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經濟增長超預期 以改革夯實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7年經濟增長超預期 以改革夯實高質量發展之路

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2017年經濟增長比2016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這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和國際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取得的,遠超年初目標。這個成績再次顯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和空間,更顯示出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方向。

高質量發展需依靠多維因素實現。具體來說有五方面:一是制度的高質量。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變革,為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完整的制度框架,讓中國經濟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運行。

二是改革模式的高質量。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漸進式改革」是一種改革成本最小化的路徑,從薄弱環節突破、局部帶動整體、先試點再推廣等等,改革在「中央-地方」、部門之間、「政府-社會-市場」之間的行為博弈中不斷取得新的增量改善空間。例如近年來興起的自由貿易改革試驗區,將會打造新的開放高地,隨著成功經驗的複製推廣,將提升整體開放水平。

三是人力資本的高質量。過去人們關注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人口紅利對過去3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貢獻突出。隨著2010年「劉易斯拐點」到來,中國勞動人口比例開始下降,引發人們對人口紅利消退的擔憂。但實際上,中國已經有了新人口紅利即人力資本紅利:據統計,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42.6%,每年畢業大學生(含研究生)占城鎮新增就業的比例為62%左右,如果結合中國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將這些高素質的勞動力配置到合適的崗位,將極大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四是創新發展的高質量。創新驅動已經在逐步替代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增長模式,創新驅動發展是真正的高質量發展,發展理念創新是前提、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是手段、生產技術創新是基礎、企業經營模式創新是平台,是全面系統的創新。十八大以來的地方實踐表明,哪些地方在這四個方面率先實踐,哪些地方的經濟發展質量就高。

五是對外開放的高質量。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捍衛者,已經連續三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對外資保持著較高的吸引力。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國際化、還是各種雙邊與多邊財經交流與對話,中國都在努力向國際治理體系注入新的、富有活力的元素,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看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的前提下,要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推動改革,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用高質量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來修正政府行為。對經濟增長考核的淡化,旨在扭轉地方依賴投資驅動、債務融資的傳統發展模式,打破地方對中央救助的幻想,將地方關注的重點扭轉到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來。未來將通過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來修正地方政府的不當行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用高質量的政策來防範國內外風險的疊加效應。對內要處理好實體、房地產、財政、金融等之間的關係,避免其風險在不同領域的轉移或疊加,最終控制宏觀槓桿率;要平衡好監管和風險之間的關係,不能顧此失彼。對外則要對各種不確定性衝擊帶來的負面影響早做預案,規避風險。

三是加快要素市場和產權制度改革,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內生動力形成的關鍵是微觀領域的改革,當前重點是要素市場和產權制度改革,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極為關鍵。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打破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制度壁壘,才能讓資金、人才、技術迸發活力,改進整體經濟配置效率;而保護產權則有利於人力資本、企業家資本、知識資本等迸發活力,提振市場信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獨特的「精神財富」須時刻牢記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