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有沒有崛起,日本有沒有衰落(二)

中國有沒有崛起,日本有沒有衰落(二)

主要作戰飛機方面,從1995年至2017年,中國航空工業部門至少進行了殲-10、殲-10B/C/D、殲-11B、殲-16、殲-11D、殲-15、殲-16電子戰型、殲轟-7A/B、FC-31、殲-20、FC-1等12種戰鬥機和攻擊機項目,轟-6K和隱身轟炸機等2個轟炸機項目(公開資料)。而日本只有F-2、F-1,心神驗證機。此領域可以說完爆日本。殲-20是世界上服役的第三款第五代戰機。

國產殲-20戰機

特種機、運輸機和教練機方面,20年來,中國通過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不懈努力,研製和生產了從高新1到高新11的11種高新特種機、空警-200、空警-2000、空警-500、直-18預警直升機、出口型預警機、艦載預警機驗證機等6種預警機。運-20和運-9等2種運輸機;K-8、殲教-9、殲教-10和教-7等4種教練機,其中運-20運輸機是中國大型飛機領域的一個里程碑。而日本進行的P-1反潛機和C-2運輸機項目具有極高技術含金量,技術水平並不低,但是和中國集團性優勢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直升機領域,EC-120、直-10、直-19、直-18、直-20和直-15代表了中國直升機產業已經達到了世界主流水平,而正在進行的30噸級重型直升機項目則將中國的直升機產業推向世界第一流。日本直升機多是和美國合作生產,自研的軍用直升機只有一款輕型川崎OH-1偵察直升機。

無人機方面,中國的「彩虹」系列、「翼龍」系列無人機,早已出口世界,市場份額進入世界前三。民用無人家,中國企業大疆一家的市場份額就達到80%以上,幾乎壟斷民用無人機市場。

民用方面,2017年,中國航空工業厚積薄發。大型幹線客機C919完成首飛。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完成首飛。ARJ-21早已投入運營。日本的MRJ則還在試飛,距交付還遙遙無期。

發動機方面,2017年中國也有所突破。太行改進型已開始批量裝備國產戰鬥機。渦扇-15、渦扇-20也在穩步推進。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CJ-1000AX ,於2017年12月25日首台整機在上海完成裝配,整機驗證平台已經建立,將為後續研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日本的航空工業當然也並非不堪一擊。在零部件、材料工藝等領域有著極高的水平。但在系統集成、設計研發領域,就與中國有著天壤之別。

2015年10月,日本購買美國3架KC-46空中加油機,合計超過50億美元。這比當年松下、索尼、日立三巨頭凈利潤加起來還多,這就是不能自己製造的悲哀。

航空領域,中國進步很大。但要說整體進入世界前三,目前還有困難。只能說個別產品在崛起。而日本原本並不強,也談不上衰落。

中日兩國航天發展的思路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兩個不同的結果。日本的國際關係很好,航天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自己做,有條件去挑自己有興趣並且有能力做好的事來做。所以日本的航天事業成績很突出,技術水平很高,但是不完整。

中國航天一開始就面臨歐美的技術封鎖,所以不得已全要靠自己。這也造成,中國的航天技術或許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卻非常全面系統。

火箭領域,目前中國最新的長征五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運載能力世界第二。

火箭最核心的發動機。中國是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技術的國家。液氫液氧發動機技術,中國的YF-77發動機,性能參數因為研製時間較晚,工業基礎較差,目前落後於美、俄、日、歐。不過通過YF-77的研製,我們培養了大批低溫發動機相關人才,建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完整的供應商,徹底補足了當年人才斷檔的窘境。這為今後研製世界先進水平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衛星產業,目前中國已擁有包括遙感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空間探測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等多種類型的衛星,形成了海洋衛星系列、氣象衛星系列、陸地衛星系列、環境衛星系列、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通信廣播衛星系列等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基本構成了全方位的應用衛星體系,為衛星應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導航衛星,中國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是和美國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並列的全球導航衛星,並且進度快於歐洲伽利略系統。計劃2018年完成18顆衛星發射,2020形成全球服務能力。日本的衛星導航系統「准天頂」,只是區域性的導航系統,與北斗無法比擬。

量子通信衛星,中國領先世界。日本也發射了超小型量子通信試驗衛星,不過技術水平與中國有差距。

氣象衛星,中國的風雲四號與日本的最新的向日葵氣象衛星水平基本齊平。

偵察衛星,中國「遙感」系列是除了美國NROL系列衛星之外,全球規模第二大的太空偵察網路。不過在技術上,與美俄還有差距。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偵察衛星技術進步很快。日本最新的ALOS-3多光譜對地光學觀測衛星,它工作在太陽同步軌道,正下方50公里觀測寬度最高解析度為0.8米。估計目前情報收集衛星網中的「光學五號試驗星」解析度能達到0.3-0.6米。中國最新的商用高景1號光學遙感衛星,全色解析度達到0.5米級,多光譜解析度2米,軌道高度500公里,幅寬12公里。中國軍用遙感衛星技術還應高於此水平。所以,中日偵察衛星基本在伯仲之間。

載人飛船,中國是全世界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第三個國家。歐盟、日本都無相應技術。

