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統一路上的第一勁敵和最後一個對手

秦國統一路上的第一勁敵和最後一個對手

河西之戰

戰國時期,秦魏橫跨將近百年的河西之戰,從魏國佔領秦國的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到秦國收復河西總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

其時,魏文侯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吳起改革兵制,建立魏武卒,使得魏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吳起率領魏武卒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戰爭奇蹟。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尤其是在公元前389年,第二次河西之戰中,吳起率領沒立過軍功的步兵50000、騎兵3000、車500擊破秦軍50萬。第三次河西之戰,雖然前期魏軍主力不在西線,三次敗於秦軍,但隨後魏以龐涓為主將率軍攻秦,龐涓用「攻其必救」之策,一舉突破秦河西防線,威脅秦都櫟陽,秦被迫將都城遷回涇陽。

由於魏國多年的窮兵黷武,尤其是魏惠王時期在與齊國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魏國精銳盡失,從此之後,魏國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山東六國

魏國在魏惠王后期開始衰落,以至於他自己都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韓國四戰之地,強鄰環視,國土狹小一直沒有什麼建樹。楚國在經過丹陽之戰、鄢郢之戰等一系列大戰後,主力盡失,一蹶不振。公元前287年,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公元前320年,本就是苦寒之地的燕國又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國力大減。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至田單復國,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這個時候惟有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北擊匈奴,胡服騎射,國立日強,成為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天下大勢,日趨明朗,一統天下者,非秦即趙。說起來兩家還屬於嬴性同宗。

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兩軍已經有過一次較小規模的戰爭。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大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之後,秦軍調整戰略方向,率先攻打更為弱小的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王把上黨割讓給秦國換取短暫的和平。不想上黨太守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攜城民歸於趙。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軍數戰不利後,堅壁不出。廉頗本想待挫傷秦軍銳氣再行出擊,可是沒想到秦軍的軍隊後勤保障體系要比趙軍完善,善於野戰的趙軍防守也無法發揮其優勢。雙方戰爭陷入僵持,戰爭的輸贏,完全成為了國力的對拼。在以往的戰爭中,兩國相爭,往往會受到第三方的掣肘。尤其是秦趙議和的迷霧,導致形成趙國一家獨自抗擊秦國的局面。

趙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的固守策略不滿,再加上范雎的反間計,城內流言四起,終於趙王讓趙括換下廉頗。趙括一改廉頗的防守策略,採取主動進攻的方式對付秦軍。不想,秦將白起也暗地裡換下王齕,並且設計詐敗,圍困趙軍。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白起坑殺趙降卒40萬。趙軍固然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趙軍善於野戰,竊以為趙括主動出擊的策略是沒有錯的,敗在沒有識破白起的誘敵之策,輕率追擊,中計被圍,糧草兵援全無,回天無力】

至此,山東六國,再沒有誰能阻擋秦統一天下的步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