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抱著金山卻哭窮:盤點明朝亡國時的奇葩景象

抱著金山卻哭窮:盤點明朝亡國時的奇葩景象

崇尚節儉,是中國人歷來的美德,但若太過節儉,就變成了摳門小氣。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古代帝王的權力至高無上,他們終其一生都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即便是相當貧瘠的國家,帝王們也能夠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有漢族人民建立的大統一中原王朝,其雖然總共經歷了16位帝王,享國時間高達276年,但是由於明末爆發的紅巾起義運動,明朝的統治被推翻,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然而,在明朝即將滅亡的時候,國內發生了這樣一個極其奇葩的景象,那就是朝堂內外皇帝和群臣均守著金山哭窮。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縊殉國,闖王李自成在佔領了北京城之後,從宮內搜刮出了定3000萬兩的白銀,200萬兩黃金以及大量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數目之龐大,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面對著即將破碎的江山,明朝的帝王和群臣,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守著巨大的財富哭窮,均不願意拿出錢財來保衛江山。

有權有勢的地王和群臣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是會競相效仿,勢必不會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汗錢捐贈給國家。所以,明朝的沒落,源自於統治者的昏庸和腐朽,一向崇尚節儉的崇禎皇帝,視錢如命,在江山即將土崩瓦解的那一刻,都不肯拿出錢財來保衛江山。

錢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為了銀子而丟失了江山,真可謂是一筆極其不值得的交易。想必崇禎皇帝至死都意識不到這個道理,在他的心目中,錢財遠比自己的江山更加重要。如此自重錢財,不重江山的君主,怎能避免亡國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