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之教,依文殊菩薩而行,廣行遍參,志在見佛。

依靠文殊,志在見佛,或曰依照智慧,志在見性。如此之行,即是文殊行,或曰如此之行,即是智慧行。

善財見彌勒,彌勒彈指,樓閣門開,善財即入。於樓閣中,善財見無量樓閣,一一樓閣中,皆有彌勒與善財,層層無盡。這便是自心實相,這便是華嚴凈土。

彼岸不在別處,只是這個不生不滅、圓覺十方的清凈自性,亦名自心實相。

《華嚴經》云: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1]

善財見彌勒已,彌勒令善財,依文殊而行,作悟後起修的功夫。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云: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秘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2]

善財悟前,依文殊而五十三參,最後得見彌勒(明心見性)。善財悟後,依文殊而悟後牧牛(普賢行),依文殊而圓成佛道。可見,善財童子悟前與悟後,皆依文殊而行。

文殊者,智慧也。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修行是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到彼岸,而不是蠻幹波羅蜜,也不是盤腿波羅蜜。延壽禪師云:

法身即是人,人須有靈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照,則顯現法身。故經云:「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又:「若得般若,則一切處無著,不為境縛,即是解脫。若顯法身得解脫,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

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

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

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3]

依文殊而行的目的,就是到彼岸。彼岸在哪裡?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過頭來,就是這個廣大無邊、清凈污染的妙明真心,亦名自性法身,亦名自性彌勒。

彌勒不是他人,只是諸人的自性法身,只是諸人本真的自己。若離自性,另尋彌勒,那是找他,而非見己。著相見他,向外求玄,則千劫萬劫,永不得見。反觀自見,體察自心,則開悟見性,剎那之間。若不見己,向外求他,則非真見,則非真行,佛所不許。《金剛經》云:「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也可以說,彌勒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彌勒。這個不來不去的,究竟是個什麼?只是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此是諸人的本佛,此是諸人的本尊,此是諸人本真的自己。佛是自心作,因何離此心外而更覓佛?心外覓佛,則千劫萬劫,盡未來際,永不得佛。諸人還信得及否?若也不信,則不名信佛。

若不觀心,若不找回本真的自己,則不名修行。若不修行,則不得超越娑婆而往生凈土,或曰則不得超越此岸而到達彼岸。若已見性,且已融入自性,則又何另求凈土。天地萬物,原本就是自性中的事,原本就是凈土中的事,只因世人迷失自性,是故妄見娑婆有,不見凈土真。彌勒凈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故名如來,故名彌勒,也名本真的自己。

迷人以為,進入兜率內院,便是到達物理空間的某個地方。然而,佛教所說的彌勒內院,卻不是這樣的一個物理空間,也不是一個心外的精神世界。

彌勒內院,又在哪裡?若是臆想出一個彌勒內院,卻又當作實際,這便是造境自惑,輪迴無期。覺林菩薩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4]

彌勒內院,不在別處,正是諸人的自性法身,或雲諸人的無相真心。彌勒菩薩,也非別人,正是住在彌勒內院里的人,正是住在自性法身上的人。學人證悟了自性,以自性為家舍,便是入住了彌勒內院,還信得及否?若也信不及,則不名菩薩行。若非菩薩行,不得成佛道。

善財入樓閣之後,或雲善財見性之後,則彌勒菩薩令善財童子往詣文殊。善財再次拜謁文殊,受文殊之教,再參普賢,行普賢行。

問:如何是普賢行?

答曰:普感普應,無所不周,故名為普。順性起用,妙用無窮,故名為賢。普賢,表大機大用,果德圓滿。

見性之前,依文殊之教,南尋遍參。參善知識,旨在見佛,或曰旨在見性,或曰旨在見到本真的自己。見性之後,依文殊之教,行普賢之行。行普賢,旨在圓滿,或曰旨在究竟,或曰恢復我本來面目。

我們在沒有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之前,我們的讀經看教,我們的打坐用功,我們的日常觀照,等等,都是為了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創造條件,這就相當於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在見地正確的前提下,我們如法用功,妄想就會逐漸地歇下來,這時,我們借著正確的見地,以及不期而遇的外緣,豁然之間,便能識得這個空明朗凈的自性法身,這就相當於彌勒現前,彈指一聲,樓閣門開。

當我們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之後,我們就要對境練心,事上鍛煉,這就相當於善財童子行普賢行。對於一個真正的覺悟者來說,他不但座下對境練心,即使在座上,也是對境練心。何以故?座上的種種境界,皆能觸動我們的習氣,這時,真正的行者,就會順性而行,度無量眾生。

無量眾生,就是我們的無量習氣,所以,救度眾生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轉染成凈,而不是把對象化的個體生命度到某個物理空間去。永明延壽禪師云:「經雲,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若能智照,不起相續之念,即是度眾生。又,了念即空,無有起處,即是度盡無量百千眾生,不見有一眾生而得滅度者。台教雲,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為男,六塵為女,識為媒嫁,出生無量煩惱為子孫,故經云:有念即生死,無念即尼洹。」

我們的修行,不是消滅念頭,而是以般若智慧化解習氣。真正的悟者,他只除習氣,不滅念頭。若是除妄想就是除念頭,那麼,除盡了妄想的人,就成了沒有念頭的人。修成了一個沒有年頭的人,就像木頭石頭一樣,那麼,這個人還有什麼用呢?正起念時,無念可起,方名無心道人。

[1]《華嚴經》卷七。《大正藏》第十冊,第四三四頁下至四三五頁上。

[2]《華嚴經》卷七十九。《大正藏》第十冊,第四三九頁上。

[3]《宗鏡錄》卷九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〇六頁上。

[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大正藏》九冊,第四六五頁下至四六六頁上。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四料簡》不是永明延壽大師所作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