獻。

袁鈞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5月2日,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17年度院士增選名單,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終生教授、國家「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袁鈞瑛教授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此前袁鈞瑛已於200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她在全球首次發現了調控線蟲細胞凋亡的基因,並證明了哺乳動物細胞和神經元中也存在一類蛋白酶分子介導哺乳動物細胞的凋亡。詳情鏈接

朱健康研究組 PNAS 利用 CRISPR 技術解析 DNA 甲基化

2017年5月15日,朱健康研究組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術獲得了番茄sldml2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SlDML2調節的DNA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製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PNAS 雜誌上。

施一公獲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2017年9月9日,清華大學施一公獲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而獲獎。詳情鏈接

陳列平教授獲第五屆貝時璋獎

2017年1月16日,饒子和院士代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為陳列平教授頒發了學會的最高榮譽獎「貝時璋獎」,以表彰陳教授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所作的開拓性貢獻。詳情鏈接

張學記當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2017年3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學生物工程與感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張學記教授以其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卓越貢獻,當選美國醫學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張學記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感測器研究科學家,已在國際一流刊物發表論文近400篇(被引8000多次),並擁有65項發明專利,出版專著7部,已有30餘項技術實現產業化,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詳情鏈接

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獎傑出科學家」

2017年9月16日,研究應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使幾百名新生兒免除遺傳疾病困擾的生物物理化學家謝曉亮,獲得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謝曉亮教授作為生物物理化學家,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在相關新興交叉學科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他不僅是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近年來亦大力推動了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興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中國,謝曉亮團隊的工作已使得幾百個新生兒成功地避免了他們父母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其課題組目前在研究方向包含理論科學研究領域、技術研究領域、醫學研究領域三個領域。

徐華強團隊破解GPCR信號轉導的磷酸化密碼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國際交叉團隊經過聯合攻關,再次利用世界上最強X射線激光,成功解析磷酸化視紫紅質(Rhodopsin)與阻遏蛋白(Arrestin)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2017年7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程京團隊榮獲「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一等獎

2017年4月21日,2017年度「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博奧生物集團申報的「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元系統」項目摘得技術發明類一等獎。該項目通過耳聾遺傳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學研究,確定了中國耳聾人群最常見高發的遺傳性耳聾致病基因和突變位點,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國際首款耳聾基因診斷晶元,該晶元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準確性高、穩定性好、操作簡便等特點,是至今獲證最早、覆蓋位點最多、篩查人群最大,且唯一實現干血斑等痕量樣品檢測大高靈敏度產品。

潘李鋒課題組在揭示線性泛素鏈合成機制方面取得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課題組成功解析了HOIP UBA結構域結合SHARPIN UBL結構域的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發現SHARPIN與HOIL-1L可以同時結合在HOIP的UBA結構域上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位點,既可以單獨、也能協同激活HOIP的酶活性。系統的生物化學和酶學實驗研究詳細地揭示了HOIP的激活機制:SHARPIN或HOIL-1L的結合,改變了UBA結構域和催化核心區的相對取向,從而解除自抑制,並促進底物進入催化核心,加速線性泛素鏈合成。該項研究工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HARPIN-Mediated Activation of HOIP for the 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為題於2017年9月3日發表Cell Reports上。

賀建奎研發出全球最准第三代基因測序儀

2017年7月31日,由南科大生物系副教授、瀚海基因董事長賀建奎團隊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正式宣布上市。在國際知名生物學預印雜誌BioRxiv上發表的論文,首次展示了使用深圳市瀚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GenoCare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儀完成的大腸桿菌的基因組測序,準確率達到99.7%,是目前準確率最高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詳情鏈接

陳悅團隊開闢抗胰腺癌幹細胞藥物化學新領域

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陳悅教授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BE-43547A2的高效化學全合成,並實驗證明了該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胰腺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該工作的論文於2017年10月2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Angew. Chem.(《德國應用化學》)上。該期刊的新聞網站報道該成果時認為「這項研究讓人類對胰腺癌的挑戰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詳情鏈接

趙子建/李芳紅團隊研究成果:基因療法有望治癒兒童糖尿病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2017年4月8日,廣東工業大學趙子建、李芳紅領軍的團隊,通過基因治療技術,在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體內實現了胰島再生,阻止自身免疫系統對胰島的攻擊,逆轉了發病進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臨床研究頂尖權威期刊《臨床檢查雜誌》上。

