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可能就是需要那麼一點等待

人生可能就是需要那麼一點等待

結識好的人,每天寫日記、喝酒不要醉。

這是到目前為止試圖儘力要履行的三點,每天寫日記可能因為很多瑣事的干擾改成一周兩篇,喝酒好像真沒有再醉過。然而結識好的人這一點還沒有總結出任何的規律或者想法,唯一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人會不會影響我健身、早睡早起、堅持吃早餐,做樂觀自信的人,過規律接地氣的生活。

這幾年間,我見證了無數人命運的起承轉合,公司和行業的興衰……隔著幾年的時間看自己,與當時看待自我的方式完全不同了。當時覺得自己可愛,百無禁忌。現在只覺得是個蠻煩的傢伙,而且過於沉浸於自我,對外界的判斷和認知非常狹隘。

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反省的人。

最近我在看羅英石的書《反正競賽還很長》,羅PD這個人,只要喜歡韓國綜藝節目的人,都很熟悉。是個可愛的大叔。

寫這本書時,他39歲,剛剛結束了給他帶來巨大成功的《兩天一夜》,這個節目在韓國創下了50%的可怕收視率。

「39歲,或許是這樣的年紀吧。好像正以時速20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賓士,只要再多踩幾下油門,就能在競賽中獲得第一的樣子,但還是覺得是必須要暫時把車停在路邊,將身上的灰塵稍微撣一撣的年紀了。」

在節目停了之後,他決定先出門去旅遊,於是就去了冰島看極光。

一個人的冰島之旅可以說是乏味,卻又妙趣橫生,大概因為他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傢伙,就像村上春樹一樣,彷彿所有的旅行都能被他們寫出趣味感,哪怕只是在冰島的民宿里煮韓國拉麵吃而已。

「到底能不能看到極光呀?」東奔西走,都似乎看不見。只剩兩天的時候,羅PD參加了一個「極光旅行團」,那天下著雨,他準備在酒店喝酒休息,等第二天抓住最後的機會去尋找極光。但是一個老爺爺,斬釘截鐵的對他說:「看極光,要看就在今天。明天不會有。」羅PD看著雨,覺得萬萬不可能,卻還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當晚就跟著旅行團去尋找極光……最後能不能看到我就不劇透了。

旅行回來後,羅PD有很多計劃。比如要去開客棧,或者開咖啡廳,反正都是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事實上是因為《兩天一夜》太成功了吧,害怕繼續做節目,會面臨失敗的狀況,所以想的是逃避,去做其他事情。

在這時,他與《兩天一夜》的編劇李有靜吃飯,李有靜說自己正在寫電視劇。羅PD建議說:「你是這個圈子裡知名的綜藝編劇,何必做這麼危險的選擇?突然跨到其它領域去,弄不好,會在華麗的履歷上留下污點。」

而李有靜編劇是這麼回答的:「我們的工作,什麼時候計較過成功失敗呢?我們通常只因為有趣,就會參與。開始做《兩天一夜》時,我們知道會成功嗎?還不是我們自己做得很開心而已。這次也是,我是第一次寫連續劇,出乎意料的有趣,如果搞砸就搞砸吧。」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有靜在寫的連續劇就是後來超級大紅的國民劇《請回答1997》。之後又有《請回答1994》和《請回答1988》。

我看《請回答1988》,忽然意識到這部劇的成功正在於吸收了很多綜藝節目的表現手法,比如講一件事,會先講結果,再倒回去講怎麼回事;講一個人現在的狀況,會把其他人的都點到……德善去廣州給阿澤帶了電熱毯,鏡頭會忽然回到家裡她姐姐發現電熱毯沒了被凍得發抖,讓觀眾忍不住笑起來……這部劇打破了電視劇那種緊湊流暢的風格,著重於生活細節,反而創造出了新的風格。

李有靜也沒有想到吧,自己那麼多年的綜藝生涯積累的本領,原來是為了能夠有一天,創作出感動人的難得的電視劇。

是因為李有靜的鼓勵,羅PD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喜愛的綜藝界,之後又製作了「花樣系列」、《三時三餐》和《尹食堂》。

當下的一切都有意義,結果卻是在未來。

神奇的是:你並不知道究竟是哪一部分起了作用。

或者你需要很多的智慧,才會明白是哪部分。

翻看自己以前的博客,會意識到,以前的自己是何等的快樂。即使我每天都在傷感、難過、發泄各種情緒,然而事實上卻是開心的。這種開心多半來自於無知,以及慾望的單一和模糊。這一年似乎對20多歲的人生做出了階段性的總結。回頭望去,做錯的事情,做對的事情,現在才變得好像有點清楚,而當時,真是一無所知。

我眼中的人生,既慢且長,充滿了未知以及不確定性。有時候真的覺得快倒霉死了,眼看要擺脫之前不順心的處境,卻又跳進新的困惑裡邊。因為有阿貴般的精神,快樂和愉悅的事沒有停止過,逆境反而也成了插曲。

跟那些雞湯里寫的不一樣,無所謂什麼堅不堅持,努不努力,就是隨波逐流,但也盡了力。同時不放棄感受,做一個敏感的人。不要浪費時間,等待不是躺一天,晚上醒來你會頭疼,會想到自己又浪費了一天,然後自怨自艾,然後陷入痛苦。這樣不算是等待。等待是做了該做的事,然後躺下來,享受簡單的愉悅。鮑勃·迪倫:

我想,首先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哪怕這個信念是過時的,或者笨拙的。因為信念一旦消失了,等待也就徹底失去了意義。無論多麼長的等待,沒有信念是不行的。沒有信念就不會再有終點。

《秘密森林》的新人編劇曾經在採訪中說:「林中有很多條路,有些路很艱難,有些路彷彿走上去就能到達。人總是想選擇簡單的道路,那也沒有錯,唯一的問題是,那就不再是原來的路了。」

我很喜歡《人生是第一次》裡面的一段比喻,智昊說自己選擇了當編劇這條路,就知道自己要獨自在一段黑漆漆的隧道里行走。

一度她覺得走不下去了。

然後,好事慢慢發生了。

人生可能就是需要那麼一點等待。

有時甚至是漫長的等待。

但不能站著等。要邊走邊等。

不能一動不動,那樣砸下來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是口鍋,但不太可能是好運。

要一直在動,不要停。

往哪兒走都行,但真的要往前走。

然後等著一點點的獎賞。

然後繼續走。

不要羨慕有人走了捷徑,因為那未必是捷徑;也不用焦慮別人走到了前面,你自己也在慢慢走呀;不要根據想像中的結果去選擇過程,因為不走完那個過程,其實是根本不知道結果的……

終點還很遠,反正路還很長。

只要我們還走在自己的路上。

Being able to let go,and being proud to do so.

- 一生一世,無需念念,可忘,可回首。隨自然。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人生箴言15句,句句戳人心!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