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民青:「佛系文化」的走紅究竟透露出哪些社會問題

楊民青:「佛系文化」的走紅究竟透露出哪些社會問題

對於2017年在不少青年中走紅的「佛系文化」現象,除了善意的分析和幫助之外,不宜簡單指責和嚴厲批評,應該看到,這種現象的實質是青年渴望更加樂觀、積極、有望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對此,人們有責任和義務正視其中透露出的社會問題,熱情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青年人。

突然走紅網路的「佛系文化」

「佛系」一詞屬於舶來品,有人從可以查到的資料發現,「佛系」一詞最早出現在2014年,當時,日本有媒體把那些喜歡獨自生活、一時不想戀愛、自有興趣愛好的男性稱作「佛系男子」。

2017年4月,有人借用「佛系」這個辭彙,使「佛系追星」在網上迅速流傳。「佛系追星」是指那些曾深度參各種追星活動的「粉絲」,由於受追星生活所累,在經歷一番苦累之後另有所悟,從而轉為追星不動怒、不吵架、不上火的平和方式。

隨著「佛系追星」突然紅火,其他「佛系」名詞很快在網上流傳開來,諸如:「佛系女子」「佛系男子」「佛系青年」「佛系90後」「佛系買家」「佛系賣家」「佛系醫生」「佛系乘客」「佛系食客」「佛系旅客」「佛系驢友」等不一而足。

此外,「佛繫戀愛」「佛系遊戲」「佛系炒股」「佛系儲蓄」「佛系捐款」等「佛系生活」提法和生活方式大量湧現。在個別地方發生虐待幼兒事件後,網路又有了「佛系幼師」新稱謂。總之,「佛系」一詞被許多網民泛用。

一位「佛系青年」稱,並不覺得「佛系」一詞有多麼新鮮和吸引人。據這位」佛系青年「自我介紹,今年,她同時備考公務員和碩士研究生,此前,已經參加過兩次研究生考試,均未被錄取。如今,在最後階段,為了避免壓力過大,努力保持一種「佛系考研」狀態,為的是減輕來自各方面的沉重壓力。

在許多「佛系青年」看來,「佛系」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曠達,不完全是消極和無奈。有的「佛系青年」明面上表現出無所謂,但是,暗地裡並非一切都無所謂。在生活中還要面對掙扎、奮鬥、付出。因為,當今社會雖有壓力和困難,但是,對許多人來說,經過努力和奮鬥,畢竟依然存在一定的希望,哪怕有些希望難以實現。

「佛系文化」現象透露出的複雜心理

對於「佛系文化」反映的心理主旨,人們可以從「佛系追星」的「行為準則」中略見一斑。有「佛系追星族」總結自己的「行為準則」是:「愛好雲集,不動真情,小秤在心,永遠不平,這個不錯,那個也行……今朝死忠,明日無情,牆頭本命,頭上青青。」

消極和宿命,無奈和無助,人們從中可以看出,「佛系文化」本身的確具有消極和無奈的一面。但是,如果認為「佛系文化」僅僅於此,又有失偏頗。因為,除了消極和無奈思緒以外,「佛系文化」反映的還有其他心理狀態。

應該說,這種思想文化與當下社會中不可否認存在的焦躁、暴戾、怒對等情緒,不僅不同,而且,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經常表現的是不滿和不平,而「佛系青年」則是: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隨緣。

一位專家指出,和時下不少青年流行的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中,「系」意為類型,突出的是「佛」,借鑒的是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

正因為這樣,「佛系青年」不希望在處理和面對這種社會環境上,花費上更多的時間,經常為小事亂髮脾氣,於是,採取「佛系」態度,進行自我消解和自我安慰。如果放棄「佛系」中的消極和無奈不論,從心理學上說,這是一些青少年在不斷進行自我教育中,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還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與其說「佛系」是「一部無所謂生活史」,倒不如說「佛系」是「一部放棄抵抗生活史」或者「一部妥協生活史」。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不開;他們自覺放棄抵抗,是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會產生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還不如假裝豁達,讓自己好過一些。

