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Vol28.韓望喜正解中華經典《論語》

Vol28.韓望喜正解中華經典《論語》

2018.01.19 臘月初三?周五

韓望喜正解中華經典

第一季 第二十八期

本期主講:《論語》

主講人:文化學者韓望喜

第二十八講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學者講堂


聆聽中華經典《論語》講解

圖圖話話

品行高尚的人犯錯誤就像日食和月食,別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別人仍然敬仰他。

孔子有曰

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 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3、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自然不會來了。」

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專門苛求別人。

今日美文

如何行君子之道——星雲大師

《省心錄》說:「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人要養成寬容的美德,能夠寬諒他人無心之過,讓人有改過向上的機會,才是君子之行。關於「四種涵養」,說明如下:

第一,覺人之詐,不發於言

我們跟朋友相處,發覺他對你有所圖謀時,最好不要輕易地揭穿,只要心裡有數即可。清代史襄哉說:「恭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如果你能表現得不爭不權謀、禮讓守節操,以誠心忠實對待,反而比漫罵指責、鉤心鬥角,更能讓對方感動而有所改進。

第二,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有時候別人講話傷害我、侮辱我,你不要將不滿之心表現在臉上,因為你將怒氣形於色,反而讓他人覺得你沒有涵養。宋代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一個人可以忍得了別人的羞辱,是大勇之人,如藺相如、勾踐、韓信,他們不都是因為能忍,所以成為一代名將的嗎?

第三,察人之過,不揚於人

中國人一向有「隱惡揚善」的美德,也就是不傳揚他人的缺點或是非。但是,當遇到一些大奸大惡,我們仍應訴諸法,以免危及大眾;如果只是個人的小過失,以及一些不當的言行,我們可以仗義直言地告誡他,請他改過,但不要隨便向他人宣揚。因為不斷揚善,才能讓大眾有「見賢思齊」的心,如此才能減少惡的行為,進而增長善行,凈化社會。

第四,施人之惠,不記於心

古人云:「受人之恩不可忘,施人之恩不可記。」平常我們或許有機會幫別人一些忙,為人做一些服務,施人一些恩惠,但是我們不能老是念念不忘,甚至希望別人回報。佛教講「無相布施」,《聖經》也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就是說明施人之惠不要記在心上,才是真正的布施。梁武帝一生造了很多寺廟、供養了很多僧人,但是菩提達摩祖師卻說:「了無功德。」所以布施要做到不為名、不求利、不望報地無相布施,才是大功德。

俗語說:「志大量小,無勛業可為。」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具備以上「四種涵養」,不但成就自己穩重踏實、磊落容忍的性格,更是仁愛的施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公佛教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偈 應與智者交

TAG:大公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