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什麼?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部位,並出現周期性出血的一種女性常見疾病。本病多見於生育年齡婦女,以25-45歲最為常見,不孕症女性發病率為生育正常女性的7-10倍,發病率高達20-40%。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組織學上是一種良性疾病,極少發生惡變,但有增生、浸潤、種植、轉移等惡性生物學行為,由此為罹患此病女性帶來極大困擾。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普遍認可的有經血逆流學說,即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由輸卵管逆流至盆腔,並種植在盆腔腹膜和卵巢表面,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此外還有體上皮化生學說,即卵巢表面上皮、腹膜上皮等與子宮內膜均來源於相同的原始體腔上皮,且具有高度分化潛能,當受到炎症、經血等因素刺激後,可分化成子宮內膜組織,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而在所有學說中,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均佔據重要地位。
異位的子宮內膜病灶隨月經周期發生周期性變化,血液及內膜碎片刺激周圍組織發生炎症反應,從而造成痛經、慢性盆腔痛、盆腔粘連、甚至不孕。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不孕率高達40-60%,引起不孕的原因除造成嚴重的盆腔粘連、輸卵管形態異常外,其免疫因子釋放異常、盆腔內微環境改變均促發不孕症的發生。
如有繼發性、漸進性痛經,不明原因的不孕,應及時就診,完善CA125、盆腔超聲檢查,必要時需腹腔鏡檢查明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疾病,如有生育要求,不建議期待治療,如臨床癥狀輕微、盆腔粘連不嚴重、無其他不孕因素者,可先行試孕,若試孕失敗或臨床癥狀嚴重、盆腔粘連嚴重通常建議行腹腔鏡檢查+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切除術,同時輔以藥物治療,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是否選擇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子宮內膜異位症表現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建議正規醫院就診,專業評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優處理方式。
本文數據、理論參考《實用婦產科學》第3版華克勤豐有吉主編
本問答來自頭條悟空問答
圖片來自網路


TAG:子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