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希明:「怪傑」金聖嘆

王希明:「怪傑」金聖嘆

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農曆七月十三日,正當立秋,江寧(今南京)三山街,監斬官一聲令下,捲入蘇州「哭廟案」的十八名秀才,連同另一案件的一百多人一起,全都身首分離,血染法場。

「哭廟案」起因於蘇州的秀才們向江蘇巡撫告發吳縣知縣貪贓未果,恰逢順治皇帝去世,於是秀才們入文廟舉喪,藉機鳴鐘擊鼓,群聚呼號,湧向府堂,想要驅逐縣令。據記載參與者有千餘人。巡撫朱國治下令抓捕,先後拘拿核心人物十八人,後押解江寧會審,以謀逆的罪名判斬刑。這裡面就有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時稱「怪傑」的金聖嘆。

金聖嘆的死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人冒著受牽連的危險為他斂葬,蘇州人民為他塑像,多年後還傳唱「天呀天,聖嘆殺頭真是冤」的民謠。他的崇拜者聲稱他死時託夢給自己,有人甚至說他死後顯靈成為鄧蔚山神。

金聖嘆何許人也?為何他的死牽動了這麼多人的心?魯迅說他「哭廟」而至於殺頭,是因為「他早被官紳們認為壞貨了緣故」,他又何以被認定是「壞貨」呢?


這位未來的思想家,在求學初期,看起來實在不像是個乖學生。他是蘇州府吳縣人,虛歲十歲入鄉塾讀書,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可是卻沒什麼興趣,學得稀里糊塗,而且還跟同學偷偷發牢騷:「不知道學這個有什麼用?」

第二年起他常常生病,宣告休學。在家裡養病時,他讀了《妙法蓮華經》、《離騷》、《史記》、《水滸傳》,其中最喜歡的是《水滸傳》。從這時起,他迷戀上了通俗文學。幾年後他讀《西廂記》,見到《酬韻》一折中的「今晚凄涼有四星,他不偢(瞅)人待怎生」一句,大受觸動,躺了三四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語,沉浸在「他不偢人待怎生」的情緒中。這真是讀書入迷了。

他後來回憶自己在鄉塾讀書的情形,說自己臨窗讀書,常常讀到日落,天色昏黑,幾年如一日。他沒說自己讀的是什麼,推測之下,恐怕不是什麼有益於科舉考試的書籍。

據說金聖嘆因為所作詩文極其出色而受到主管教育的學使賞識,列為第一名。但是他補生員後,卻拿秀才身份來逗樂取笑。每年的例行考試稱為歲考,此時便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有次歲試,題目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金聖嘆交上的卷子寫得很簡潔:「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之處,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曰:動、動、動……」一連寫了三十九個「動」。學使問他什麼意思,他說這意味著四十不動心。他真正要表達的是,《論語》中說「四十而不惑」,那麼一到三十九歲見了黃金美女還是要動心,所以要連寫三十九個「動」。歷年歲試中這類的把戲玩多了,縣學的兩名學官一怒之下,讓他當面做一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題目出自《孟子》,意思是人和禽獸的不同是很小的,做人要有仁義禮智信,才算真正的人。結果金聖嘆提筆寫道:「禽獸不可以教諭,即教諭亦禽獸也;禽獸不可以訓導,即訓導亦禽獸也。」表面意思是禽獸是無法教導的,怎麼教導都是禽獸。兩位考官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原來這兩位的官職分別是「教諭」和「訓導」。

如此看來,金聖嘆之所以止步於秀才,完全是因為他不肯花時間在科舉上;說他是差生,完全是因為恐怕他根本不屑於做個金榜題名的優等生。


無意於仕途的金聖嘆到底追求什麼?

稍晚於金聖嘆的清代人廖燕對他推崇備至,寫了一篇《金聖嘆先生傳》,根據此文,金聖嘆原名金采,後來改名金人瑞,字聖嘆。《論語》中有個典故,孔子的弟子們談論自己的人生志向,唯獨曾點不提治國安邦,說自己的理想是暮春穿著新衣服帶著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子,一起在沂河洗浴,然後到山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去。結果孔子喟嘆,表示贊同曾點的理想。金聖嘆既然表示要效法曾點,使得聖人都讚歎,可見他把自由洒脫的生活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中國古時候有「三不朽」的說法,即所謂立德、立功、立言。放棄了立功的金聖嘆,顯然把講學著述的立言,作為了自己的事業。

大約三十歲時,他把儒釋道各經融會貫通,時時在唱經堂上設座講學,聲音洪亮,目光炯炯,聽眾們無不頂禮膜拜,如痴如醉。對比之下,當時以講學聞名的學者都黯然失色,只能皺著眉頭自嘆弗如。

