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要長期執政,為什麼必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指出要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
十九大之所以關注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把政治建設置於「統領」、「首位」的位置,其根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還是要歸結為應對黨所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為黨長期執政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的意義,不僅要從其「統領」和「首位」的意義上來認識,即不僅要從黨的自身的角度來認識,更要從政權建設的視角來認識;或者說,只有從政權建設的視角,才能真正認識到黨的政治建設的真諦和意義。
之所以要從政權建設的視角來看黨的政治建設的意義,主要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要義是,政治問題的核心是政權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看來,一切政治活動都是圍繞國家政權開展的。而在整個的政權體系中,公共權力是其核心要素。儘管時代歷經變遷,情勢日趨複雜,但是政權的問題卻依然是政治問題的關鍵,並且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如果說在以往的歷史階段,社會的政治化程度不高,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對於政權的依賴性還不是那麼密切,那麼在當今世界,似乎所有國家的政權建設應該說都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與政權建設的狀況不可分離。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政治問題的核心是政權問題就更加顯示出其重要意義。
二是,政黨之所以是政黨,就決定了其與政權的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把英文的「PARTY」這個詞翻譯成「政黨」,充分反映出作為表意文字的中國文字的價值。作為近現代政治發展進程的產物,政黨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政治的發展相聯繫。在近現代以來的一些國家,政權的獲得往往通過國民的認同渠道。在這樣的一種政治環境中,一定的利益群體為了能夠獲得政治上的主導地位,便以政黨的組織形式,提出政治綱領,策劃政治活動,以便執掌國家的政權。因此,自從有了政黨以及政黨政治的政治現象之後,政黨的根本意義就是為了國家的政權。因而,執掌政權就成了政黨存在的依據和理由,即使暫時不能執掌政權,也要致力於影響政權,並為執掌政權而作出各方面的努力,包括儲備力量、爭取政治資源,等等。
三是,中國共產黨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立之後,就始終以執掌政權、建立一個新中國為其基本綱領。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獲得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和認同,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執政黨。幾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型國家並初步建立並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而又推進了偉大的改革開放事業,從而奠定了長期穩定執政的重要政治基礎。但是同時,如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也是複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複雜的,……要深刻認識到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今天我們需要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的必要性。
總而言之,與任何組織的存在本質上並不是為了組織自身一樣,黨的存在從根本上來說也不是為了黨自身,而是為了通過這個黨的組織、黨的力量來執掌好政權、維繫好政權,使這個政權始終能夠持續穩定地推動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因此,黨的政治建設,其根本的目的正是為了黨之於這個國家的政權建設。唯有通過積極有效的政治建設,才能奠定黨的政權建設的堅實基礎。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