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手後孩子成績下降?莫急

放手後孩子成績下降?莫急

全文約1500字,

建議閱讀4分鐘。

孩子期末考試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是在旁督促學習,還是放手任其發展?

關於孩子期末考試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

應該多管管孩子,給他更多的約束和支持,讓他在學習方面有更好的保證,這樣就能考一個相對更好的成績,有了好成績,假期也會過得更加的輕鬆快樂。臨陣磨槍,不利也光,何樂而不為?

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完全是一種投機的行為,只是為了結果好看而努力,對孩子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而且,家長可能完全是出於為了讓自己面子上過得去,才去逼迫孩子好好學習。這樣對孩子沒有幫助,還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對抗。所以,只需要放手,成績好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經歷這個過程。

我覺得最應該關注的不是「管」和「不管」,而是「怎麼管」和「怎麼不管」。

無論我們「管」還是「不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有一天,孩子不用我們「管」也能夠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我們的做法離這個目標更近,那這樣做就是對的;如果我們的做法離這個目標更遠,那就是錯的。所以,關鍵是看我們怎麼做。

如果逼迫孩子學習,也許期末考試成績會更好一點,但有可能加重了孩子對我們的依賴,有一天我們幫不到孩子的時候,他總歸還是要面對自我約束的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不管孩子,如果是為了證明孩子離不開我們的約束,並藉此要求孩子聽話,也不是什麼好事兒。

分享一位讀書會家長的案例——

因為要秉承「放手」的理念,所以這個學期對孩子的約束少了很多,去相信孩子。馬上就要到期末考試了,學校組織了幾次模擬考試,結果孩子的成績非常糟糕,愁眉苦臉地回家了。家長心裡有了一絲慌亂,覺得自己做得可能不是放手而是放任了,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首先,要給這位媽媽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因為「不管」比「管」更難做到。不過,她沒有把握好「放手」的適度原則。

我想,最理想的場景應該是平穩的過渡。孩子靠著自我管理和約束,成績有所保持甚至上升。但成績的波動和起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既然不可避免,早來總比晚來要好,畢竟我們不可能管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我們想管都管不了了。所以,出現問題,沒有什麼值得去否定或者苛責的。

接下來要怎麼做呢?我準備了三條建議——

1

抓住機會,歸還責任

這個時候,孩子最在意的往往不是成績的下滑,而是爸爸媽媽會怎麼看。孩子會表現的自責和痛苦,以為這樣做了,家長就不好意思再去給他壓力了,而是給他更多安慰,然後,也就不需要做出什麼改變。

所以,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

學習和考試是你的事,相比考試成績,我們更在意的是你平時學習的認真程度和對待考試結果的態度。

這樣就相當於我們把責任歸還給了孩子,讓他不得不去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2

約定,而不是約束

如果我們以此為借口,要求孩子以後還是得聽爸爸媽媽的話。這就相當於我們重新要去控制孩子,那就是約束,還是沒能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要問孩子他願意怎麼去做。比如願意花多少時間寫作業,花多少時間去複習,怎麼提高學習效率……我們不去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想怎麼做,並且做出約定。我們可以問孩子需不需要幫助,如果孩子明確表示需要幫助,那我們就多陪一下孩子。

3

過程中的檢視

如果我們完全不管,那就是放任了,所以要看孩子是否按照約定的去做。因為孩子已經願意主動調整了,所以他本身就有了一個自驅力。我們稍加一點點檢視和提醒,對孩子來說太不會產生對抗心理。

如果孩子做得好,獎勵不要獎勵物質,而是要獎勵權利。比如陪孩子去打一會兒球、玩一會兒遊戲。獎勵物質往往會剝奪孩子內在的動機,而將的權利會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我們不要去懲罰。懲罰只會讓孩子用更多的精力對抗我們,想著怎麼樣做可以規避懲罰,而不是想著把事做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扮演的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監督者的角色。對於考試成績,我們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這樣就會慢慢形成良性的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媽你聽 的精彩文章:

沒收孩子的手機,他就安心學習了?

TAG:媽媽你聽 |