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侯仁之:中國申遺第一人

侯仁之:中國申遺第一人

撰文、供圖/ 湯繼強 選自:世界遺產地理

熟悉侯仁之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一生致力學術研究、情系遺產保護。侯先生,身經百年,是他讓《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進入了國人視野,進入了國家決策。殊不知,在三十年前,為使中國成為公約締約國,其間還發生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侯仁之與遺產保護結下不解之緣,還要從上世紀40 年代說起。1946 年,侯仁之負笈遠行英倫,攻讀博士。1949 年開國大典前兩天,他學成歸國,參加了天安門的慶典遊行。而後,國內的形式突然嚴峻起來,尤其是經歷了「文革」後,國內文物界破壞嚴重,怎樣保護遺產和文物,是很迫切的事情。二戰後,西方國家對文物的保護,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讓在國內封閉了30 年的侯仁之很受觸動。

兩塊城磚成為申遺前奏

侯仁之的女兒侯馥興說:「兩塊城牆磚,是申遺的前奏。」1980 年春,69 歲的侯仁之代表北京大學向匹茲堡大學贈送兩塊北京老城牆的城牆磚。他後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兩方北京城磚遠渡重洋記》介紹這段故事。

1980 年春,69 歲的侯仁之代表北京大學向匹茲堡大學贈送兩塊北京老城牆的城牆磚。他後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兩方北京城磚遠渡重洋記》介紹這段故事。

1979 年夏天,美國匹茲堡大學訪華團17 人來到北京大學作學術交流。訪華團的一位負責人婉轉地表達了一個願望說: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城,舊日的城牆已經拆除了,想來一定有不少城磚留下來,能不能由北京大學贈送一塊給匹茲堡大學,作為兩校文化往來的一個紀念呢?

(1980 年北京大學贈送給匹茲堡大學的北京城磚拓片)

恰好此時,侯仁之接到邀請去加拿大和美國講學。北大領導考慮海運一般需要一兩個月,就囑託侯仁之先把這兩塊城磚的照片和文字拓片帶去,代表北大贈送給匹茲堡大學。侯仁之欣然受命,但心裡納悶,匹茲堡大學為什麼要城牆磚呢?

原來匹大校園裡有一座大廈,大廈一層開闢了18 間教室,以18 個國家命名,並按國別做特色裝飾,一些珍貴的遺物也被裝飾在教室的牆上。這兩塊磚後來又繼續演繹著兩校交往佳話。

這件事情對侯仁之觸動很大,「匹茲堡大學是把兩塊磚作為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賦予了很高的含義」,侯馥興說。

「修我長城」 堅定加入信念

如果說「兩塊城磚」給侯仁之帶來的是內心的觸動,那麼「修我長城」行動對他帶來的是心靈的巨大衝擊。在他看來,加入《公約》已經不能再等了。

那是1984 年7 月26 日上午,侯仁之如約去拜訪喬治·華盛頓大學建築系麥格拉思(Dorn C. McGrath)教授。出乎意料的是,一見面,麥格拉思教授就興高采烈地告訴侯仁之說:「一個好消息!」隨即,他把準備好的《紐約時報》複印件給侯仁之看。侯仁之接過一看,中國在維修萬里長城的大字標題,赫然在目。

(1946 年,侯仁之在利物浦大學宿舍大樓前留影)

1984 年7 月《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4 家首都報紙聯合倡議「愛我中華,修我長城」 社會募捐活動。《紐約時報》也報道了這一消息。

這個募捐項目後來得到了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捐贈,除了美國,還在日本、科威特,歐洲國家如法國、丹麥、瑞典通過報紙或電視被廣為傳播。

加入《公約》一波三折

侯仁之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是1984 年在康奈爾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瑞溥思(JohnW.Reps)那裡。

1980 年初訪美國高校後,侯仁之多次來美國。1984 年作為路斯基金學者,專門到康奈爾大學城市與規劃系進行研究。對於瑞溥思教授,侯仁之慕名已久。瑞溥思早在1967年就出版了名著《宏偉的華盛頓——首都的規劃設計與發展》。侯仁之此行的研究課題是「從北京到華盛頓——城市設計主題思想試探」。

侯仁之20 世紀50 年代就曾參加了梁思成的北京市規劃小組,20 世紀80 年代初作為北京市人大常委參加了《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制定工作。他不辭辛苦地考察華盛頓,查閱資料,徒步考察運河、遺迹的歷史變遷。「華府的夏季和北京一樣炎熱,因此我們總是利用每天早晚兩頭的時間外出考察或參觀,午飯前後直到下午四點,總是進行室內工作」,侯仁之寫到。

當時,加入《公約》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問題,侯仁之在1984 年8 月7 日寫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王凡的信中寫到:「我因為負責主持『北京市文物古迹保護管理委員會』的事,深感首都古建築物的維修工作以及重要的歷史遺迹遺物的保護問題,十分重要,只是由於物力缺乏,困難重重。」因此,侯仁之也在積極爭取國際組織的援助。從他的信中,我們看到了與侯仁之討論此事的中國駐美大使館科技參贊吳貽康、中國駐聯合國科技參贊方曉的名字。

侯仁之的夫人張瑋瑛後來談起此事時,用的詞是「多方奔走」。侯馥興則說「進展不順」,她回憶道:「記得父親多次去教育部所在地大木倉衚衕,事情進展不怎麼順利。有人提出,加入《公約》每年交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在當時看來是一筆不小的數字。父親覺得還要繼續做,他跟很多人說起過加入《公約》的事情。也許是推動還差一把勁,最後才用政協提案的方式來做。」

1985 年12 月12 日,中國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兩年後,泰山、長城、北京及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莫高窟、秦始皇陵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成為中國首批世界遺產。談及此事,侯仁之的弟子、北大教授鄧輝說:「這件事體現了侯仁之作為一個學者的情懷和眼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頭三用,正反盲插,連Type-C都支持,一根線搞定所有手機!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