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讀《論太極拳「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有感

讀《論太極拳「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有感

我最近在學習趙幼斌先生的《論太極拳「十八在訣」的技術內涵》一文。趙先生的文章寫得精闢,讀後深有感觸。我現在就我習拳十五載時對趙先生講解的感悟,寫出來和大家共享,以期拋磚引玉。

一、何為「十八在訣」?

「十八在訣」,又稱「十八句訣」,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次子楊班侯(1837~1892年)所傳,首見於楊班侯再傳弟子吳孟俠所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之中。這短短十八句話,七十二字,精闢準確地闡明了太極拳的勁力、勁點、勁法等動作要領,對於準確把握太極拳的技術內涵大有裨益。

其內容除了包括「十三勢」的名稱和要點解釋外,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還多了「中、滯、通、虛、實」五種整體技法及其解釋。

趙先生講道,十三勢的核心技法是四個字:掤、捋、擠、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攬雀尾所包含的幾個動作。采、挒、肘、靠四種技法稱為「四隅手」與掤、捋、擠、按合起來叫「八法」。 「八法」之外,「十三勢」還強調在行拳中應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個方位的變化,即「進、退、顧、盼、定」。趙先生講其稱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體重心在運動過程中藥始終處在一個得機得勢的處於複合方位的定位點上。此外,還有「中、滯、通、虛、實」無個方面綜合性的技術要領,要求通過協調周身來達到隨機應變、立於不敗之地的目的。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合起來,就構成了「十八在訣」的基本內容,即: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沖。

筆者雖已習拳十餘載,但對太極拳個中味道怕也只品得一味,其餘兩味尚有待今後探究。所以在此只就趙先生所講的一至四訣(即: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結合兩年來學習傅聲遠大師和傅清泉少帥的拳理,拳式做一學習心得。

二、對掤、捋、擠、按(四手或曰四正手)新的感悟(以楊式太極拳攬雀尾為例)

1.掤在兩臂

掤的力點,或曰勁點、接觸點,在手腕到肘之間。動作的方向為正前方,即左掤向南,右掤向西。其高度在肩胸之間,即手腕高與肩平,用橫勁向前上方掤,但肘要略低於腕,手指要略高於腕。左掤時右手在髖前約30厘米,指尖朝西略偏南。另外提及一點,即在左掤的定式時,左腳尖由開始邁步的正南方內扣(即向西)不要超過30°,否則不易銜接下一步的右掤。

趙先生講到,掤的勁法特點是「圓撐」。「圓撐」主要體現在腕要圓、肘要圓、肩要圓,依此類推,周身都要圓。掤的時候,肘、肩骨節要撐開,腕、掌骨節也要撐開。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訣」中所講的,「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

由此我想到沈家楨、顧留馨所著、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書上寫道,運動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這個剛,不是從努勁合鼓勁而產生的「生鐵」之剛,而是由鬆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又名「掤勁剛」。文中又寫道,放長身肢,來達到鬆開,由鬆開和防長來使身肢產生彈性;彈性加強,則成為掤勁,即彈簧勁;彈簧勁的加強則為太極之剛。

談到掤勁,我想到傅清泉老師在講從高探馬接右分腳時,強調左臂先要外掤,同時右手臂也有掤勁在內,然後合臂交叉分腳。反之,左分腳亦是如此。

趙老師講得好,「掤」在所有勁法中為第一勁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勁法中,無處不在。我們習拳者確實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義是順著來勢、來力而抹帶、引化,動作主要由前向後,方向亦為正。至於勁點,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後手(即右手)在掌心。特殊情況下,前手勁點也可在腕肘之間,即可用兩手握住對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將住對方的肘部封住,同時用前手手腕封住對方另一手。

我結合傅老師的講解,提出我的心得、(由右掤接捋)首先松左胯,在坐左胯的同時雙手同時圓轉成左掌心斜朝里、朝上,右掌心翻成斜朝外、朝下,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雙手略往右前送,而左胯後坐的對撐勁在內;在開始捋時,雙手先微微下沉,隨即向左平捋。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中,務必保持「肩與胯合」,即肩與胯必須保持上下自然垂直;兩手間的距離約為一小臂的長度,右手略高於左手;幾乎完全是由腰的轉動而帶動了平捋。最後的定式,左掌落於左上腹前,右掌落於右胸前靠近胸中線的位置。許多拳友做不好這個捋式,恐怕要從這裡找原因。

