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壇盟主的封神之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書壇盟主的封神之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如果中國書法歷史上有一座高山的話,那麼這座高山一定是王氏父子了。王羲之於書法就像是金庸小說里獨孤求敗一樣的人物了,他們相似的地方還很多,比如王羲之的作品真跡現在是沒有了的,就像獨孤求敗一樣永遠是個傳說,沒有人目睹其真面目;再比如楊過能從獨孤求敗的一隻寵物身上領悟武學真諦而走向巔峰,就像後世所有的書法家從唐人那麼些拓本,摹本中學王羲之一樣,學到兩三點就能成大家,學到三四點那就是一代宗師了,像米芾,趙孟頫等人,無一不是學習王羲之的。王羲之就像是書法界的淵源,更準確的說晉代就是中國書法的正宗,而王羲之於書法就像是巴赫於西方古典音樂,只要沿著他們的步伐路線總歸會有大成的。王羲之也不想李北海那麼「小氣」(李邕有言,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這話太不吉利了,估計後世沒有人敢學他了),不讓別人學他,於是在唐太宗這種鐵杆粉絲的推動下,在那位刷字匠(米芾)的極力推崇下,蘭亭序就成了「天下第一行書了」(不是hang書)。

翻開兩晉歷史,印入眼帘的不僅僅是顧虎頭洛神飄飄的瀟洒,還有竹林七賢的不知癲狂,更有蔡邕、鍾繇、張芝、索靖等人的書法,為何二王卻成了一座山?此種必少不了唐人的功勞。唐代書法家之多也是在眾多朝代中數一數二的,眾所周知唐人尚法,而唐代書法家對晉代書法更是青眼有加,你像那位在索靖的碑前忘記時間的歐先生,再如虞世南的師傅智永和尚本身就是王羲之的後人。到了尚意的宋代又如何?蘇軾,蔡襄,米芾等人哪一個不是學王呢?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今天山東臨沂),世居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王羲之用現代的話說標準的官二代,並且少年有才,一不小心就成了「乘龍快婿」,然後人生就是那麼的順風順水,做完官,隱居享受人生,妥妥的人生贏家,這點和他兒子王獻之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王羲之的書法矯若驚龍,翩若驚鴻,節奏明快,每一筆都功夫鮮明,運筆精妙,行筆瀟洒飄逸,筆勢委婉含蓄,猶如行雲流水一般,結體遒美,骨格清新,點畫疏密相間,千變萬化,就拿蘭亭序來說,整幅作品行雲流水一般,變幻莫測,點化之間均蘊含著力量,又不失秀氣。

馮承素勾填本《蘭亭序》

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據說王羲之在酒醒後曾多次重寫《蘭亭序》,卻怎麼也回不到酒酣時所寫出的神韻上去了。遺憾的是蘭亭序的真跡被李世民殉葬後在五代又被盜墓者盜取,從此下落不明了。

再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

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此《二謝帖》書法自然洒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盤,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此貼用筆已脫盡隸體,結體全失平正,以欹側取勢。其揮麗自如之態,更覺老練暢達,無一絲造作處。前二行有雄強、濃郁之美,後六行是另一種慘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變化,此帖由行入草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隨著情緒,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最後兩行已不見行書的綜影,全部是草書了)

王獻之的世界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時從父學習書藝,得到悉心傳授,基礎雄厚,顯露超人才華。後來他取法張芝,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贏得了與其父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稿行之草」的行草是其獨創的書體。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名,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王獻之與其父究竟誰的書法藝術高一些,每個人也許都有不同的看法,如唐太宗喜歡王羲之,而趙構卻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更具率真瀟洒,更入他的法眼。其實單從藝術角度去講兩人不相上下的,甚至王獻之超過乃父,所奈天妒英才,王獻之的英年早逝,生活也盡不如意,說道他的世界少不了那一段為人惋惜的愛情故事。

王獻之,小帥哥一枚,歷史記載,子敬「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人長帥,又有才,還專一,這簡直就是國民老公的典範啊。說來也怪那位歷史第一美男子潘安也是一位極其專一的人呢,其妻楊氏去世後,寫了那麼一篇字字泣血的悼文,終其一生再沒續弦,這就是有趣的靈魂與好看的皮囊的統一了。王獻之也是,與郗道茂本來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門當戶對,本應該是幸福一家人了,可是幸福的故事總是相似,不幸福的故事總是千奇百怪。在王獻之娶妻郗道茂之後,半路上殺出來一個新安公主,對王獻之說我看上你了,休了你家那位,我跟你,更荒唐的是新安公主此時已經嫁人了,魏晉風流果然不一般;王獻之當然不答應了,想了好多狠招,比如自殘(燒自己的腳,讓自己變成瘸子),可是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的那麼一眼,新安公主不介意,瘸子我也要你,就這樣她向當時的皇帝哭訴,而後的故事,王獻之在種種壓力之下休妻新娶新安公主為妻,跟著自己不愛的人同床異夢了半生。可以想像,長得好看得自找多少的麻煩!而折磨才剛剛開始,後來他的人生就在悔恨中度過了。

即使是在人生的最後,覺得對不起的還是郗道茂,「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唯當絕氣耳。」新安公主執著於那個不屬於自己的人,得不到,是痛苦。得到,其實更加痛苦。(《世說新語》:王子敬病篤, 道家上章應首過, 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王獻之傳世遺墨很少,遠不如他爸爸。

王獻之《地黃湯貼》

釋文:

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此卷與王羲之的風格運筆極其相似,以致於好多人認為這就是王羲之的作品。本帖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用筆外拓,筆畫圓腴而縱逸,整體富有節奏感,是王獻之為數不多的墨跡之一。

王獻之《中秋帖》

又是一副被清代無趣皇帝糟蹋的藝術品。

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此卷章法明快連貫,用筆柔軟,極具美感。好多人認為此卷為宋人米芾所臨。

王獻之《丫頭丸貼》

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此卷董其昌盛讚為「烜赫有名之跡」,正如張懷瓘在《書議》中說的:「子敬才識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獻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也。」可謂是王獻之「極草縱之致」。

總之這麼一個悲情的公子哥,他的作品就不是王羲之那種引以為流觴曲水那麼閑庭自若了,心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書法遠遠不是一種簡答的寫字藝術,濃縮在其中的不僅僅是文化與歷史的縮影更有處世為人的重大哲學。單從這點上看,王獻之的書法是超越乃父的,他在悲痛之餘將書法發揮的淋漓盡致,從章法到筆法無一不是自己對整個世界傾訴,與其說他在寫字,還不如說他在控訴世界。不管怎麼說他的書法永遠的和他父親連在一起了,二王體系也成為了我國書法的淵源,成為歷代書法家孜孜以求的經典了,從書壇盟主到一直被模仿,這就是二王於中國書壇的貢獻。

(申明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