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倍剛給中國投了一張「贊成票」

安倍剛給中國投了一張「贊成票」

撰文丨邢穎

今天(1月22日),日本本年度例行國會的第一天,在鎂光燈齊聚的場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談到了與中國的關係。

政知君說的是,安倍發表的2018年首份施政演說。

這是2012年12月第二次上台執政以來,安倍第6次在年初發表施政演說。同以往一樣,日本的外交政策是安倍著重闡述的一個主要內容,他甚至標榜過自己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是以「俯瞰地球儀的眼光」來的。

那麼這次施政演說與我們有關嗎?答案是肯定的。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安倍在演說中表明了改善日中關係的強烈意願,他還提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稱「將展開合作,滿足亞洲的基礎設施需求」。

害怕被「一帶一路」拋棄

咦?政知君若沒記錯的話,日本對「一帶一路」的態度之前可不是這樣的。

過去三年里,日本對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圈的發展始終心存疑慮,在日本看來,「一帶一路」將大大強化中國的影響力和主導權。

因此,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朋友圈持續擴大的過程中,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鮮有官方表態或響應,其國內輿論更是直接表達對「一帶一路」的重重疑慮,甚至是一種「防備」的心態。

轉折發生在去年6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落幕後不久。安倍在國內舉行的一個國際會議發表演講時表示,關於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如果條件成熟將進行合作。這可能是安倍首次在正式場合表明合作意願。

其實,在安倍正式表態前,日本已派出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赴北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也就是說,對於參不參加合作,日本當時「話沒說死」。

而在首次正式表態後,安倍又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日本期待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合作,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輿論也漸漸轉變。有日媒指出,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因為這是各國能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的好機會。如果日本能有效利用這個機會,日本企業就能加速開拓海外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11月,日本經濟界派出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訪華團訪問北京。在向中方遞交建議書中,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極大興趣,希望未來有啟動中日合作項目的可能性。同月,由數十名日本學者發起的「一帶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在東京成立,此舉為加強日本學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促進日本政府和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和理解。

看來,安倍這次關於「一帶一路」的表態是有跡可循的。


從「放狠話」到「談合作」

稍微了解安倍的盆友都知道,他在對華政策上一直是「雙面人」,這種轉變不足為奇。

今年的施政演說中,安倍向中國釋放了積極的訊息,稱「將從大局觀出發,發展穩定的友好關係」,呼籲進行首腦間互訪。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在捋了捋安倍在歷年年初發表的施政演說中對日中關係的表述後,得出了一個簡單粗暴結論,其鮮明的對華立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近四年(2018,2017,2016和2015年)的施政演說中,安倍在談及日中關係時都強調「從大局出發,發展穩定的友好關係」,還說日本歡迎中國和平發展,願本著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則,和中方共同努力改善雙邊關係。

其中的2016年,安倍又為自己的外交政策安了個新帽子,稱其為「俯瞰地球儀的積極和平外交」。

再往前的2014年和2013年,安倍再度執政的頭兩年,他在施政演說中表達的幾乎是與現在迥然不同的態度。

2014年1月,針對當時的安保問題,安倍直接對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與釣魚島巡航活動進行點名指責。他揚言要「在日本的廣闊天空和海洋強化防衛態勢,以確保安全」。並稱日本將與擁有共同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加強協作。當然,這是再度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唄。

2013年初的施政演說中,安倍提到了當時日媒熱炒的「中國軍艦在釣魚島海域向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照射火控雷達」一事,不僅態度強硬地把責任推諉給中方,要求中方保持克制,還煞有介事地說,希望回到不讓個別問題對整個關係產生影響的戰略互惠關係原點,將始終敞開對話的大門,通過中日首腦會談來打破兩國關係的僵局。

這幾年,從「放狠話」到使出「友好關係」之說,不知道安倍本人怎麼看這種頻改口風的作風。


還有「畫大餅」

當然,除了對話關係,安倍把更多的篇幅用於闡述國內問題。

這次的演說中,安倍再提修憲,表示將為順利推進2019年4月30日天皇退位與5月1日新天皇即位「傾盡全力」。至於為什麼執著於修憲,請戳政知君以前的文章《新年講話再提修憲 安倍到底幾個意思?》(鏈接)複習一下。

同時,在內政方面,安倍提到將力爭在本屆國會通過工作方式改革相關法案,「將進行根本性改革,實現任何人都能發揮能力的靈活勞動制度。這將是70年來首次大改革」。此外他還表示將力爭實現「同工同酬」。

回顧歷年施政演說可知,為凸顯「安倍經濟學」的成果,安倍多次大談經濟政策,為本國人民「畫大餅」或是「打雞血」。

典型的比如2016年,安倍在演說中用長達四分之三的篇幅大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地方創生援助金政策,以及企業減稅等經濟政策和施政目標,並提出「形成增長與分配的良性循環」,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600萬億日元的目標。

2014年,安倍施政演說的關鍵詞是「搞活經濟」。他用一些地區產業的成功案例,強調「如果去做,就能成功」。安倍還稱,「不要模仿大都市,有必要轉換思路,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特色」。

這兩次大談經濟有著相似的背景,當時的安倍面臨即將到來的參議院選舉或地方選舉,因而想要用新的經濟政策爭取選票。

不同的是,這次安倍面臨的是今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換屆選舉。如果繼續當選,那麼安倍繼續擔任日本首相幾無懸念。如果落選,意味著日本首相將換人。

所以,不知道這次給施政演講買賬的人多不多。

資料丨參考消息網 澎湃新聞 觀察者網 環球時報 海外網 人民網

校對丨項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青年報-政知道 的精彩文章:

超級富豪的前妻是「中國間諜」?

TAG:北京青年報-政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