趙老師還講到,捋的勁法還要求做到「動短意長」。這就是說,回持動作不要大而長,而要小而短,但心意要長。

3.擠在手背

「擠」字有擁推、排擠、合力向前的意思,勁點在前臂外側,勁法腰橫,即「擠要橫封」。「橫」、「橫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對方的兩肩頭和胸部,其勁勢像一條橫杠封鎖在對方胸前,使對方不得化解而為我所制。

趙老師還強調說,需要注意的是,「擠」的動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動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時,這兩個動作不要做成一樣。

我結合傅老師的講解,談一下我的體會。

由捋到擠,雙手翻腕即為擠的開始,右手不要繞大圈;翻腕的同時轉腰,隨即弓右腿;同時左掌附於右小臂內側(左小指與右手腕根線齊),由兩手間約一拳的距離到定式似挨非挨,似松非松。需要注意的,一是不要雙手搭在胸前再前擠,而是邊轉腰,邊弓步,邊斜線朝正西方擠出;二是肩與胯要上下相對;三是在定式時,右手指尖要高於腕,腕要高於肘;兩手掌與小臂之間基本是直線,其間的夾角略大於90°,而掤的定式兩臂間的夾角要大於100°。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義是將對方的來力向下挫截,然後再是向前推。嚴格說,「推」是「按」的延續,「按推相連」。因為推前先按,所以說的時候只說按不說推。

「按」的勁法特點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說按推的時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動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體的動作勁力去完成。要用腰勁、肘勁、掌勁同時的收與放來完成。趙老師進一步將其稱為「腰看著肘,肘看著手;腰頂著肘,肘頂著手」,意指要用相互關聯的整勁去完成動作。

趙老師講的是按推相連,而傅老師講的是隨左腿後坐的同時隨兩肘下沉平抹回,再向前按出。我記得傅老師在太極大講堂上說,折臂即可。

結合兩位老師的講解,我的理解是,兩手不要大起大落,在坐左胯時也要松右胯,先用沉勁帶動兩掌向胸前曲肘抹回,注意兩大臂和胸之間不要形成大於180°的平角,基本平來平去向前推按,最後的定式兩拇指間約有一拳寬的距離,高度是指尖約與肩平。值得注意的是,要用腰勁。我們可以設想體會一下,當你想推倒一棵大樹時,如果不用腰勁,是不可能的。

趙先生對此專門有一段文字:

由擠式接按式先後坐,在後坐的時候就要收尾閭,命門向後拱頂,兩掌採住對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個「自我上下」的合勁使對方來力下栽,這時就形成了一個「腰攻」的動作;隨按即推,此時身形展開,腰要頂撐開,腰頂肘、肘頂手,像炮膛一樣形成一個開勁,這個過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頂」(註:這個「頂」不是腰向後凸出頂,這樣做則力泄,而是以腰為支撐點向前頂撐開。這就像千斤頂一樣,以地面為支撐點向上頂撐起,但地面卻不向下凹進去)。

攬雀尾是太極拳中最基本的技法,在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中出現了六次。我現在似乎明白了為什麼許多練太極拳的人花費畢生精力去研習,探索太極拳仍不敢說已經深諳太極拳的奧秘。

我在此要特別提及我的太極拳啟蒙老師(至今仍然是我的老師)——我們學院的崔文明老師。崔老師今年已78歲,每天仍練拳不止。他如今仍可以以十分規範的動作採用中架來打完85式楊式太極拳。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在不斷地研究太極原理,不時地向我們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和資料。我很慶幸我的身邊有這麼一位長者,在不斷地激勵和鞭策著我們在太極拳的道路上攜手共進。

本人水平有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老師們、拳友們不吝指正。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太極養生堂正式對外開課啦!

系列太極拳培訓學習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將由太極養生堂創始人及總教練黃山先生親授太極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內功到底煉的是什麼?太極拳內功心法闡釋與分析!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