金聖嘆成就最大的是對經典作品的評點。評點是古代詩文評的一種樣式,是指在原作的字裡行間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對精彩之處進行圈點,加以評論。金聖嘆以《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他對《水滸傳》《西廂記》等的評點發展了明代李贄等人的理論,提高了通俗作品的文學地位,總結了小說、戲曲的創作規律,提出了「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的人物典型及個性理論,概括了「烘雲托月」、「草蛇灰線」等文法,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影響巨大。

批評「六才子書」為金聖嘆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當時的人見到他的縱橫評點,筆躍句舞,讚嘆不已,覺得他是「靈鬼轉世」。他的書火爆到什麼程度呢?按康熙乾隆時期的學者王應奎的說法,那是人人愛讀,幾乎家家都有一部。他的七十回評點本《水滸傳》一出,簡直有代替原作的勢頭,成為之後整個清代流通最廣的版本。與金聖嘆同時代的劉獻廷深為其風采所折服,甚至把他視為「獨上瑤台十二重」的「仙人」。而據說他出生於三月三日,這天是文昌帝君生日,所以有人竟認為他是文曲星下凡。

自然,仇視金聖嘆的人也不少。他被斬後,歸庄拍手稱快,寫了一篇叫《誅邪鬼》的文章,說他惑亂人心、敗壞風俗、不知禮儀廉恥,早就該死了。看來,正如魯迅所說,他是被有些人認定為「壞貨」的。何以如此?答案也許是:他實在太怪了!


金聖嘆是怪傑,這怪有多種層面。比如他奇特的趣味。他曾和朋友在陰雨連綿的日子在一所廟宇中數出了三十三條「不亦快哉」。其中有看到貓抓了老鼠、半醉放鞭炮、看人鋸竹子、夏天切西瓜這類瑣碎的趣事,還有這樣奇特的一類:某人夜裡死了,一問原來是城中最有心計的那個人,痛快!想做和尚,又想吃肉,要是做了和尚能吃肉,那才痛快!做縣官,每天打鼓退堂,痛快!看人放風箏斷了線,痛快!

再比如他的奇行異事。這位名滿天下的怪才,實際上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朋友王斫山看不下去了,拿白銀千兩給他做本錢,希望他能賺點利息用,當然本錢最後要還給自己。結果金聖嘆一個月就把本錢揮霍完了,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東西在你手裡,只會增添你守財奴的惡名,所我幫你花掉了。」王斫山了解自己這位朋友,笑笑不和他計較。

傳統的文化告訴我們,滿招損,謙受益,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懂得至少表面上要讓自己顯得謙虛。然而金聖嘆顯然沒有這個覺悟,他自信到了自傲,自傲到了自戀的程度。他有時偷偷摸摸地篡改原著,比如加上幾個字或者替換幾個字,然後自己點評這幾個字「妙絕」。假如實在壓抑不住自我讚美的熱情,他就直接稱頌「聖嘆廓清天下之功」。對於看不慣的東西,他竟至於否定其存在。他不喜歡《水滸傳》後半部分招安的情節,乾脆將原文腰斬,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第七十一回後半段起統統砍掉,最後改造出一個七十回本,詭稱這是古本,比市面流通的更為正宗。

這種種的怪背後其實有一以貫之的東西,那就是對習俗和規則的無視。無怪乎廖燕說他「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為人處事的規矩、學術的規範、主流價值觀念的規定性,恐怕他全然沒有放在眼裡。對他來說,規矩簡直就是用來打破的,而打破的方式往往是戲弄。可是,開朋友玩笑、篡改古人作品倒惹不來大禍,戲弄考官、離經叛道,這就稱得上是赤裸裸的挑釁了,自然惹得許多人勃然大怒,他被列入「壞貨」的名單也就順理成章。

最後的結局便是他的死。如果當時及後人筆記中記錄的事迹屬實,那麼金聖嘆恐怕是乾脆趁勢挑釁和戲弄自己死亡的命運。據說他在獄中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殺頭,至痛也!籍沒,至慘也!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又據說他臨終寫的家信被人上交官府,打開來,上面寫的是:「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又據說他被斬腦袋落地,耳朵里滾出兩個紙團,監斬官打開一看,分別寫著「好」「疼」兩個字……

這是金聖嘆在人間的謝幕演出。

金聖嘆曾被同時代的人視為怪傑、奇才,也被視為妖人、邪鬼,近代以來又曾被貶為「封建反動文人」,亦曾被贊為「傑出的啟蒙思想家」,蓋棺三百多年,還是難以論定。對於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今天的我們又能說些什麼呢?只能說,不管你愛他還是恨他,都得承認,相比芸芸眾生渾渾噩噩刻板單調的生活,他的一生實在是非常的……有趣。

(部分內容曾發表於《中文自修》2017年第1期,更多文章可查看微公號「夢觀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觀園 的精彩文章:

TAG:夢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