帕維爾?紐齊爾團隊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小PCR檢測儀

2017年7月12日,西北工業大學帕維爾?紐齊爾教授團隊研製出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儀,成功實現了對由多型禽流感病毒(如H7N9、H5N1)、流感病毒、非典型性肺炎、瘧疾、埃博拉病毒的準確、快速檢驗,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應用空間。相關成果曾被《科學》報道,並被國際著名基因組專業網站Genomeweb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PCR實時檢測平台。

鄭立謀企業艾德生物上市創業板,深耕醫療分子診斷行業

2017年8月2日,艾德生物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敲鐘上市, 艾德生物是我國首家專業化的腫瘤精準醫療分子診斷試劑研發生產企業,由「千人計劃」專家鄭立謀教授於2008年2月21日回國創辦,主要從事分子診斷和免疫診斷試劑(三類6840體外診斷試劑)的研製、生產及相關技術服務和一類醫療器械、科研實驗儀器的生產銷售,其主營業務為腫瘤精準醫療分子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並提供相關的檢測服務。詳情鏈接

應天雷課題組發現抗H7N9禽流感新型高活性全人源抗體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應天雷課題組等研究人員,在H7N9禽流感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可靶向H7N9禽流感病毒新表位的高活性抗病毒全人源抗體m826。相關成果以《一種靶向H7N9流感血凝素pH敏感表位的強效全人源胚系單克隆抗體》為題,2017年9月2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

王二濤團隊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2017年6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付巧妹團隊等獲取首個中國地區古人基因組數據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高星、同號文及博士後Melinda Yang領銜的古人類研究團隊,與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於前不久獲取了第一個中國地區古人的基因組數據。這也是截至目前東亞地區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2017年10月12日,這項成果以「4萬年前亞洲人為歐亞早期人群結構提供新洞見」為題,發表在國際刊物《當代生物學》上。

孫衍剛研究組在癢覺傳導機制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017年8月18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在體光纖鈣成像、腦片電生理等技術手段,解析了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該項研究發現癢覺經由脊髓傳遞到臂旁核,從而誘導抓撓行為。該研究首次揭示了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為深入揭示癢覺信息加工的腦內環路機制及探索慢性癢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礎。

何杰研究組在視網膜幹細胞胚胎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年5月2日,《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視網膜成體幹細胞胚胎起源雙潛能細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何杰研究組完成。該研究採用基於彩虹魚克隆分析,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視網膜幹細胞在視網膜睫狀邊緣區的準確定位;同時在邊緣區中發現一類目前尚未報道的靜息態細胞。此外,此研究採用原位細胞譜系追蹤,闡述了視網膜幹細胞胚胎髮育的精確細胞譜系,從而揭示視網膜幹細胞起源於視泡 (optic vesicle)中間層上皮細胞中的一群雙潛能細胞。此項工作發現了視網膜幹細胞發育的細胞譜系基礎,為進一步揭示視網膜幹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最終實現視網膜幹細胞微環境的體外重建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

光壽紅研究組在小干擾RNA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中心光壽紅教授課題組在小干擾RNA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以「RdRP-synthesized antisense ribosomal siRNAs silence pre-rRNA via the nuclear RNAi pathway」為題發表在2月6日的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結構與分子細胞》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

蔣玉輝課題組揭示MIIP調控腫瘤侵襲轉移新機制

2017年10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蔣玉輝研究組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KCε Phosphorylates MIIP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RelA Deacetylatio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磷酸化依賴的MIIP調控NF-κB信號通路促進腫瘤侵襲轉移的新機制。

趙旭東研究組等揭示卵巢癌發病機制

2017年7月7日,國際著名腫瘤學雜誌《Cancer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幹細胞生物學學科組趙旭東研究員與四川大學鄒方東教授研究組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發現HUWE1通過泛素化降解H1.3維持卵巢癌的發生髮展,揭示HUWE1功能調節極有可能是藥物治療的潛在靶標,為卵巢癌的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楊輝研究組完整染色體敲除研究獲進展

施一公等23位「千人計劃」專家2017創新創業成果|年度回顧

2017年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北京大學胡家志實驗室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以《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敲除目標染色體》為題,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上。該研究介紹了CRISPR/Cas9技術的新型應用,即在細胞、胚胎或體內組織中,針對目標染色體進行多個DNA剪切,可以選擇性消除單條染色體。CRISPR/Cas9介導的目標染色體消除為動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非整倍體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與方法。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美國政府停擺波及PubMed!官方宣布暫停更新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