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問答
「陰陽"觀念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
「陰陽」的觀念至遲在3000年以前的股商時期就已經成熟。那時,我們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並總結出來「相其陰陽」的生產經驗,認識到向陽者豐收,向陰者減產。
殷周之際形成的《易經》是陰陽觀念的第一次系統展現。《易經》雖然沒有提到「陰陽」的概念,但卻用一」、「一一」兩種不同的符號表達了陰陽觀念。《易傳》一書,最後成書於戰國末年,以陰陽對立統一的「道」為核心,擴展開來則形成兩個側翼《易·繫辭上》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也就是說,陰陽相交興萬物:《易傳》還多次論述陰陽相交的問題。
陰陽在《易經》中是如何表示的?
世間任何事物均可以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
陰陽現象無所不在。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面的、裡面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陰。
在《易經·繫辭上》中對陰陽有以下描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像之謂乾,數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陰陽學說對風水學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經過考察論證,人們認為陰陽思想和五行學說是同時出現的,而這兩種學說的出現意味著風水學走向了成熟和系統化。
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全在於陰陽二氣的運動。《易傳》作者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學說,認為陰陽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正是由於陰陽思想的出現,使人與自然融為了一體。而風水學將陰陽思想運用到了實踐當中,把人與天地、字宙始終放在同一個體系中來認識,為如何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奠定了基礎———人是陰陽構成的,植物是陰陽構成的,山川也是陰陽構成的。於是我們明白,如果能將人的陰陽與大自然的陰陽調和統一,那麼他就會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是陰陽思想對風水學最大的貢獻。
風水學與陰陽平衡有什麼聯繫?
風水學最重要的就是講究陰陽平衡,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但很顯然並不是每
個地方都能達到陰陽協調。比如常年有太陽照射的地方,自然陽氣旺盛;至於常年浸水的地方,必然陰氣濃郁。陽氣過盛,易於燥,所居住之處也容易引起火災,在此居住的人往往彈氣暴操;而陰氣過濃,則比較潮濕,物體也容易發生霉變,在此居住的人往往性格陰冷。為了解決這類陰陽失調的現象,風水師就會在陽氣過盛的地方增補陰氣,在陰氣過盛的地方增補陽氣。只有陰陽平衡之地,才利於人居住。因此尋求陰陽平衡、和諧,是風水學調理風水的一個重要原則。
在風水學中如何辨別雌雄?
蔣平階注《青囊序》說:「雌雄者,陰陽之別名,乃不雲陰陽,而言雌雄者。言陰陽,則
陰自為陰,陽自為陽,疑乎對待之物,互顯其情者也。故善言陰陽者,必言雌雄,觀雌則不礎必更觀其堆,而知必有雄以應之;觀雄則不必更觀其雌,而知必有雌以配之。天地兩雌雄也,山川雌雄中之顯象者也,地有至陰之氣,以招攝天之陽精,天之陽氣。日下交乎地而無形可見,止見其草木百穀,春榮秋落,蛟龍蟲,升騰蟄藏而已。故聖人制婚姻,男先乎女亦以陰之所在,陽必求之。山河大地,其可見之形怕陰也,實有不可見之阻以應之。所雌雄者也,故地理家不日地脈,而曰龍神,言變化無常,不可以跡求者也,《青囊經》所謂陽以相陰,陰以含陽者,此雌雄也。」


※海賊王822更新,大家「各懷鬼胎」,路飛一根經的要救出山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