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概念還在套小孩子!

大概念還在套小孩子!

坐井觀天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青蛙問:「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答:「我從遠處飛來,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青蛙說:「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怎麼會弄錯呢。」

小鳥說:「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小時候讀到這篇課文時,我們都嘲笑青蛙目光短淺。

有人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必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但在井裡沒有門也沒有窗,只有一個洞,遠遠的高高的,任你怎麼撲騰都夠不著。」坐井觀天,其實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

作家王建平最後改寫了《坐井觀天》:

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怎麼會弄錯呢。」小鳥說:「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青蛙說:「這井太深,我根本跳不出來啊。所以對我來說,天就是這麼大。」小鳥說:「那你太可憐了,要是像我一樣有雙翅膀就好了。」青蛙說:「我不可能有你這樣的翅膀,所以能看見井口大的天空,就已經很幸福了。」

這一生,只要我們儘力而為了,就要勇於接受自己的平凡。

另,小鳥如果知道人類有下面這個說法,不知作何感想?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莊子·內篇·逍遙遊》

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卷三十六·陳涉世家》

但又有人講「鴻鵠有志,燕雀有福。鴻鵠安知燕雀之福…」。

還有,如某個大開腦洞的龜兔賽跑版本是長成了下面這個有趣樣子:

烏兔賽跑

某天,兔子和烏龜一起討論到底誰跑得快,結果誰都不服輸。於是,它們決定賽跑。

第一次,它們是在公路上比賽。結果兔子輸了,為什麼?因為兔子睡覺去了,烏龜先到達終點。

勤奮比天資重要,想成功必須要非常勤奮。

兔子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二次,它們是在操場上比賽。但是一開始,兔子就輸了。為什麼?因為兔子朝相反的方向跑去了。

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想成功必須要先選對方向。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三次,它們是在草地上比賽。跑著,跑著,兔子不見了,烏龜贏了。為什麼?因為兔子掉在泥潭裡去了。

想成功必須要善於發現陷阱和避開陷阱。天上不一定掉餡餅,但地上常常有陷阱。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四次,它們是在山坡上比賽。兔子拚命跑啊,跑啊,但是,它還是輸了。為什麼,因為烏龜是滾下山的,當然更快些。

想成功必須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發揮優點比改正缺點,更容易成功。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五次,它們是在高速公路上比賽。兔子拚命地跑,不停地跑,還是輸了。為什麼?因為烏龜在路邊一招手,打的去了。

要成功必須善於整合資源。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六次,它們又回來操場上比賽。這回兔子跑得飛快,就到終點了,突然,兔子看到前面掛著一條橫幅:誰是第一名,誰是龜兒子。兔子生氣得不得了,不跑了

想成功要學會情緒管理。不忍小則亂大謀。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七次,它們還是在操場上比賽。兔子跑著跑著,快到終點了,突然感覺尾巴被什麼東西咬了一下,兔子尾巴一甩,竟將烏龜甩到前面來了。原來烏龜一直咬著兔子的尾巴奔跑,快到終點時,死命咬了兔子一口。

要成功必須善於利用競爭對手的力量。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敵人。

兔子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八次,烏龜說:「兔子,你選擇了比賽方式——跑步,那我選擇場地,可不可以」兔子毫不在意地說:「行,很公平,你說吧,在哪兒跑?」它們是在水底下比賽的。但是一開始,兔子就輸了。為什麼?因為兔子不會水,一見到水就發抖,一進水,兩眼發白,面青唇顫,差點就歇菜了。

成功必須要知己知彼,以己之長攻人之短,方能百戰百勝。

兔子還是不認輸,它又去找烏龜比賽。

第九次,在400米標準跑道上,比賽5000米,兔子一開始就領先,他吸取了前面種種教訓,一直將領先優勢擴大到最後,但是拉終點線的是兩隻熊,開小差玩手機,兔子速度很快,不巧終點線勒住了脖子,當場掛了。按照比賽章程,第一名由僅有的另外一個參賽選手烏龜取代。

成功的順利到來,還有運命的運命。

於2018年1月21日下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學無數的老馬 的精彩文章:

TAG:不學無數的老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