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問答|小時候,背那麼多古詩,有用么?
導語:小時候,背那麼多古詩,有用么?
關於「小時候,背那麼多古詩,有用么?」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對於ID為「李彬文」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贊支持,他是這麼說的:
中國古典詩詞里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和古代人民崇高的智慧。是中華兒女必不可少的文化營養。讓孩子從小閱讀古詩詞的好處很多。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孩子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古詩詞對仗工整,立意高遠,音律美,形式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反覆誦讀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獨特的語感,對於提高孩子的說話和寫作能力,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如:反覆誦讀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但會體會到西湖景色之美,更能學會作者語言奔放,想像力豐富和比喻貼切的浪漫主義情懷。增強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如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卻使孩子長大後遠涉重洋,遊覽了世界上名山大川,也絕對不會忘記廬山瀑布之美,進一步懷念祖國河山的壯觀。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陶冶孩子高尚情操。如讀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可以使孩子從小知道什麼是人間最美好的景色。提高孩子的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來看看網名為「趙志軍001」的網友是怎麼說的:
小時候爺爺教會了我很多的古待,而影響著我一生的卻是那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童年是在農村的 爺爺奶奶家長大的,我的爺爺奶奶就是地地道道守本分的農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勤儉持家,吃苦耐勞。 每當我吃飯的時候掉在桌子上的飯粒,爺爺都要撿起來吃掉,並隨口說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於爺爺時常的念叨,卻讓我牢紀在了心中,就在我離開爺爺奶奶家的時候,爺爺揮毫潑墨把這首詩寫在了白布上,讓我珍藏。可是遺憾的是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含義,卻把爺爺這個書法字畫 弄丟了。而在我真正的理解這首詩含義,卻 是我在農村當知青的那個年代,像爺爺一樣辛勤的勞作,一年365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多次的揮毫卻怎麼也寫不出爺爺的那個書法。所以只能默念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後我成了像爺爺那樣勤儉持家,辛勤勞作的人。
名為「美麗魯山」的網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徹:
知乎上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背唐詩不能致富、不能賺錢、不能出名,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背唐詩?但知友「mupeng」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慢慢地,我長大了。春天,看到盛開的桃花,就明白了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便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灧晴方好』。秋天,涼風乍起,梧葉飄黃,便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約會時,知道了什麼是『月上柳梢頭』燈會時,知道了什麼是『一夜魚龍舞』。愁了時,就想起『佇倚危樓風細細』,樂了時,就想起『春風得意馬蹄疾』。小時候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有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小時候那些看似無用的閱讀體驗,往往決定了我們一輩子的心胸和視野。梁文道先生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來看看網名為「讀來讀往」的網友是怎麼說的:
誠實地講,沒多大用。上了十多年學,背了至少也有上百首詩歌了吧,如今能記起的寥寥無幾,更不用說能用上的了。我至今,品不出古詩好在哪裡,我想像我這種狀態的不在少數。或許,也跟沒有好的老師領路有關,老師只知道叫孩子背,並不會講解。同事說:學校作文考試,讓圍繞描寫春天的古詩寫一寫春天,有不少孩子一首古詩也沒想起來。《春曉》、《春日》、《村居》、《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這些古詩在語文書或國學校本書上都學過,怎麼能一首也想不起來呢?同事感慨:我的孩子,當初,即便是現在也能熟練背出這些詩,可他寫作文從來不會運用。我說,可能是古詩入腦了但沒入心吧,古詩對孩子而言只是需要背誦的任務,而與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心靈無關。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千真萬確地深信: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裡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周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這種觀點就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腦力勞動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藏在記憶里,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來』,那麼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其結果就是:知識好像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
名為「莉小紅295」的網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徹:
我從十三歲開始會背古詩,第一首是唐伯虎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上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起,湖四海皆一望。這是從一本小人書里看到的,今年我已經五十來歲了,卻一直始終記在心裡。這個詩,念起來好聽又好記,大氣大方。爬到高山上,什麼都記在了心裡,一攬天下的氣魄。還有王維的詩,(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詩讓人過目不望,寫出了許多人心裡有筆下無的平常情形,太好了。我很喜歡,為歷史上有這樣讓人,記了多少代的詩而熱淚盈眶!許多人讀了,記住了,豐富了我們的心靈。多年來,無數次溫暖了我孤寂的精神世界,是我疲憊生活的無窮動力。生活中不只有無奈和悲涼,還有偉大而回味無窮的古代詩歌和遠方。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