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傳承文化和人格
1月21日下午,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許鴻基做客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廣州文藝市民空間由廣州市文聯和南方報業289藝術聯合打造。許鴻基與書法愛好者分享顏真卿楷書的藝術風格和文化意義,根據觀眾隨意塗鴉的上百個墨點即興創作,寫成一幅唐詩行書作品。
中國哲學賦予書法靈魂,書法實踐也充實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許鴻基從中國哲學連續、動態、整體的宇宙觀切入,對顏楷的人文精神內涵加以全方位解讀。他認為,書法的傳承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承,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人格的傳承。而當代書壇的發展,也需要共生和諧的良好生態,鼓勵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群參與傳承。
傳統文化創造離不開書法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座里程碑。他集五百年雄健派之大成,同時有革新精神。許鴻基多年來專註研究「寬博雄強」的顏楷。他堅持走碑帖結合之路,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入顏楷,點畫乾淨,結體寬舒,面貌清剛。
鑽研顏體書法的同時,許鴻基對顏真卿的為人治學也有深入研究。他先從個性與生平,梳理顏真卿書法發展軌跡:他早期風格嚴整,隨著閱歷增加,個性日趨明顯,70歲後成書的《顏氏家廟碑》《李玄靖碑》《自書告身帖》,則是顏氏書法最成熟的代表。
自古以來,漢字及其書法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與表達方式。旅法著名學者、書法家熊秉明曾說,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許鴻基表示,文人既是書法的創作者,也是傳統文化的倡導者;書法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參與傳統文化的創造;書法與哲學是一體的。
「顏真卿不但是書法家,還是一位哲學家。」許鴻基將顏真卿書法反映的價值觀,歸結為「禮、仁、和」三要素,與他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禮」體現在講究主次的謀篇布局;「仁」反映為局部之間的關切以及整體對局部的優先;「和」則概括了顏體書法的對立統一。
不少人將顏真卿博大、雄強的書風,歸結為盛唐氣象的流露。許鴻基卻認為,顏真卿作書是「書寫他的心性」,雄強書風反映儒家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顏體的傳承既是技法的傳承,也是人格的傳承。要學他的字,必須先學習他的人格。」他補充道。
普及書法應追求和諧共生
在「大師下午茶」活動上,許鴻基還與市民共同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書法創作:10名市民先在一張白紙上隨意布下墨點,再由許鴻基加工創作。面對上百個如亂石鋪街的墨點,許鴻基稍加思索,因勢成書。不到五分鐘,一幅洋洋洒洒的行書作品躍然紙上。
行書以李白名作《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為內容。「我對這篇作品印象深刻,因而順手拈來。」許鴻基向記者介紹,布點成書最能體現書法的整體性思維:「它既考驗書法家的大局觀念,也要在微觀上隨機應變,需要練就高超的結字與章法能力。」
許鴻基將書法創作視為面對矛盾、化解矛盾的過程。他結合臨習體會,認為顏真卿的《送裴將軍詩帖》是其中的典範。該帖楷、行、草相混而書,結體方圓、欹正,點畫粗細、長短、續斷變化多端。「顏真卿將許多常人看似無關甚至對立的元素合為一帖,使之共生和諧,體現中華文明的智慧。」他分析道。
與此同時,他還糾正了坊間對顏體的一些錯誤認識:「中正」不是刻板地追求中軸對稱,它的難度在於於不正中求正、於不勻稱中求勻稱;「寬博」不是追求飽滿肥大如美術字,高妙在字內部的虛實安排;「雄強」並非書寫力透紙背那麼簡單,需要通過點畫、結構的主次搭配,形成力量的集結。
許鴻基倡議,書法界也需要共生和諧的生態。書法既然是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財富,人們也應盡量對各種書法群體予以包容:「如果將書法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哪一類習書群體都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對立的,應該共生和諧,才能繁榮書法大業。」
不久前,社會上有人提出「老幹部體」的概念。「他們提出這種稱謂並不是出於尊重,而是流露出對這一群體的藐視。這不是好的現象。」在許鴻基看來,「老幹部群體」從事書法創作也有其優勢:「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書法所需的元素之一;他們以老帶少,對書法傳承功不可沒;而且老有所樂,我們應該為他們高興,而且大力支持,使之以藝傳世。」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通訊員 陳翔


TAG:南方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