「佛系文化」反映出的當今社會問題

2017年出現的「佛系文化」現象,與此前流行的「喪文化」現象,具有一定相似性之處,是一些年青人面對當下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映。人們應該看到,這些通過網路渠道流傳的「青年亞文化」背後,反映了他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面臨的難以適應的社會問題。

「佛系文化」現象多發生於90後的青年人中間,有人甚至戲稱「當今的90後都已經出家了。」意思是說,都信奉和加入了「佛系青年」行列。

有人說,當今的90後青年人,可謂是互聯網一代的「原住民」,與比他們老成一些的80後青年、70後青年具有不同特點,他們從小的社會環境有明顯不同。相比較而言,前者更善於運用網路語言,或調侃、或嘲諷,熱衷於通過嘻笑怒罵、插科打渾地表達自己看法。於是,「佛系文化」在他們身上表現更為突出一些。

應該承認,90後的青年人,與以住的青年人相比,面臨新的時代背景和生活壓力:戶籍、房價、戀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而這些社會壓力,讓這一代大多數沒有家庭背景的年輕人,依靠自身努力,的確難以承擔如此重荷。

有人在研究「佛系文化」現象時指出,如果說,前段時間的「油膩」映射了當下中年人的危機,那麼,如今的「佛系文化」則反映出當下90後們的生存現狀。到2017年,最後一批90後也已成年,部分90後青年開始在職場中初露鋒芒。從學校進入社會,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快速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競爭,都讓他們壓力增大,產生迷茫、焦慮以及自我懷疑的情緒。

一位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專家分析稱,當前,中國整體處於改革與變動的快速發展階段,青年作為「危機的一代」,在就業、發展各方面都存在挑戰,青年人的生存壓力相對加大。由此,網路上興起一種調侃式自嘲的亞文化,在社會中流行和蔓延。

需要教育更需要社會熱心和誠心幫助

海外媒體的一篇評論指出,或許是缺乏自主觀念、抑或是欠缺獨立成事的能力,不少青年人遇到問題沒辦法、應對責任沒擔當、看到困難沒主見,活脫脫的「媽寶男」「公主病」,一進入社會便是兩腿發軟站不住腳、身體發虛挺不起胸,當真的壓力、真的難題接連到來,終究是應接不暇、難有作為,只能一讓再讓、一忍再忍、一退再退。

評論說,眼下,青年人面臨的壓力確實大、面對的挑戰確實多,但青年人就要有青年人的樣子,強勁的朝氣絕不能被現實所打敗,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成長的必修課,「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鬥才會夢想成真」,能力不足就加強歷練學習,責任缺失就涵養擔當意識,讓「青春無畏」這個青年人最大的優勢全面迸發出來。

評論認為,當然,社會各界都應給與足夠的理解和包容。我們的輿論應加強正面引導,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及時讓廣大青年人自主發聲,或是代表青年人群表達真實意願、現實訴求,少些冷眼旁觀、推波助瀾,多些悉心關愛、熱心幫助,把青年人成長所需的積極態度匯聚起來,讓青年人永葆砥礪前行的正能量。

評論強調,相關單位和部門也應當及時關注青年人成長的「痛楚」,對於青年人的焦慮作進一步調研,摸清楚究竟是能力不足使然,還是成長的壓力當真過大,該管的就管、該約束的就約束,讓青年人的壓力、焦慮得到應有控制,避免「過剛易折」,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佛系」觀念終究是個玩笑話,切不可「上綱上線」,誘發青年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生活的無奈、對困難的無助。社會的每個成員、每個組織都要積極關注、全力配合青年人的成長,這才是負責任的社會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在一些青年人走上社會遇到挫折時,「佛系文化」為何對他們有天然的吸引力,「佛系」原則為何與他們人生信條一拍即合,迅速填補了他們理念和信仰的真空,這些問題需要思想理論工作者予以深入和正確地予以回答。

正視和消除「佛系文化」在青年人的負面影響,除了需要從根本上著眼和入手外,現在,需要社會以滿腔熱情教育和幫助「佛系青年」,而不是對他們一味指責、批評,更不能將其視為包袱。從根本上說,根治「媽寶男」「公主病」,需要轉變當下許多家庭的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 END -

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 |楊民青

華 語 智 庫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智庫 的精彩文章:

誰在製造下一場中東戰爭

TAG:華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