空間站,中國已經發射了天宮一號、二號試驗空間站。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長期載人空間站。日本完全沒有相關技術。

深空探測,日本已進行了月球探測、太陽探測、小行星探測。中國只進行了月球探測,從探測的廣度上,中國還落後於日本。

在航天的綜合實力上,通常認為世界航天第一梯隊是美國、俄羅斯、歐空局。中國是第二梯隊領頭羊。但是拿整個歐洲和中國比較,這有點欺負人。按國家來看,中國整體排第三沒有問題。日本只在個別航天領域領先中國,整體上已無力抗衡中國。就連日本人自己也分析道,中國航天全面領先日本只是時間問題。

航天領域,中國崛起,日本保持自己的實力,並無衰退。

截至2016年,中國互聯網用戶突破7億大關,穩居世界第一。其7.1億用戶的超大體量,是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印美兩國用戶數量的總和。在互聯網產業佔GDP比重方面,中國則以6.4%的比重高居世界第一。

中國人過去曾以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為驕傲,而現在,中國人則拿出了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新「四大發明」: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和高鐵。除高鐵外,其他全依賴於互聯網技術。中國在經濟中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給生活帶來了便利,還催進了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受到世界矚目。尤其是這五年來,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的迅猛發展,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從模仿發展到自主創引,引起全球關注並學習。

中國互聯網60秒發生的事

2017年《財富》500強,入圍的6家互聯網服務大公司中國和美國各佔一半。中國是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國是谷歌、亞馬遜、FACEBOOK 。而日本沒有一家入圍。這也很能說明,目前的世界互聯網的格局。能跟中國競爭的只有美國。

在互聯網業界,「中國速度」驚艷了所有人,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消費規模高達9670億美元,中國互聯網相關經濟規模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高達6.9%,僅次於韓國,排名世界第二。中國的電子商務佔全球市場的44%,而美國僅佔27%;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佔全球市場的12%,而美國僅佔6%。

中國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囊括了電子商務、金融、生活等領域,一方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生態系統的逐步完善,整個產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當前在互聯網及數字經濟方面的發展處於世界前列。

日本在互聯網方面,沒有特別的優勢。

互聯網方面,中國崛起非常明顯,日本表現平庸。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很快,可是奇怪的是軟體產業卻發展很慢。這大概跟中國盜版軟體橫行有很大關係,知識產權保護羸弱,使得開發軟體的公司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抑制了開發人的熱情。而且中國人早已習慣了免費使用軟體,這也使得開發人員收入偏低,也就更加沒人願意進入這個行業。

而且,中國軟體缺乏核心技術,電腦、手機操作系統都掌握在國外手裡。各種計算機語言開發工具,也是國外的。中國基本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只能做一些應用軟體。

不過,隨之近年人工智慧的崛起。中國軟體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人工智慧方面,中美兩強領銜的局面已經很明顯。從最具權威的美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國際會議來看, 2015年美國的大學和企業的發表達到326項(48.4%),比例最高,其次中國為138項(20.5%)。兩國佔整體的約7成。而日本排在第8位,僅為20項(3%)。

在感知智能方面,中國大幅領先日本。以BAT為例,人工智慧的運用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的階段。百度的圖片識別搜索,中國公安部2016年推出的網上身份證人臉識別;蘋果和科大訊飛的語音高精準識別輸入(Siri中文就是使用了訊飛的技術);阿里在杭州搞的城市大腦智能交通系統通過識別車牌和車流控制交通;騰訊的機器客服等都是人工智慧。在深圳,2016年大部分停車場都實現了車牌識別自動抬桿進站,出站自動識別車牌計算停車費,完全不需要停車卡 。

語音識別領域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訊飛輸入法,可以零差錯將演講語音轉化成文字輸入,就是用機器的智能語音識別。2016年全球的語音合成大賽暴風雪競賽中,中國科大訊飛排名第一。201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的50個最聰明的公司名單中,中國初創企業曠視科技排名第11位,專門從事計算機視覺技術。它的面部識別產品Face++,迄今為止已經識別並分辨出了1億張面孔。

2016年11月15號,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國際非常知名 KBP 認知大賽中,包括卡內基梅隆和 IBM 這些企業和研究機構都參加,中國獲得全世界第一名,在這樣的機器認知能力測試中,中國領先日本不止一點點。當然日本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機器人技術,比如做機械動作,做的和人體形態相似,這個的確要比中國強。

雲計算領域,權威研究機構IDC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共雲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阿里雲市場份額47.6%,領先優勢不斷擴大。騰訊雲位居第二,份額為9.6%;金山雲位居第三,份額6.5%;中國電信位居第四,份額6%;Ucloud排名第五,份額5.5%。基本國內企業壟斷了市場。

再從雲計算的基礎——雲數據中心的網路硬體基礎建設來看,國內有華為、華三、銳捷、深信服等廠商能夠保障雲數據中心建設。

全球領域,亞馬遜的雲計算出於領導地位。其後是微軟、谷歌、IBM、阿里雲。

日本在雲計算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

在軟體產業,中國有進步,還談不上崛起。日本軟體業原本不是強項,也談不上衰退。

(後續見《中國有沒有崛起,日本有沒有衰退(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鎖定APP的目標類與函數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