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解釋念住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解釋念住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21):

解 釋 念 住

文 / 觀諸法如

問:念住何義?

前邊解釋「四念住」,現在解釋「念住」的名義。

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

「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就由這兩個道理,立名為「念住」的。

一、於此住念

於此住念者,謂所緣念住。

解釋「於此住念」。

「於此住念」這個此是指什麼說的?就是「所緣的念住」。正念要在身、受、心、法,四種的地方安住。

韓清凈《披尋記》:「謂所緣念住者:謂緣身受心法為境應知。

「謂所緣念住者:謂緣身受心法為境應知」。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時候,是依身受心法做所緣境的,那麼這就叫做「所緣的念住」。這是依此義安立名為「念住」的。「住」這個字,其實就是「定」的意思,在定裡邊「念」定裡邊念。這裡偏重於「所緣」這一方面來說,名之為「念住」。

二、由此住念

一、第一義

由此住念者,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

「由此住念者」解釋「由此念住」是什麼意思。由此念住方面,有二種。一種是自性念住,一種是相雜念住。由此住念,若是慧心所、若念心所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應的諸心心所法,是相雜念住。

「由此住念」這句話,就是「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慧以簡擇為性,念是明記不忘。在修四念住時一定有智慧,「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慧,是從聞思修來的,也需要正念,要明記不忘,把法義攝持在心。

簡擇要有智慧和念力,這兩個法都攝持在禪定裡邊,在禪定裡邊有念、有慧。在禪定裡邊用念心所,把所修的法門顯現在心裡邊,那叫做「念」。顯現以後再用智慧去觀察,「破除顛倒」叫做智慧。慧、念加上定,依此三法,是「自性念住」。

自性念住,是五別境裡面的慧和念,特別依此二種心所來修四念住,這是四念住的一個特性。所以修四念住一定是有定也要有慧。

「所余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舊的翻譯叫做「共念住」,新的翻譯,叫做「相雜念住」。在慧和念和定之外,有其它的心心所在一起活動,包括: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以及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可能還會有善心所,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等與它相應。智能與念心所相雜在其它的心心所法一起生起正念,叫做「相雜念住」。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

於何處說自性念住耶?

答: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凈,超滅憂苦,謂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於法循法觀念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

復何處說相雜念住耶?

答:如《契經》說:「若有說善法聚者,即四念住,是為正說。所以者何?淳具圓滿善法聚者,唯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乃至廣說。」

《雜阿含經》第二十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凈聚者,所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

復何處說所緣念住耶?

答:如《契經》說:「若有說一切法即四念住,是為正說。所以者何?具足攝受一切法者,唯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廣說。」

此中,三經標句,如其次第,別說自性、相雜、所緣念住。釋句,皆說自性念住,以循觀言俱目慧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

問:何故世尊於標句中,或說自性念住,或說相雜念住,或說所緣念住,於釋句中唯說自性念住耶?

答:欲令勝義念住無失壞故。念住有二種:一、勝義;二、世俗。自性念住是勝義,余是世俗。勝義念住於一切時不可失壞,故佛於釋句中皆說自性(念住)。

有說:「由自性念住力故,相雜、所緣說名念住。」

有說:「欲顯三種念住俱以慧為自性故。謂一慧性,由俱有法相雜助伴能有所作,即名相雜念住;由所緣力能遍隨觀,即名所緣念住。」

二、第二義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皆名念住。

「第二義」,第二個道理來解釋「念住」。

依止身、受、心、法四念住的修行,所產生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所成就的有漏善法及出世無漏聖道,都名為念住。四念住是通於世、出世間的。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由於慧、念、定和還有其它心心所,共同的在身受心法的所緣境上,由強大的力量所生出來的,「善有漏道」和「無漏道,皆名念住」。善有漏道,有漏法裡邊有惡法在內,惡法現在除掉。善有漏道是外凡及內凡位,是從資糧位到加行位的時候,在加行位的時候暖、頂、忍、世第一,這樣子用功修行的時候,雖然是也有很好的成就,但是還沒有完全地消滅煩惱。煩惱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還是「有漏」,還是有煩惱的。若是到進一步到見道位、修道位,到無學道的時候,那就逐漸地滅除了一切的煩惱。完全是清凈的身口意,清凈的色受想行識,清凈的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無漏道」。這樣說就是由因而至果了,皆名為「念住」了。

此復三種:

現在第二科是「辨種類」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這個「此復三種」,前邊「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這個地方還是有三種不同的。

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

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就是「聞所成」。聞所成也有一個範圍,最初開始是由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要依止文、義,能詮的文、所詮的義來了解什麼稱作身、受、心、法?不能離開文字來了解,這是隨順解脫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圓滿地通達了什麼是佛法。當然利根人會很快,鈍根人的時間會慢一點。

「二思所成」通達了以後還要在閑靜處專精思惟,經過一番的思惟,在內心裡邊經過一番思惟的。思惟的時候,就在「聞所成」的智慧上又進了一大步,有時候可以依文,有時候可以不依文,因為有思慧,可以懂得言外之音。由思所成能善巧的通達身、受、心、法的道理,是隨順決擇的。

「三修所成」修所成是在禪定裡邊思惟。禪定裡面思惟,和不在禪定裡面思惟,有什麼不同?就是力量有強有弱。沒得禪定的時候,內心的清凈的如理作意,也是有力量。但是要成就禪定之後,在禪定裡面思惟,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能夠改變身口意,能改變思想,消滅內心裡邊的煩惱,這麼成為聖人,所以叫做「修」。有這個力量能夠轉凡成聖,叫做「修」。

聞、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無漏。

這個由「聞而成」的智慧,由「思惟而成」的智慧,思惟這個「身受心法」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唯是有漏」這個時候還是不能斷煩惱的,所以這還是「有漏」。可是還是非經過「聞思」不可!要通過「聞思」,而後進步到「修所成」。「修所成」的四念住是通於「有漏」也通於「無漏」。有漏的修慧也只能伏斷煩惱,「有漏」就是在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見道」以後就是「無漏」了,無漏的修慧才能夠將煩惱的種子根本的斷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6禪篇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