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數不升反降,養兒防老體系崩塌

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數不升反降,養兒防老體系崩塌

導 讀

2017年全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但我國出生人口數和人口出生率卻雙雙下降,一孩出生數比2016年減少249萬人。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披露: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是2000年以來歷史第二高值。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這是自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來,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佔比超50%,並超過一孩出生數。

二孩政策開始顯露出效果,可人口出生率卻是不升反降。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2017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都有所下降,原因竟是育齡夫婦連一孩都不願意生了。

從計劃生育到全面二孩

計劃生育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面推行,1982年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被寫入憲法,控制人口成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成了一句寫在牆上、刻在心裡的話語。

1981—2017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 60+整理

20世紀80年代,人口出生率穩居20‰以上,20世紀90年代跌破20‰,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口出生率低於14‰,2010——2012更是低於12‰。

越來越低的出生率開始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擺在首位的就是老齡化問題嚴重,勞動人口減少。我國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老齡人口已達到2409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17.3%,且每年千萬的量級在增長。

部分專家擔心,人口生育率下降將會對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衝擊。2017年10月,我國養老保險撫養比變為2.8:1,養老保險收入增速小於支出增速,從2015年開始,我國參保人數、參保職工人數等都出現了下滑。

國家也意識到了持續低出生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開始逐步放開二孩。2013年12月28日,單獨二孩政策出台。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出台全面二孩政策。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在解釋「全面二孩」政策時指出,全國符合全面兩孩政策條件的夫婦約有9000萬對,預計政策實施後的幾年中,中國出生人口總量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預計超過2000萬人。

不過在2016和2017兩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均未達到1800萬,預期中放開「全面二孩」政策後的生育高峰並不十分明顯。

到了2017年,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了:年輕夫婦連一孩都不願意生了。

生,簡單;養,太難

黃宏和宋丹丹曾經表演過一個小品《超生游擊隊》,講的是在計劃生育背景下,一對農村夫妻在生了三個女兒後,為了躲避計劃生育政策爭取生一個兒子而背井離鄉,互相埋怨的對話。

這個小品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也反映出八九十年代的人們是頂著計劃生育偷著生娃,即使被罰款也在所不惜。可轉眼間二三十年間過去了,國家開始鼓勵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可民眾生一娃的意願也不高了。

就2017年的出生人口來說,整體出生人口的下降,並非因為適齡夫婦二孩生育意願不夠,主要是很多夫婦連一孩都沒有生育。2017年,我國一孩數量為724萬人,比2016年減少249萬人。調查顯示,民眾不打算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大。

生,簡單!養,太難!

網友表示:「自己窮,吃過了生活的苦,不想讓孩子繼續承受這些苦,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慈悲。寧願孤獨終老,寧願老了沒人照顧,也不忍心拉著孩子來受罪。」

「作為80後,目睹父母辛苦將自己養大,現在自己獨立生活,也深感壓力巨大!如果生個孩子,感覺孩子不會比自己小時候更幸福,自己反而會比父母年輕時更累!而且現在教育醫療什麼的也都跟不上!生個孩子幹嘛?當拖油瓶?」

「倆獨生子,上頭頂著4位老人,老人之上還有老人,我們得贍養。如果要孩子,女方就得有一陣子不能上班,家庭開銷大了,收入卻小了。老人要是健康還行,如若再有個病災,壓力就太大了。」

2005年,中國社科院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發布了《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報告。報告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為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30歲前的未婚子女的總成本則達到49萬元。此外,這49萬元尚不包括孕產期支出及從孩子孕育到成長過程中父母因孩子誤工、減少流動、升遷等自身發展損失的間接經濟成本。

2016年,南方都市報在這份社科院報告的基礎上推測,隨著通脹,在我國大城市養育1個小孩的平均成本已上升到70萬元。

養兒防老體系崩潰

「養兒防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

但我國自1970年代後施行計劃生育,家庭的平均規模逐漸下降,出生率不斷下降,家庭平均人口數由1982年的4.4人下降至2005年的3.13人。現在中國「4:2:1」家庭結構很普遍,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格局已日益成為主流,在這種家庭模式下完全依靠家庭養老,贍養老人成了獨生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家庭的養老功能名存實亡,養兒防老成了一條死胡同。

養兒防老靠不住,社會養老靠不上。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遠遠跟不上需求。一方面,床位不足,截至2017年9月,我國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已達2.8餘家,養老床位近700萬張。

另一方面是護理人才缺口巨大。如果按照國際公認的3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我國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大約在1000萬人。但根據現有公開數據,當前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2萬,缺口已達千萬級別。

緩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生育率。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旦完成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根本性轉變,即使鼓勵生育,也很難促使生育率的回升。可以預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即使中國將來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也不可能扭轉生育率下滑的趨勢。

因此,中國首先要取消生育限制,其次要出台有利於撫養孩子的政策,促進生育水平的提升。2017年2月,國家衛計委印發《「十三五」全國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總和生育率要從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年均自然增長率保持在 6‰左右。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生育率長期低於更替水平,無論哪種養老方式,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養老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0s+ 的精彩文章:

TAG:6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